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票发行到市值过千亿,东鹏饮料仅用了半个月,成为了A股千亿市值榜中鲜有的食品饮料公司,被称为继“A股四水”(茅台、金龙鱼、海天酱油、农夫山泉)后的第五瓶水。
5月27日,东鹏饮料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功能饮料A股第一股,发行价为46.27元,成为资金疯抢的对象。
上市首日后接下来的每个交易日,东鹏饮料都保持着10%左右股价涨幅,股价一路飙升,在16个交易日里收获了15个涨停板。
6月18日收盘,东鹏饮料股价从46.27元已经涨到了265.65元,短短半个月时间,市值整整翻了五倍,公司更是连续发布了七次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
不过18日后,东鹏饮料上涨步伐趋缓。6月24日,重挫7.64%。截至25日收盘,东鹏特饮继续微跌0.06%,收于235元,总市值为940亿元。
目前看来东鹏饮料的涨势渐缓,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也回归理性。能量饮料带来的兴奋还能嗨多久?东鹏奇迹是否能得以延续?让我们一同来进行分析。
东鹏发展史
1997年,东鹏饮料创立,彼时的东鹏依托深圳一家老字号国企改制而来,最初以生产豆奶和清凉系饮料为主。
2000年前后,因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一年产值仅2千万的东鹏,一度发不出工资,已处破产边缘。
2003年9月,东鹏饮料集团决定向私有化过渡转型,红牛和脉动的火爆让不少饮料企业看到,转型功能饮料或是求生的唯一希望,刚巧在红牛的运营主体华彬代工厂当厂长的林木勤决定单飞,于是和朋友顺势接盘了东鹏。成了“东鹏之父”。作为华彬红牛代工厂原厂长,林木勤熟悉红牛原料采购、技术开发、产品生产、渠道销售等关键环节,这为后来公司转入潜力更大的功能饮料市场奠定了基础。
买下了东鹏牌子后的林木勤,最初野心并不大,目光仅聚焦在广东市场。甚至连代言人都请的是广东人最熟悉的《外业媳妇本地郎》里的演员。经过几年发展,东鹏逐渐在广东站稳脚跟。
2013年在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林木勤将眼光投向了全国,邀请谢霆锋作为品牌代言人,此后开始了一条在营销上蒙眼狂奔的道路。通过央视广告强势曝光后、近几年相继赞助了中超联赛、央视俄罗斯世界杯转播、冠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亲爱的,热爱的》、《欢乐颂》、《人民的名义》等多款爆剧及综艺。这种铺天盖地式的广告投放成功大众记住了东鹏特饮。
上市前的数据不可考证,但是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显示,东鹏饮料宣传推广费在2018-2020分为5.4亿元、4.4亿元、4.07亿元,分别占当期销售费用的56%、43.74%、39.13%。在宣传推广支出中存在占比最大的,就是其广告宣传费的支出,2018年-2020年,东鹏饮料的广告宣传费总额高达11亿之多,分别占当期宣传推广费的88.84%、80.26%、69.74%。
砸钱营销,推高了东鹏特饮在功能饮料市场的知名度。这似乎是饮品行业的必经之路,农夫山泉在前期也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费用铺路。目前看来,高营销主要是为了冲高业务收入,但如果高营销不能转化为品牌价值以及品牌所代表的消费粘性,那么一旦营销投入降低,就可能导致收入减少。
红牛官司缠身,东鹏特饮捡漏
东鹏特饮的异军突起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常年稳居功能性饮料的红牛在2017年的时候陷入了与泰国天丝的商标归属权之争。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查询显示,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牛中国”)1998年9月30日在北京注册,其营业期限于2018年9月29日到期。2017年,天丝集团与红牛中国矛盾公开化,2017年8月18日,TCP集团成员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及许氏家族对外宣布,已向严彬先生及其拥有或控制的数家公司提起法律诉讼。
作为反击,华彬集团也对许氏家族发起诉讼。严彬控制的红牛维他命希望法院能够确认红牛及相关商标归中国方所有,同时希望泰国天丝将红牛的注册商标转移到红牛手中。
2018年双方彻底撕破脸,彼此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截至目前,大多数的法律诉讼都还在走流程。相关消息一出,关于红牛中国能否继续经营的各种讨论频出。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过去的两年,中国红牛的营收持续下跌,跌幅分别为7%和19%,中国红牛的市场占有率也从鼎盛时期的63%,跌至2020年的58%。营收的下降,与其他品牌的入场密不可分。包括东鹏特饮、乐虎等品牌在内,都在持续蚕食红牛的市场份额。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围剿红牛大战中,东鹏无疑是表现最亮眼的那个。
东鹏特饮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产品本身的功效成分及含量,和红牛几近相同的品牌,但是价格却比红牛要便宜接近一半。因此,在整个饮料行业增速连年放缓的情况下,东鹏特饮能逆风飞扬,保持较高的市场增速。
普通消费者似乎并不太关心红牛商标归属权在商业层面的对错是非。他们更关注的,是怎么在困了,累了的时候,能买到红牛饮料。如果买不到自然会寻找其他替代品。
当年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出事后,作为行业销量老二的苏宁趁机攻城略地,逐步在线上线下抢夺市场。以至于后来在电商销量和总销量等方面,超越了国美。作为销售量仅次于红牛的东鹏特饮,能否像苏宁一样,在此次红牛事件中,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逐步超越红牛,进而最终成为全球功能饮料行业龙头呢?这无疑让资本市场对东鹏未来的增长空间凭添了几分期待。
财务造假疑云
上文提到在整个饮料行业增速连年放缓的情况下,东鹏特饮能逆风飞扬,保持较高的市场增速。一部分人认为这与红牛自顾不暇有关,也有一部分质疑东鹏饮料财务造假。
招股书显示,排在东鹏饮料第三的股东—鲲鹏投资持有东鹏饮料7.36%的股份,而鲲鹏投资背后的实控人就是林木勤的儿子林煜鹏,父子二人持有鲲鹏投资63.06%的股份,林煜鹏为最终受益人。
此外,鲲鹏投资背后还有不少东鹏饮料自家的经销商持股。比如2020年最大的经销商——东莞金愉食品及其关联方实控人林景照,持有鲲鹏投资4.5%股份,销售额排在第二的经销商——深圳市安尔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实控人郑细强,持有鲲鹏投资1.8%股份。也就是说,东鹏饮料的重要经销商们“间接入股”东鹏饮料。
随着外界争议纷起,引发证监会关注。今年1月,证监会在官网上发布了第十八届发审委2021年第11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要求东鹏饮料对“与经销商是否存在实质或潜在关联关系,是否存在经销商为员工或前员工控制的情形;是否存在经销商配合压货、囤货从而虚增收入的情形”等问题做出说明。
对此,东鹏饮料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公司与东莞市金愉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深圳市安尔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海丰县疃缙贸易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的供货价格、考核方法、管理维护体系等均与其他所处同一大区的经销商完全一致,均按照公司统一制订的相关规则执行。”
产品单一,销售区域过度集中
2018~2020年,东鹏饮料营收分别为30.37亿、42.09亿和49.59亿元,其中东鹏特饮分别贡献了28.85亿、40.03亿和46.55亿的营收,占比均超过90%以上,产品结构单一的背后是过渡依赖单品,没有新的增量空间或抓手。
显然,东鹏饮料已意识到风险。其在招股书中坦言,由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如果能量饮料行业市场环境出现恶化、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以及相关行业监管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正在积极扩充产品线,推出了由柑柠檬茶、陈皮特饮、冬瓜汁饮料、包装饮用水等新品。2020年,在气泡水和0糖概念的风口下,东鹏饮料新上市了含气的“东鹏加気”,以及“无糖型”的“东鹏0糖特饮”。
然而,从占比数据来看,实际收益效果始终不大。2018-2020年,非能量饮料收入占比为3.28%、3.53%和4.86%,同期包装饮用水的收入占比为1.21%、0.98%、0.82%,两者合计从4.49%上升至5.68%,仍然只是一块“边角料”。
同时,2018至2020年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在主营收的比重高达61.10%、60.12%和55.74%,毫不客气的讲,就是靠广东市场托起了大盘的。而一直打不进北方的核心原因是被红牛全面压制。
如何从广东”地头蛇“迈向全国开花?也就成了悬在林木勤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下一个农夫山泉还是下一个承德露露?
在东鹏上市暴涨的这段时间内,不少媒体将其称赞为下一个农夫山泉,但是到目前为止东鹏饮料还没有其他能打的新产品。而在资本市场,有承德露露、养元饮品、汇源果汁等前辈的前车之鉴,携单一产品上市,短期都是受追捧的资本明星。但迫于行业环境、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大单品很难做出持久支撑,三者都陷入到业绩下滑、转型困难的窘境,股价风光已然不再。
目前的情况对于东鹏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机遇在于当前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开展产融结合的第二阶段,可以凭借这上市公司多样化的融资手段进行快速发展,趁红牛商标权归属不明晰之际一举拿下功能性饮料的头把交椅。这样的“一步慢步步慢”的例子在分钟与聚众、优酷与土豆的案例上都有深刻的体现。
风险在于与供应商的深度绑定、销售区域过度集中、产品结构单一这三座大山。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实力摆脱这三者的钳制,增强资本市场对其信心,是东鹏饮料绕不开的问题。
能量饮料带来的兴奋还能嗨多久?东鹏奇迹是否能得以延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