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还说如果恒指接下来连续两周大跌7~8%以上,就有点去年10月份的味道了。这才两天不到,腾讯跌了4个多点,石药集团更是跌了6~7个点,真是“祸从口出”了。刚刚在6.78港币的位置买了1%的石药,手上也没有多少现金流了。等腾讯、分众、伊利和联邦制药的分红出来,再来买点石药吧。从确定性上来讲,石药集团这种半路转行搞创新药的,创新的风险是有的,再就是恩必普可能被集采,这个是压制石药股价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石药的确定性不如伊利,当下大约12倍的PE,如果算港股本身要打8折,那就相当于A股的15倍PE,赔率也还可以。因此我打算6.5~6.8港币的范围内加仓3.5%,跌破6港币再加3.5%,总计12%的仓位配置。
这几天A股和港股的主要股指都是破位下跌,悲观情绪在市场蔓延。当然,下跌的幅度没有去年10月那么大,但如果每天阴跌,大家也都受不了。今天人民币的汇率也破了7.1,其实这个破了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现在汇率贬值只是说明这些天卖出人民币的人多于买入的。在现在这种存在大量资金雄厚的国际对冲基金的世界,几个点的汇率波动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如果持续性地快速贬值,那也稍微值得关注一下。
股市的下跌主要和国内最近的宏观数据有关,4月和5月的数据明显走弱。前几天出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1月到4月的增速同比跌20%,要知道去年4月份的基数还是很低的,这表明现在的经济已经非常差了。而且结构上,利润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民企,而国企稍好一些,利润增速为正的多为基建和公共事业相关的企业。国家前几个月发力基建的效果暂时看来并不太好,不知是传导速度慢,还是根本就传导不过去,民企的境况越发艰难,而大众的消费也很难起来。
想一想就明白,老百姓现在的信心不足,买房买车的动力大减,而普通的吃吃喝喝的消费体量太小,所以复苏的速度会比较慢。刘煜辉在他的微博里说要中央政府站出来,发行特别国债来帮企业交付职工的五险一金,帮地方政府置换债务等等,其实就是中国版的QE。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方法,花个几千上万亿去搞基建,还不如给中层和底层发钱,因为很多地方的基建都是浪费的。前些天看李迅雷的文章,说贵州的高速公路里数已经超过了日本,而日本的人口是贵州的几倍,人均收入更是多得多。
现在外资在逐步撤离,他们这些做宏观配置的都是趋势投资,看见数据不好撤退是正常的操作。而国内的基金,可能由于基民的赎回,也在不断地卖出。最令人惊讶的是今年前四个月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居然下跌42.7%,中国的散户也没钱了。现在股市阴跌不止,剩下的多头只能翘首以盼国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会出一些刺激政策,扭转现在的经济颓势。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如果经济没有起色,国家一定会出台新的政策的,关键就是国家会出怎样的政策。
不管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国家,都是有一定的资本的,这个可以是人力、资金、矿产资源、土地、专利等等。我们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达到更多更持久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国家,民企的效率是很高的,看看华为腾讯的996就知道了。国企的效率虽然这些年有提高,但比起民企来差得还是比较多,不过反而这些国企占有的资源最多。现在这些国企的融资利率有些低到2%以下,而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的成本很高,银行根本就不愿意贷款给它们。我们国家国企的资产有几百万亿,如何盘活这块资产,提升资产收益率,是政府未来极其重要的发力方向之一。但这种提升绝对不是提升资本市场上这些国企央企的估值,那个无源之水,怎么上的就怎么下来,关键还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其他的不想多说了,只是想说我们国家远远未到无计可施的地步,还有很多可以动用的手段来拉动经济。但现在就是要综合性地考虑很多因素,比方说房产税、遗产税要征收,但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怎么收,收多少,收哪些人,这些都是要争论很久的事情。这些就不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要考虑的问题了,我们静观以待就好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不必过度悲观,没有必要,少看些跟风炒作的自媒体,也少关注股市的涨跌。设置好买点,在空间和时间上拉开距离,分批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没事多锻炼,过几个月再来看,会发现大家又乐观起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