一、资金型股东
比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
相比于创始人股东的既出钱又出力,资金型股东只出钱不出力。
资金型股东最关心的不是股权比例,而是站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最关注三个问题:资金安全、回报率和回报周期。
假如有2个方案放在资金型股东面前:
方案一:
你投资100万给A公司,A公司让你占股80%,但是你十年都不能回本。
方案二:
你投100万给B公司,B公司只给你占股5%,但是你两年就能回本,而且每年的回报率翻倍,还可以让你连续享受十年的分红。
资金型股东一般都会选择方案二吧,因为占股再多都是虚的,能分到钱才是真的。
投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了投资界的基本共识。
【案例】
马云在阿里巴巴最开始只投了50万;
但是孙正义投了两千万美金,只占20%的股份。
所以,对于资金型股东,分配原则是溢价进入,而且可以跟对方约定:未来对方回报达到投资额的一定倍数时,创始人可以原价回购一部分股权。
当然,对于资金型股东,我们为了吸引其加入,可优先对其分红。
二、资源型股东
比如:政府、商会、上下游产业链、客户
资源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不一定长久。
所以,对于资金型股东,分配原则是量化进入。
我们可以先找个项目试试水,先验证一下对方是不是真的有资源,对方的资源对我们是否有价值。如果项目成了,就给他相应的提成。
约定股权的转化流程,先给干股,比如:给公司带来多少万的利润,就给多少比例的分红,后期通过业绩、参与度、贡献度等指标,再给实股。
而且因为资源的不确定性是很大的, 所以最好签订对赌协议,毕竟红口白牙不如白纸黑字,资源型股东的进入和退出都要提前约定好。
三、管理型股东
比如:财税专家、法律专家、股权专家
资金型股东的分配原则是全职进入。
如果他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项目,或是在别的地方有工作,那么就一定不要让他作为管理型股东进入。
①他的时间、精力跟不上;
②他还有别的选择和退路,你只是个备胎。
即使是时间管理大师,长期脚踏两只船,也难免翻车。
而且可约定股权的成熟期,成熟期的常见模式有:工作年限模式、业绩目标模式、项目进度模式和融资进度模式。
四、员工型股东
①普通员工不适合作为股权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是需要经过筛选的,必须有针对性,一般是公司高管与核心技术人才,而非普通员工。
人人都有,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用对人、分对钱,才能做对事,起到激励的作用。
②创业初期不适合做股权激励
首先,创业初期公司规模小,前途不明,员工看不到公司股权的价值和未来升值的空间,此时的激励效果非常有限,甚至会被认为是“画大饼”。
其次,创业初期员工流动性大,薪酬能体现即时的价值,员工对薪酬的关注程度远大于股权。
最后,如果创业初期不把股权当回事儿、随便分出去,等到公司做大了,才发现股权激励的成本过高。
所以,对员工做股权激励,我们可以设立有限合伙企业作为员工持股平台,创始人做GP,员工做LP,分钱不分权。
五、战略投资人
战略投资人与财务投资人(资金型股东)不同,他的主要诉求,并不是短暂的财务收益,而是长期的战略价值。
对于他来说,你的公司是他生态布局的一部分,他对你是有后续的产业甚至资本预案的。
战略投资人一般会提出增加在董事会中的席位,派驻高管到被投企业任职等要求,通过控制董事会和高管,掌握在公司中的话语权。
他插手你企业的决策,是必然的,甚至吃下你都有可能。
因股权融资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被扫地出门,甚至锒铛入狱的创始人数不胜数。(比如雷士照明的吴长江)
所以,我们要分辨对方是单纯图钱的资金型股东,还是图谋大计的战略投资人,谨防外部资本攫取控制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