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是需要基于来源开展。
首先,公司对产品是有业务定位的,即其在解决用户问题(服务用户需求)的流程中承担的角色。这就涉及对(细分)用户所面临问题的理解(一般的,该类用户面临的问题应该是具备普适性的),以及产品在解决方案中和前后环节的联系。例如银行APP要理解并回答如何更好的承接新老用户的访问,比如针对不同的获客来源,产品应在首页达成对应的用户承接和转化;如果业务包含线下流程,需要支持用户全周期的查询和跟进,比如针对线下发卡,贷款审批等。
然后,产品作为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市场同类方案,要能够更好的解决(满足)用户的问题(需求)。因为用户体验的公式是“新体验-旧体验-转换门槛”,所以更好的衡量标准,是寻找竞争优势(机会)支持用户的市场进入和扩展;当然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当前的丰饶经济下),所以一般来说,仅能基于单点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形成突破。
单点的第一个来源,是与用户的应对性行为相关。用户日常在满足其自身需要或消除可能威胁时,需要解决或应对一系列问题,应对性行为作为其改造世界的努力而出现,一般也是工具性的有明确目的的。比如每月工资到账一般会尽快的进行管理,包括转账还款防止遗忘,和余额理财达成攒钱和防止贬值等。然后用户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还包括不同的动机、环境、文化,所以应对方案要结合场景和用户类别,对用户进行匮乏性促动,比如月光族的用户需提示现金预算管理计划的必要(收支记录的完整性/预见性/可能的激励等),准备买房或结婚的用户需展示中短期理财投资计划的价值(同类用户历史参考/本计划结果预测等)。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和运营的协同。
特殊的,用户的某一基本需要受到威胁但未能成功解决,则可以形成永久性重复。某种意义上,在产品设计中基于个体过高的志向水平或不适当的自我估计,基于主客观因素让用户在产品中产生挫折,也是形成用户粘性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产品上,这个逻辑会体现得更多和合理一些。
单点的第二个来源,是用户的另一类表现性行为,即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如开心、闲逛、自我成长等等。这方面是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用户成长,自我实现,追求健康,寻找自我和独立,达到尽善尽美。比如财富管理的产品设计,是帮助用户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周期需求,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成熟的思维结构、和对现实情况的理性解读,以此选择和持有相关的投资组合以期获取合理的预期回报。虽然很难,但这应当做一种普遍的产品设计和使用的终极目标。
(二) 产品架构设计
产品设计的逻辑,是形成和用户形成一系列的对话,帮助用户简单、有效和自然的完成任务;而产品的架构设计,就是根据任务目标确定产品的功能范围和优先级。按功能分类,产品功能主要分为核心功能、辅助功能、重大功能和通用功能四大类。
以APP产品为例,如果它有4个一级频道(Tab),那首页一定是主要服务核心功能的,核心功能也一定是用户使用产品解决问题的首选(符合预期和重要性),且使用频率应相对较高。比如微众银行APP的首页是用户账户和持有产品的金额查询,补充的,也可能因为他的主要流量入口在微信场景(微粒贷)和使用场景在微众卡合作商户;比如支付宝APP的首页是支付场景的工具化罗列,因为他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就是接入和服务用户多样化支付的需求。
辅助功能初期是为支持核心功能而存在的。因为从用户和产品互动的全旅程来讲,核心功能的高频使用(价值展现),有时不可能发生在用户对产品尚未建立兴趣或信任的初期。比如虽然即时通信是微信的核心功能,但其用户体验的增长来源于通讯录的好友数量(否则无人可聊),所以初期上线导入QQ好友、上线附近的人和摇一摇这些辅助功能,极大程度对核心功能形成支持。当然,随着后续业务发展,摇一摇升级成为微信的重大功能。另一个例子是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较好的引导了用户对支付宝主要功能的体验。
重大功能是产品对用户服务的重要扩展,对于新增重大功能,要尽量简单减轻对用户使用复杂度的增加,和宁缺毋滥,即展示时考虑二八原则。重大功能一是产品对服务用户范围的扩展,比如支付宝的口碑频道,承载了其从支付用户到(本地生活)消费用户的扩展,所以独立上线频道。重大功能二是产品对解决方案维度的增补,比如微信的朋友圈,作为重大功能增加了社交关系互动的维度,又因为属于用户的主动访问(会话消息是强制访问),放入微信发现频道的第一栏位,且支持插件化(用户可选不展示)。重大功能三是构建商业模式或应对竞争,比如天猫和知乎均针对会员上线了独立频道。
通用功能比较多,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都不算高,但都很基础不能没有,通常APP提供“我的”这样的频道来承载,比如我的银行卡,我的账单,我的权益,我的(安全)设置等等,同时要支持扩展性。
(三) 产品细节填充
优秀的产品功能是要富含细节的,目标是使用户的行为变得可预期。用户行为本身具备时间维度,场景形成了对一系列时间点上出现事物的描绘,然后通过不同的业务流程(use case)使用户能在场景达成目标任务,而流程则是通过一个个功能构建起来的,不同的功能可能复杂性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突出特定功能来显示主线流程。
构建用户场景是通过整理产品的信息结构。以手机银行收支产品为例,其包括展示当月收支概况和当月交易记录的首页,和展示收支分析、阅读账单统计、单一现金管理计划执行情况和交易搜索结果的详情页,以及用于展示用户历史账单、现金管理计划列表的层级页。
设计用户流程是要描述各页面和其组成部分在时间序列上的关系。用户流程包括用户任务的枚举和拆解。如收支产品的主线流程是当月收支概况的展示和交易记录的查询,支线流程是对历史账单或现金管理计划的查询,异常流程可能是统计和交易查询出现错误,要支持手工修改或者报送异常处理(请稍后访问)。
产品具体功能或内容的设计,基础逻辑是MVC,主要是基于前置条件完成该流程节点的具体任务,和关联下一流程节点。Model是和数据相关的逻辑,如本地数据和联网数据处理,用于支持前端的展现,还有某些数据的变动需枚举其状态全集。View作为前端展示交互和视觉,包括页面的基本布局,比如操作栏/功能按钮、导航栏、内容区等;交互是和用户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比如模型的解释和刷新,点击控件出现的页面或跳转等;视觉是包括内容的来源和排序等。Control是定义和处理用户在View的交互,并将其映射成Model的更新。
(四) 利用科技带来的力量
狭义的,科技对产品是一种中台赋能, 包括提升前端体验和提升后端效率。
前端提升体验是基于用户流量的获取,因为如果用户体验足够好,让用户操作简便,交互过程顺畅,就能增加新用户转化和获得老用户推荐;然后积累较大的用户基础之后,就能够通过运营变现,和将商业收益继续投入到用户体系的改善中。直观的例子是产品的智能搜索(如语音交互)和推荐(千人千面),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以提升体验。
后端提升效率是基于行业效率的提升,通过改造后端业务(行业)流程,发现其中的痛点与不足进行改造,可以提升经营效率;效率的提升可以做用于平台用户的留存(比如更低的商品成本),进而形成用户留存与活跃,同时产生数据积累;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加工,就可以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与精细化运营形成迭代。直观的例子是通过设置基于目标的业务策略,形成自动化的营销(如广告投放)和运营(如营销激励),不仅减少人工成本还能提升规模经营效率。
广义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并非仅仅是用户在解决满足其需求时所产生的问题的答案,而且是用户在当前历史阶段,选择它来定义和追求各种生存方式的物质表现。所以产品必然是建立在现存文化的基础上,累积了当下科技上的许多改进和创新,融合人类更多的情感、智慧和需求,成为现有文明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