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历次牛市规律
看历史轨迹,中国股市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牛市大概有八轮:
第一轮牛市:1990年12月19日到1992年5月26日
这时候A股刚开市,激发了全民的热情,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指数从96点开始涨到1429点,涨幅达到14.8倍,然后开始跌到386点,跌幅达到73%。
第二轮牛市:1992年11月17日到1993年2月16日
也就是说在仅仅经历了半年的下调后马上迎来了第二波牛市,从386点涨到1558点,涨幅303%。只维持了三四个月。
第三轮牛市:1994年7月29日到1994年9月13日
注意时间,这中间经历了一年5个月的熊市,当时人们对股市的信心消失殆尽,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一个半月指数涨到1052点,涨幅200%,堪称暴涨,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开始下跌。
第四轮牛市:1996年1月19日到1997年5月12日
也就是说在经历了一年4个月的熊市后,牛市开启,股指重新涨到1510点,牛市持续了一年半。
第五轮牛市:1999年5月19日到2001年6月14日
中间持续了2年的熊市后,股指创出了2245点的历史新高,牛市也维持了2年
第六轮牛市:2005年6月6日到2007年10月16日
指数从998点一直涨到了6142点,这是A股历史最高记录,至今没有打破,涨幅513.5%,维持了2年4个月,这是最为波澜壮阔的牛市。
第七轮牛市:2008年10月29日到2009年8月4日
上证指数涨到了3478点,维持了一年不到。
第八轮牛市:2014年7月22日到2015年6月12日
当指数跌穿2000点开始有抄底资金入场,之后伴随着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的利好,以南北车合并为开端,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到5178点,维持了一年不到。
以上就是A股历史上的八次牛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维持的时间较短,最长是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但也仅仅2年4个月,全部的牛市时间加起来是9.5年,在A股28年历史中占了34%,其他的18.5年要不是熊市,要不是震荡市。
再看熊市:
第一轮熊市:1992年5月26日到同年的11月
指数从1429点跌倒386点,跌幅为73%,时间很短,只有半年时间。
第二轮熊市:1993年2月16日到1994年7月29日
上证指数从777点跌倒325点,跌幅58%,持续时间一年半。
第三轮熊市:1994年9月13日到1995年5月17日
指数跌倒557点,跌幅50%,持续时间为8个月。
第四轮熊市:1995年5月22日到1996年1月19日
上证指数跌回512点,持续时间8个月左右。
第五轮熊市:1997年5月12日到1999年5月18日
上证指数跌至1047点,持续2年。
第六轮熊市:2001年6月14日到2005年6月6日
股权分置改革的利空消息让指数从2245点跌倒了998点,跌幅为56%,持续时间为4年。
第七轮熊市:2007年10月16日到2008年10月28日
指数从6214点跌倒1664点,跌幅为73.3%,持续一年时间。
第八轮熊市:2009年8月5日到2014年7月21日,连续5年的熊市下跌
第九轮熊市:2015年6月12日至今,已经持续了3年4个月。
中国股市的特点就是暴涨暴跌,牛市持续时间短,熊市持续时间长,牛市最长2年4个月,熊市最长是5年,其次是4年,所有的熊市加起来是19.1年。
熊市调整三年多,与历年来的熊市调整行情相比,论熊市调整空间,已基本上达到历次熊市调整的平均最大跌幅水平。论调整周期,也非常接近历年来A股熊市调整的平均调整周期。或许,对于现阶段内的A股市场,基本上属于熊市调整的末端阶段。
然而,与前几轮熊市调整行情相比,无论是新股民还是老股民,都似乎未能够展现出积极看多的心态。与之相比,更为普遍的现象,则是多数投资者认为当前的政策环境、市场表现处于看不懂、看不透的状态。那么,对于现阶段内,投资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却是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重融资的功能定位。
步入2000年以来,A股市场就出现了四轮大熊市行情,而熊市调整的行情却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时间。然而,面对牛短熊长的A股市场,导致股市长期走熊的一个关键因素,则是股票市场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而多年来重融资现象也成为了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
从当初的国企脱贫解困,到近期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实际上还是不断强化了股票市场的重融资需求。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融资本身属于重要的功能,而注册制度也是资本市场走向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方向。然而,作为一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发行制度,却缺乏了充分的配套支持,而在缺乏成熟优胜劣汰功能、上市率与退市率长期处于失衡发展的状态以及缺乏证券法的加快修订与完善等举措的背景下,实际上也容易让注册制的落地变了味。
所幸的是,目前只是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而非整个A股市场推行注册制,这也是一种摸索与试验。但,注册制模式的开启,必须要具备充分的配套准备,否则仍需提防水土不服,变相加剧市场融资压力的风险。很显然,对于后续注册制的落地进程,将会直接影响到A股市场的定位功能,对未来A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股市长期变相造富少数群体。
在长期重融资的市场环境下,大量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进入到资本市场之中,有的进入了主板市场,有的进入了创业板市场,而有的进入了新三板市场等。其中,多年来,最具造富效应的,莫过于主板以及中小创业板市场的持续造富现象。
实际上,这些年来,A股市场也通过减持新规升级版等配套措施来减缓限售股的解禁风险,尤其是集中解禁风险。但是,从实际情况下,大股东仍然可以借道花式减持、组合式减持乃至股权质押强行平仓等方式完成变相减持的目的。
本来,在市场步入熊市环境之后,大股东的减持意愿应该不高,每个人都希望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为何多年来依旧产生出源源不断的限售股减持需求呢?归根到底,一个来自于新股上市的不败神话,过高的溢价表现大幅增加了大股东及相关受益者的持股利润,面对逾百倍的估值水平,减持需求也会一下子释放;另一个则是来自于大股东极低的持股成本,而面对上市后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巨额利润,即使二级市场价格暴跌逾50%,大股东或原始股东都是拥有巨额利润,而巨大的造富效应也造成了大量企业加快发行上市的步伐。
从鼓励企业上市的初衷来看,为了企业可以做大做强,拓宽融资渠道,但实际情况下,却忽略了资本的逐利性,当资本市场形成巨大的造富效应时,上市后大股东往往思考的是减持套现,而并非实干经营。归根到底,还是市场土壤的问题,不从暴利环节征收巨额税收、不从减持新规上细化规则,最终还是难改股市长期变相造富少数群体的现象,而庞大的限售股堰塞湖压力,则是当前市场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
第三个问题,政策环境未能够有一个明确性的方向指引。
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市场,A股市场的走势乃至市场的资金面环境,多容易受到政策环境的变化影响。在实际情况下,当股市政策环境明显回暖,监管环境略显放松之际,则市场资金很快重新活跃,营造出一个赚钱效应。但是,当市场赚钱效应略有修复之时,反而容易遭遇到政策环境收紧的影响,而对于敏感性非常强的资金而言,经过了几轮的政策环境变动,反而变得谨慎与小心,而股票市场的政策环境未能够形成一个明确性的方向指引,则场外资金往往不敢轻举妄动,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个问题,大资金大机构的自律性不足,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起到引导市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作用。
随着机构投资者的逐渐壮大, A股市场的散户化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本来属于股票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信号。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持股成本不对称以及资金不对称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部分大资金大机构往往缺乏一定的自律性,而作为市场走势的重要影响力量,大资金大机构理应积极引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而不是频繁高抛低吸,或集体抱团取暖某几家上市公司。由此可见,对于大资金大机构的自律性仍然有待提升,而其积极引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作用仍然有待发挥。
第五个问题,投资者保护仍有不少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有着不少的努力,但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做法,国内市场在投资者保护的实质性内容上,却仍显不足。例如,集体诉讼制度、设立非营利性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平准基金等。此外,在国内投资者保护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简化前置条件的设置、完善民事索赔机制,并从实质性提升投资者的索赔效率。对于近年来热议的退市常态化问题,实际上还是需要建立在充分投资者保护的基础之上,否则股市退市率的大幅提升,投资者还是最终的受损者。
或许,对于上述提及的五个问题,会是现阶段内投资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走向健康、成熟的关键所在。
下面为大家分享包括股市导图总纲、k线、均线基础、切线、指标分析、选股、板块轮动以及股市中的各种骗局,希望能给大家来个股票知识大梳理。
(注意:以下图片看不清晰的可以找我要高清图片,这里会被压缩了)
1、股市导图总纲
2、K线基础
3、均线基础
4、切线基础
5、指标分析
6、统计分析
7、选股方法
8、板块轮动
9、股市中的各色骗局
由于版面有限,如果看不清图片或喜欢小编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越声投顾(yslcw927),更多后市操作及股票技术分析方法等你来学习,干货源源不断!
买股票如何快速捕捉到涨停板?
从业二十余年,身边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的股票从来不涨板,也见过一些熟手,买股票就是冲着涨停板去的,也经常能捕捉到一些,但多少方法显得杂乱,今天就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前上课,经常给投资者举例子,大体的要论证的意思是:你要寻找翻倍的股票,必须要在已经涨了百分三四十的股票里找,这样成功的概率就大了很多,因为要涨百分百,那百分三四十是必经之路。举的例子呢,大体是说,你要找个博士当女朋友,最好在一堆硕士里挑,这样成为博士的概率大,你如果要在幼儿园里挑,那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
今天在这里,我总共列举四个方法,每个方法举几个实例,听得懂的听,听不懂的看图,我尽量做到让新手都看得懂。现在每个方法的成功率没时间去统计,毕竟不是论文,不用那么认真,但我多少会提及以前统计过的成功率,每个方法都可以验证成功率,我很佩服网上那些拿一根K线就能看出未来走势的人,他如果敢告诉我选股的源代码,我就敢告诉他他的成功率。越难出现的图形成功率越高,但一年可能只有一两次机会,越简单的图形成功率越低,一根K线如果就能看出大底,那真是令人佩服!废话不说,开始文章,由于证券类的文章是要监管的,所以我这文章只是交流方法,不做任何个股的推荐和评述,以免惹一身骚!
一、板后双缩量后再板
简单描述:一个股票在拉板后,第二天起连续双跌,双阴线,双缩量,这样的我们叫完美图形,每个图形都有完美的,然后有些变形的,比如有时不是双跌,有时不是双阴线,也可以入选,但双缩量是最为关键的。此时为介入时间点,这两天下跌的幅度越大越好,没幅度的可能会遇上第三甚至第四根缩量下跌,但那时也同样是机会点。
实例(自己抠图再合并的,不是很专业凑合着看啊)
二、双板后三板或三板后四板
简单描述:很多初学股票的人,很喜欢追涨板,把每天涨板的股票放在一个板块里,连续追踪好多天,对追板成功率这件事,由于很多人有需求,我对此做过专门的统计,并且在内部培训课上当做课题来讲。股票单板之后继续板的概率是百分十五左右,而双板后再板和三板后再板的概率高达百分三十七左右,双板和三板由于已经能使大多数股票直接挤身强势股之列,所以有很多投资者直接追双板以求短期最大利润,从实战上看,双板套死人的情况也极少,只要有严格的止损和操作纪律。所以追双板或三板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本事,把仓位控制好,把止损执行好,注意天量出货,大多都能安全退出,那剩下成功的就是利润了。
我们今天讲的追双板是指三十天内出现双板的个股,板后第二天收出阳线,且收盘价和高点都是本轮次最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可操作性非常强,比上面说的出现双板盲买更具实战性,因为每天能让你介入的品种也就是一两只。
三、强势股回调后涨板
简单描述:这个方法是技术分析之所以有诱惑力的最具实战的方法之一,也是很多股民在实战中很容易总结出来的方法,唯一的差别就是有人是凭经验,有人用的是电脑选出来,这个技术图形大体就是一只股票连续大涨,回调百分十五左右时买入。在上课时,我经常用高速开车开到120,一脚刹车,再松掉,速度很容易回到100以上做比喻。所以做这种股有两个前提,一是速度要上120,不要挑那种涨得少只有时速40的股票,一脚刹车就停了。也要避开到了120,司机跳车了,也就是出货了,那是回不到100以上了,甚至有可能翻车。
四、连阳小碎步后或中长期趋势后涨板
简单描述:当你用第三种方法熟练之后,你会发现你能看出一部车如何能开上120,这时你就会悟出这第四种方法,说白了,就是有一个跑道,车子在上面都开到八十了,你看着都觉得要到120了。这时候买入,享受最后一段。这个方法中,跑道是关键,有连阳小碎步这种象直升机一样的加速跑道,也有非常有耐心的四线发散的飞机跑道。
扯了这么多,说的都是技术分析和一些经验,技术分析没那么神,也没那么不堪,技术分析大体能让你从3000多只股票中找到那20个涨板的工作量减少到在从50只里面找到10只,其他的还是要运用各种仓位管理来实现。我每天在头条里发的激进型排名基本上也就是用了上面的几招。我觉得做技术分析的人从来很重视基本面,每个股票习惯性的都要按一下F10,但做价值投资的人好像从来不看图形,我也很想价值投资,但真学不会。只能鼓捣一下K线图和各类数据的统计,但还好,身边价值投资的人被市场消灭得差不多了,我还算苟活着。这市场会有一天会价值投资的,但美国走到那一天是100年,我们现在才25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