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间,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宣称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公关部的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吉利汽车若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有利于其更好地对接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并助力吉利转型和长期发展。
对于吉利拟回A股,国内媒体作出了高度评价,《浙商杂志》指出,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或是吉利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即将到来的人类出行生活大变革作出的前瞻布局。
从《浙商杂志》的评论中,我们发现,吉利正迈向从单一化的汽车制造企业向多元化的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之路,这样的转型是李书福面对全球车市乃至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的略部署,吉利回归A股科创板二次上市符合当下潮流。
从6月17日开始,关于吉利汽车二次上市的议论很多,传闻也不少,其中有一则信息是说
吉利控股将会收购力帆股份,即使吉利控股新闻发言人杨学良在第一时间辟谣,但是它依旧带动了力帆股份的股价在6月19日下午直线涨停。
尽管我们是汽车媒体,但我们还是要提醒你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在进入6月份以后,经营不善的力帆股份更是“难上加难”,6月18日,力帆股份就针对累计诉讼(仲裁)事项先后发布了两份公告,根据两份公告反映的消息显示,目前力帆累计涉案金额已达到2.67亿元。
同时,力帆股份还提醒广大投资者要注意投资风险,目前力帆股份存在持续亏损、负债较高、乘用车业务下降较大、大额债务逾期、大额资产被冻结、涉及诉讼(仲裁)较多、控股股东流动性短缺、募集资金无法归还等经营方面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力帆也束手无策,无法给出解决方案。
对于公司将会被吉利收购的传闻,力帆方面也表示对于这样的消息感到“很奇怪”,目前力帆乘用车业务实际上已经停止,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更是下滑显著,国内市场基本丧失,公司仅有少量出口订单尚在进行,同时技术研发进度缓慢,乘用车品牌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想当初,吉利与力帆几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生产汽车,如今两者的境遇天差地别,一个名扬国际,数度蝉联中国汽车品牌销冠,一个艰难求生,徘徊于淘汰边缘,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或许这是当下国内汽车产业最真实的一个缩影。
市场经济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游戏,对于力帆如今的境遇,我们也不必过于惋惜,因为从吉利决定收购沃尔沃那天起,两家站在不同战略高度上的民族企业,早已走向了命运的分水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