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问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经典题型,实际上,到了五六年级,随着方程的学习,盈亏问题的难度大大下降,但对于没有学习方程解法的三四年级孩子来说,盈亏问题由于两次分配的方式不同,导致分配结果变化很大,很容易扰乱孩子的思路,造成考试失分。今天我就用几道习题,系统讲解一下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实质是分配问题。而在分配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抓住两个不变量,即①分配的物品总数不变;②参与分配的人数不变。
我们看例1:幼儿园买了一批玩具。如果每班分8个玩具,则多出2个玩具;如果每班分10个玩具,则少12个玩具。幼儿园有多少个班?这批玩具共有多少个?
这道题就是一道典型的盈亏问题,从题干来看,涉及到对玩具的分配。我们只要抓住需要分配的玩具总数不变,参与分配的班级数不变就可以轻松做出来。
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待分配的玩具总数,根据题意,按照每个班8个玩具进行分配,最终会剩下2个玩具,在上图中,我们用红色的粗线段表示最后一个班级参与分配后玩具的总数。
我们再来看第二次分配的情况:
在第二次分配中,每个班级分到了10个玩具,因此,相邻线段的间隔要比第一次稍大一些,根据题干内容,这次玩具不够分,如果要满足每个班级10个玩具的需求,就需要补充12个玩具,因此,我们用黄色线段表示补充的12个玩具,同样,用红色粗线段表示最后一个班级参与分配后玩具的总数。我们把两幅图对比着看:
虽然玩具总数一定,但在两次分配中,最后参与分配的玩具数是不同的,相差12+2=14个,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14个玩具的差额,原来,第二次分配中,每个班级比第一次分配中每个班级多分配了2个玩具(10-8=2),一共多分配了14个玩具,因此,参与分配的班级有14÷2=7个。算出了班级数,再计算玩具数就好办了,我们可以用7×8+2=58,也可以用7×10-12=58两种方法计算。当然,如果同学们对盈亏问题的公式记的比较牢,也可以用(盈+亏)÷分配差=参与分配的人数来计算班级数,不过,我建议大家在死记公式之前,最好可以用图形的方式加深对盈亏问题的理解。
我们再来看一下例题2:老师买来一些练习本分给优秀少先队员。如果每人分5本,则多了14本;如果每人分7本,则多了2本。优秀少先队员有几人?老师买来多少本练习本?
这这道题中,第一次每人分5本,则多了14本,也就是说剩余14本。
第二次每人分7本,还剩2本:
两次分配书的本数相差14-2=12本。而这12本数正是由于两次分配的差额造成的,我们用12÷(7-5)=6,就是参与两次分配的优秀少先队员人数,然后再用6×5+14=44或者6×7+2=44,算出总的练习本数。
总结一下,盈亏问题中,同学们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即分配的物品总数不变,参加分配的人数不变,综合运用画图的方法把题目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晰,然后按照次序依次解出参与分配的人数和分配的物品数即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