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个不幸的消息传遍圈里,工银瑞信基金的副总经理,同时也是18年基金老司机的杜海涛,突然心梗离世,年仅49岁。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更先到来,且行且珍惜!
另外,跟大家聊下我最偏爱的3种基金,详见下文。
一、又有基金大佬离世
昨天,工银瑞信基金突然发布这样一份公告:基金经理杜海涛离世。
我赶紧去网上搜了下相关新闻。
据一些媒体报道,杜海涛是因为跑步时突然心梗离世,年仅49岁。
数据来源:基金公告;截至2023年12月14日
回顾来看,杜海涛从业年限18年,可谓基金圈中流砥柱,所管基金主要是固收基金及固收+基金。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3年12月14日
以他的偏债型基金经理指数为例,业绩长期稳健攀升,不过近期回撤较大。
数据来源:iFind;截至2023年12月14日
在公开访谈中,杜海涛曾多次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
“好的基金经理首先是风险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向市场学习,尤其是向自己的错误学习。”
这个投资理念也一直是我的投资核心——投资的本质是风险管理。
我一直认为,如果能做好回撤30%、行业配置、暴雷、突发事件后的应对策略,收益就会水到渠成。把风险放在第一位考虑,赚钱就会自然而然。
人性趋利,但不能因利而忘了背后的风险。
二、他们是人,不是神
说到这,我不由想起之前华夏基金的蔡向阳,去世时年仅41岁。
他管理的华夏回报混合,也是我长期持有的基金产品。
两人年岁都不大,正当壮年。
结果却英年早逝……
其实类似猝死、离世的案例还有很多!
作为一个基金从业者,也是一个投资者,在一路的亲身经历中,我对此感触良多。
业绩压力山大,是基金经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牛市时,经常要忧心跑不过别的基金;熊市时,又需要面对投资者的口吐芬芳、基金公司的压力,绞尽脑汁的爬坑回本。
但很多时候,基金经理不是万能的。他们是人,不是神。
没必要在熊市时,过于怨恨基金经理。更没必要在大牛市时,过于神话基金经理。
市场也不是只涨不跌,只跌不涨。
可惜现实中,多数投资者总是在行情火热时一哄而入,行情下跌时又把一切罪责甩锅给基金经理。
其实,决定投资者盈亏的,有60%因素在投资者这边,如警惕热门风口、控制仓位占比、定投等。剩下40%的因素,考验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投研能力。
如果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把锅甩给外在因素,那只会在投资周期中沉浮,一轮又一轮亏钱。
三、我最偏爱的3种基金
汇总来看,其实在各类型基金产品中,我最偏爱的主要有3种。
第一种是固收+基金。
目前国内的固收+基金主要以偏债混合型(权益不超过30%)、二级债基(权益不超过20%)为主。
这些基金以固收资产为底仓,提供基础收益、保底收益。小部分资产用来买股票、打新股、可转债、股指期货等,在严控回撤的前提下增强收益。
秘诀在于:债市打底,股市增强,波动较小,能拿得住。
下面看下具体表现!
以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和二级债基指数为例,在A股(上证指数、沪深300)的长期大起大落中,如上图所示,固收+基金“遇山开路,逢水架桥”,走出了稳健攀升的优美曲线。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年12月14日
在A股的大起大落中体验更好。
又有哪些中长期业绩优秀、回撤较小的固收+基金?我们精选筛选之后,找出10只优质固收+基金,需要的老铁,私信发送“10”获得。
第二种是偏股混合型基金。
因为偏股混合型的权益仓位更灵活些,能给基金经理较高的调仓空间,牛市时减仓,熊市时加仓。
第三种是指数基金(含ETF)。
相比主动基金,指数基金直接锁定指数,持股、行业方向、估值水平一目了然。
也不会风格漂移。
不过指数基金需要自己主动调仓。
尽可能在低位时布局,还要设置一定的止盈策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