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如何看待目前去杠杆的经济形势(大趋势,还是去杠杆)

8月社融公布,超预期,市场都沉浸在经济好转的论调中。

 

不过,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去杠杆(减少债务)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下面是咱们历年的存量社融同比走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两个特点:

 

1)存量社融增速整体是下跌的,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0%附近;

 

2)从2009年开始,信用紧缩的时间比宽松的时间要长很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跟我们政策主动去杠杆有关!

 

2008年次贷危机,外需坍塌,我们靠4万亿刺激瞬间把社融数据打了上去盘活了经济。事后,高层意识到不能这么搞,容易把经济搞的太热加剧过剩,自身债务增加太快也容易出事儿,于是开始有意收紧信贷。

 

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我们先后限制银行放贷(2010年——2013年)、地方化债1.0(2015年——2018年)、资管新规(2017、2018年金融系统去杠杆)、房地产去杠杆(2020年三道红线)、地方化债2.0(2018年——至今)......

 

毫不夸张的说,存量社融下降的这10来年就是我们一波三折地去杠杆去债务风险的时间,只不过都是不同时期、定向爆破。

 

在爆破的过程中,一遇到经济失速的情况,我们就临时信用宽松,允许银行放更多的贷款支持经济——除了2012年银行为了赚钱自己鸟悄地增加表外融资推高社融外,2015年下半年房地产去库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2022年新冠疫情反复皆是经济压力所迫的临时加杠杆行为。

 

也正是这样,我们的存量社融增速整体下降中又有局部反弹。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2023年8月甚至9月、10月的社融即便好转实际上也仅仅是下行趋势中的反弹。

 

因为债务风险还没有解除,政策去杠杆收紧信贷的整体思路就不会变,也不会轻易地改变。

 

2

 

宏观上如此,微观主体上政府、企业和居民也是如此。

 

首先,地方债务风险没有解除,财政就根本无心增加更多负债(加杠杆)来过多地支持经济。

 

这三年地方有大量的债务到期,高层很想把这个问题处理好。可是,从4月开始置换、展期、让银行降利息.....各种手段用尽,仍然还有很多地方无法自行处理。

 

可以说,“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的化债举措仍然会成为接下来两年的重头戏,这场戏的本质就财政少加杠杆甚至去杠杆(当然想归想,现实可能倒逼着必须加杠杆)。

 

其次,企业自身的杠杆率也到了一个下行的拐点。

 

据标普6月调查数据显示【1】,除政策支持的新兴行业外,中国企业杠杆率应会于2023年达到峰值,随后下降。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企业要想扩张维持高杠杆就只能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入手,要么极低的利率成本降下来,要么极高的经济增长能保证盈利。

 

现实是利率降了一些,但居民端消费下滑让企业利润根本上不去,何谈加杠杆?

 

最后是居民,这两年我们已经见识到了提前还房贷的去杠杆行为。

 

刨去降息带来的套利因素,单从居民收入增速和杠杆增速来看,加杠杆恐怕也变得越来越难。

 

据有关数据:

 

2017年到2022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速4.1%,低于经济年均增速5.1%;

 

2023年居民杠杆率已经到了62.2%(经过3年疫情实际情况可能更高一些)。

 

所以,从微观上看,政府、企业和居民整体加杠杆的动力根本不足。

 

未来很可能是另一种微妙地博弈过程:

 

财政不加杠杆,经济放缓明显会让企业和居民加速去杠杆、央行降息,最后财政再被迫加杠杆;

 

财政加杠杆,经济整体稳当预期改善会让企业和居民轻微地也加一加杠杆。

 

这也是最近不少人提出“未来的经济由财政决定”的重要原因。

 

3

 

正因如此,8月社融好转严格来说是政策驱动带来的。

 

今年7月24日ZZ局会议之后,央行专门针对银行开会要求他们加大放贷力度,同时针对财政也要求加快债券发行。

 

所以,我们才看到人民币贷款增加不少,政府债券也融资了1.18万亿远超往月,社融数据整体好于预期。

 

关于这个数据理性谨慎看待即可。

 

首先,有人借钱说明我们的经济整体还没有发生去杠杆,这是好事儿也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

 

但是就像某些人分析的社融-M2 剪刀差收窄,说明我们的实体融资需求开始快于金融系统的货币供给,经济开始彻底回暖,就有点牵强了。

 

严格来说,正如数学好的网友所言,我们的经济增速只是三阶导数转正了而已,社融增速整体还在放缓。

 

至于说这轮复苏能否持续,关键还是要看政策能否再度发力。

 

目前有两个有力的信号:

 

其一,这次财政发了不少债;其二,GDP年度目标任务越来越近。

 

财政发债1.18万亿意味着接下来财政就要花钱,这个过程会通过基建项目和工资收入缓和企业、居民的负债,从而带动一些投资和就业。

 

GDP年度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我们只有实现不低于4.8的经济增长才能够完成全年5%的目标,这个过程很容易出现经济稍微放缓政策就会加码的情况。

 

毕竟,去年我们没有完成目标,今年若再完不成目标,那对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将造成重大打击。

 

这可不是小事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趋势上我们仍然在去杠杆的周期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