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银行买的信托产品安全吗(买信托理财的八大误区 )

 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随着市场风波不断,大家对于理财选择更加重视,如何选择一个安全稳健的产品是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过因为忽略了一些理论知识,所以难免在理财这个事上产生了一些误区。所以今天在这里总结了十大误区和大家分享。

01 误区一 以项目的收益高低来判断风险的大小

信托业连续12年100%兑付本息(截止2016年),这让很多人觉得信托零风险,所以,在认购信托产品的时候,对于高收益产品趋之若鹜,忽略了风险。后来由于政策因素和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个别信托项目报出延期,一时间恐慌情绪蔓延,高收益产品反而无人问津。当风险发生时将高收益和高风险画上等号,却忽视了项目风险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行有行规,家有家法,每家信托公司制定一款项目收益时都有一套方法,其中涉及到了项目类型,融资方对于融资成本的预期,项目的区域位置,信托公司的通道费用高低。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融资成本,也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甚至同一款项目在随着利率周期的调整周期下信托项目收益也有波动。而理财项目最终客户看到的收益,也并不代表了融资方真正承担的融资成本的高低。所以单纯以收益来判断风险,并不准确。

02 误区二 季度付息更安全

信托投资本身期限较长,而付息方式也根据情况各有不同,按照长短来分有季度付息,半年付息,自然年付息,还有和产品存续期等长的分配方式。根据不同产品类型和项目周期的不同有不同的付息方式的制定,不同的信托公司也有各自的规定制度,单纯只看付息方式并不能判断信托项目的风险,而更应该从项目本身入手,多看交易对手,项目标的,风控措施,担保措施,抵押物等情况。

 

03 误区三 银行购买信托更安全

在信托业发展过程中,银行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过去信托产品的发行确实也绝大多数依靠银行渠道。但只相信银行确实是不仅仅是买信托的误区,更是投资投资的误区。投资者只愿意从银行购买的心理是,出事了可以找银行。这些年的理财风波的重灾区其实是发生在银行的。银行作为销售渠道,是不会为产品的风险承担责任的,即使银行自己主导并负责发行的产品,银行也不会为亏损承担责任。从法律关系上说,银行只是发行渠道,是中介,资金并不是银行自己在使用,银行也不是产品的设计者。我们是不能要求中介为产品的安全负责的。

另外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存款和贷款,投资并不是银行的核心业务,而是银行的中间业务。监管上对银行要求银行要成立理财子公司对接理财业务。所以银行的理财经理对于信托资讯和信托产品的了解程度并不如专业的信托行业的从业者,对于风险的认知也要弱一些。另外银行代销的信托产品收益真的很低,同样的产品与风险,为什么不选择收益更高一些的。

 

04 误区四 更相信本地的信托公司和项目

 

中国人对于家故乡的看重,有时也让投资变得更感性,但投资需要的是理性。信托公司早期的发展确实走的是本土化的路线,这也让很多投资者只了解当地的信托公司,对于整体行业的情况并不了解,目前中国信托公司总共68家,信托公司的背景有央企国企金融机构还有民营公司各不相同。

但就目前整体信托行业来看,央企国企背景的信托公司目前发展相对民营信托公司发展良好,毕竟可以依靠自身强大的背景在资产和处置风险上更有优势,同时面对机构业务也更多。而民营系信托大多依靠本地发展,打造本地品牌,面向本地投资者,所以更受当地投资者喜爱关注,但在面临大的经济周期波动调整时,民营系信托受到的影响更加剧烈,如上海的AX信托,就是信托公司本身管理的原因,造成多个项目逾期。当然的信托公司也有烂项目,小的信托公司也有好项目,所以当前环境下做理财还是要谨慎选择,多挑细看,信托公司,产品多比较多了解。

 

误区五 购买地产信托还不如买房子,地产信托避而不谈

 

一提到房地产信托,很多投资者往往会视而不见,极力排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投资理念,买地产信托不如去购买房子。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对比来看;

收益;房地产信托产品预期收益在7.5%-9.5%之间,平均收益超过8%,如果按照300万元本金复利投资信托,未来十年累计收益达到116%,合计348万,信托复利投资10年翻番是大概率事件。而买房要考虑到当地的购房政策,10年后城市发展规划,税费等等价格能否收益翻倍。

流动性;信托产品期限一般是1-2年,而投资房产的周期一般至少要2-3年,长则数年之久,受到房产政策影响,如深圳和苏州都出台了限售期的政策,五年内不准卖出,流动性自然不如信托来的方便。

 

安全上来看房产2018年房地产信托违约率0.14%,政信类信托违约率0.41%,整体表现良好。今年受到地产政策缩紧影响,房地产信托规模下降收紧,同时也意味着地产信托融资门槛的提高,百强房企信托融资也更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大的地产商高流动性的资金也为地产信托项目回款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误区六 相信信托产品的评级

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多网站会给予理财产品评级,首先评级本身权威性和科学性缺失,信托公司是没有所谓评级这一说法的,信托产品千差万别,涉及的要素实在是太多太多,对产品评级毫无意义而且也没有根据;可以关注的是融资主体的评级,作为判断产品风险的依据,多跟理财师沟通很重要。

 

误区七 对长期产品说NO

目前,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期限有着很严重的短期偏好倾向。在销售信托产品时,1年期的项目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不过,自今年央行降息以来,流动性释放带来的资产贬值的概率也被放大。降息时代,“短借长用”的老路未必持久,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更应尽量配置中长期的产品,提前锁定未来的收益。

 

误区八 信托公司越大越好

选择信托公司的时候,很多人秉持着 “大而不倒” 的理念,在对信托产品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只是通过信托公司的自身实力来进行信托产品的选择和判断,认为资本实力雄厚、管理规模大的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一定是优质的。

这样的逻辑可以理解,但是依然是误区之一。因为从信托业务的流程来讲,产品的好坏、风险情况如何与信托公司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信托公司资本实力雄厚自然是好的,但是产品判断的标准还在于投资团队、结构设计和具体的风控措施。大的信托公司也会有烂项目,小的信托公司也有好项目。

最后做下总结,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认知都会对生活还是理财有良好的影响,不以偏概全,不妄下定论,兼听则明,正确的认识风险,识别风险,面对风险才能在当前市场乘风破浪。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