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市场对央企重组的热度大为减退。
-
中房报记者 曾冬梅 广州报道
30亿元的增持弹药也挽救不了招商蛇口的股价颓势。从12月30日复牌至1月6日,短短5个交易日,招商蛇口的股价就从25.3元下跌到了19.51元,跌幅约23%,市值蒸发掉了约429亿元。
这似乎是大型央企重组逃脱不了的魔咒。在停牌合并前中国南车的股价一度高达39元,但复牌后便跌跌不休,目前中国中车股价还不到12元。2015年底,中冶集团与五矿集团,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宣布重组计划,随后相关股票应声而跌。
“这些央企的重组消息很早就已披露,被市场不断炒作,所以停牌前股价已有充分体现,复牌后回到正常估值区间是正常现象。”国泰君安分析师刘斐凡表示,央企合并重组落地后,如果没有超预期的东西提供给投资者,股价基本就到头了。而从目前几大央企重组的方案来看,其内生增长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重组只是扩大了外在规模,市场没必要给更高的估值。
30亿资金也托不住股价
作为“创造性完成了国企改革方案出炉后的第一单央企地产重组”,招商蛇口在2015年12月30日首秀中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开盘不到10分钟,股价跌幅便高达15%。由于盘中成交价较开盘价首次下跌超过10%,深交所对招商蛇口实施了临时停牌措施,但复牌后,股价依旧下跌,最大跌幅一度接近20%。此后,招商蛇口的护盘资金紧急介入,在收盘时将跌幅拉回到了8.38%。第二天开盘,该公司的股价继续势不可挡下行,最后牢牢封死在跌停板。
不得不说,招商蛇口的大股东对此似乎早有预感。2015年9月16日,招商局集团出具了《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增持股份的承诺函》,承诺若招商局蛇口控股于深交所上市之日起3个交易日内任一交易日的A股股票收盘价低于招商局蛇口控股换股吸收合并的发行价格,则集团将在该3个交易日内投入累计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的资金,通过深交所股票交易系统进行增持。而据招商蛇口披露的公告,这30亿元的增持资金在前两个交易日便已用完。从目前来看,招商局集团没有继续增持的计划。
很明显,招商局集团掏出真金白银是想稳定市场信心和公司股价,无奈投资者并不买账。2016年股市开市以来,招商蛇口的股价曲线依旧是华丽丽地往下探,截至1月6日收盘,其股价已从25.3元的发行价跌到了19.51元,跌幅约23%。按照74.02亿的股本计算,这间公司的市值在短短的5个交易日就缩水了429亿元。
但在重组之前,招商地产的股价可是一飞冲天,一年多时间里,从12块多暴涨到停牌前的40元,涨幅超过200%。两相对比,落差巨大。不少投资者在投资者平台上谴责招商蛇口没有采取更多措施阻止股价下跌,对此,该公司只能回复:“影响股价的因素甚多,上市公司无法预测、控制股价,我们唯有不断把公司经营好,以实现更多的利润来回报广大投资者。”
大不一定就是好
有业内人士评论,招商蛇口的投资者一定是没有吸取中国中车股民们的惨痛教训。中国中车可谓是本轮央企、国企改革中的先驱和旗帜,在重组的消息公布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股价便开始疯涨,更名停牌前,二者的股价涨幅均接近6倍。这是市场追捧央企重组股的开始。但利好出尽是利空,复牌后,中国中车在8个交易日就跌掉了4000多亿元的市值,此后更是跌多涨少。从2015年6月8日29.45元的发行价跌到了2016年1月6日的11.87元。
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市场对央企重组的热度大为减退。2015年12月,中冶集团与五矿集团、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相继公布重组方案,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纷纷下跌。以1月6日的收盘价计算,五矿发展的跌幅接近40%,而中国远洋的H股在复牌当天就跌了28%。现在看来,招商蛇口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刘斐凡认为,很多央企在重组完成前股价就已被过度热炒。以招商蛇口为例,公司预计2015、2016、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66.8亿元、84亿元、102.1亿元,每股收益为0.9元、1.13元、1.38元,如果以25.3元的发行价计算,市盈率也已达28倍。“目前港股中,中小型地产股的市盈率一般为5~6倍,大公司可以有8倍。A股中,大房地产公司的估值一般是12~15倍,中小型企业可以到20~30倍。”以此为标准的话,招商蛇口的估值是同行的两倍,显然会有一个理性回调的过程。
此外,有业内专家提出,目前的央企重组大部分还是合并同类项,既无业务和技术的创新,也没有提升盈利水平的举措,而且在股权改革方面也没有任何大胆尝试,重组力度令人失望。
“企业合并的外部效果有好有坏,如果只是停留在规模上的整合,那很难有好的效果。”刘斐凡表示,越大体量的公司越难实现爆发性的增长,如果没有超预期的举措,股价基本就到头了。招商蛇口虽然并入了很多资产,重估的价值很高,但其实公司的运营、管理和盈利能力并没有变化,按照原招商地产的执行力,这些土地资产至少要在多年后才能变现,而投资者是没有这个耐心的。
所以,“我们对央企、国企重组,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重组是持保守观点的。”他分析,首先是重组的内部阻力会产生很多困难和矛盾,这种内耗会持续一段时间;其次,在房子不愁卖的时代,土地多、项目多是能够帮助提升企业估值的,但现在投资者更多考虑的是企业治理和盈利能力,如果缺乏这些,土地多反而成了负累,影响估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