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余额宝横空出世。收益高、存取方便、安全的特性吸引了一大批宝粉纷纷跟投,并且还衍生了一大批宝宝类货币基金的出现,遍布大江南北的宝粉,也彻底点燃大众的理财热情,让我们第一次感觉理财就在身边的同时,也悄然改变者金融格局。
而时至如今,随着余额宝规模的越来越大,配套的监管无法有效跟上,余额宝被限制分流,早已沦为半鸡肋。
不过,近几个月,多家民营银行发力,推出了多款活期存款类产品,50元起存,随存随取、当日计息、大额买入及赎回,收益率还普遍高于市面上的货基。“后余额宝时代”似乎就要来了。
但是,最近这种存款的前途似乎也不太光明了。
“智能存款+”发展受阻!
前段时间,很多储户收到微众银行的推送短信,称“智能存款+”限时开放,时间截止2018年12月20日23:00。但是,一旦时间截止,就仅支持取出,不支持再投放。
而微众银行的这款“智能存款+”产品8月份才推出,9月份才正式面向大众开放,而在距离面市仅仅4个月的时候就匆忙下线。
对此,微众银行则对外回应:
微众的“智能存款+”是一款银行存款产品,从经营策略和阶段性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微众设定了“智能存款+”产品销售截止期。
而除了微众银行的“虎头蛇尾”之外,苏宁银行也将自己APP中的可随存随取的智能存款“升级存”产品下线,已被一款年化收益率3.98%的智能定期存款产品代替。而网商银行出台的“定活宝”也进行了限额管制。
据观察君统计,截止2018年12月初,全国有近10余家民营银行推出了同类型的智能存款产品,而目前均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国家限制。
例如,微众银行“智能存款+”、富民银行的“富民宝”、网商银行的“定活宝”、蓝海银行的“蓝宝宝”、亿联银行的“用亿存”等。
来自央行的解释是,利率偏高、扩张过快。可能会引发当下金融体系的稳定,央行表示已经开展了窗口指导,或者下架、或者限额销售。
总之,就是要求放缓“智能存款+”的发展脚步。
民生银行最近也对自己的智能存款产品进行了“升级”,换了马甲。而更改后的产品,玩起了限额限购,穿起了定期的马甲,虽然收益率较之前变化不大,但是与之前的随存随取却是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智能存款业务早在2009年便已经出现,之后各大银行才纷纷跟进,但是却一直不温不火。
那为什么如今却突然火爆起来,并且迎来爆发性增长,甚至一度成为余额宝衰落后的替代品,并最终引起央行的注意呢?
央妈为何叫停智能存款?
如果说余额宝的火爆,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人们钱多没地方安置,外加上异常的方便的话。智能存款的爆发,则是因为余额宝受到限制,收益下降,再加上当前市场投资什么都不赚钱,普遍选择理财的原因。
看了2018年-至今,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投资者选择的产品,估计大家就明白为什么这么火爆了。
2018年是P2P平台集中爆雷的一年,特别是6月份之后,涉及数百上千家企业,大众已经基本不信任这个行业,除了部分头部平台苦苦支持,大多数资金以外流为主。
而货币基金,以余额宝为例的大多数货币基金收益,持续走低,余额宝更是跌到2%左右,而其他类型的基金受限于大环境更是惨不忍睹。
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中国股市持续低迷,虽然目前正在以缓慢的趋势上涨,但整体市场预期依旧悲观。
至于楼市,仍然处于“横盘”期,今年不要说是赚钱,连出手都很成问题!
投资收益普遍不佳,但是手持资金的投资者,无处投资,又不想把钱捂在口袋里,还想要可以随时拿出资金去抄底。
这个时候,智能存款的出现完美的扮演了这个角色。
这种智能存款不仅安全、灵活 ,而且收益也不低,为什么?
其实,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智能存款”本质上并不算是普通存款,而是将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给第三方以达到可以提前兑付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的高收益,其核心在于“期限错配(用“资金池”让定期存款“活期化”)”和配置资产的高利率。
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存进去的钱与你提前兑付取出的钱并不是同一笔钱。
举个例子,假设消费者买入某银行的一种智能存款,收益率4.9%,期限为2年。而如果消费者在第3个月因急需资金要取出这笔钱,那么这笔存款的收益权将会被转让给第三方,第三方则会支付消费者需要赎回的本息,而原本的消费者资金以及后续收益将会在到期后返还给第三方机构。
而之所以给予如此高息,是因为发行这种存款产品的一般都是互联网银行,而这些银行的业务则主要集中在利率相对较高的小额借贷业务上。
这对于投资者、互联网银行、传统银行来言,无异于“多赢”!
投资者得到了高收益,还可以随存随取;互联网银行也得到了稳定的资金理财收益,并赚取了利率差;传统银行则锁定了定期存款,进而可以用高利率的贷款覆盖定期存款的高息。
这一切,到上面都OK!
但是为什么这种可以多方获利的好事情,会受到来自央行的管制呢?
一句话:钱太多了,规模过大,监管跟不上。
看起来是不是感觉有当初余额宝的影子?貌似发展轨迹与结果都惊人的相似?没错,他们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发展太快,吸金能力太强,不仅仅是竞争者“望洋兴叹”,就是央妈也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
“智能存款”未来如何?
在央妈发布的窗口指导期,并没有明确说要直接叫停此类产品,也没有说“智能存款”不合规定,毕竟央妈也只是要这种存款在自己的监管范围内。
因此,这种存款的未来极大概率会进一步限量限价。因为,日益扩大的智能存款规模无疑会扩大不可控的金融风险,而目前的大环境,央行显然不想看到这种局面,所以才会进行窗口指导,继续加强监管、控制规模。
目前,针对“智能银行”的未来发展,央行已经约谈相关银行,以及第三方机构(主要为互联网平台)。
其实,这主要是针对的互联网银行,传统银行即使资金流再大,也只是监管这个大锅里的,翻不出大浪。
要知道,互联网银行是最容易积聚风险的地方,并且最不容易防范。
以网商银行为例,依据网商银行2017年的资金年度报告显示,网商银行2017年总资产约782亿元,存放同业款达48亿,贷款垫资总额高达380亿元,而一些小银行,总资产也才几十亿,规模可见一般。
而这么大的规模,一旦发生集中兑付,没有哪个银行可以保证能够直接兜底,这无疑将引发不可控的流动性风险。
一旦发生挤兑,没有国家背书的小银行、互联网银行必定会被迫倒闭,进而向金融市场传导危机。
这正是国家所不允许的,国家也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央行出手了!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有点不太能明说。毕竟前车之鉴,余额宝的规模一度发展到2万亿的事情,央妈不愿意再看到了。
为什么?
就像余额宝,虽然它火了,但是同样的其他基金公司和银行没办法从市场上拿钱了,这怎么行?
于是.....
做大后就被限制了,如今几近鸡肋。
智能存款如今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它威胁到了.....,也就必然就会受到压制。利益之下,余额宝绝不会是开始、智能存款也绝不会是结束。
图文来源:金融观察家
责编:孔德梅、张延军
采编:袁小燕
运营:刘玥含
【版权声明】:本站转载作品均已注明出处,并不代表本站个人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柴达木微金融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