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百年的金融发展史里,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经济高杠杆以后要去杠杆的调整过程,总结了其中经验教训,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通缩型去杠杆
就是金融紧缩,紧缩过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萧条和企业倒闭,出现金融坏账,经济崩盘等局面。
严重的通货膨胀去杠杆
就是疯狂加货币印钞,把各种各样的坏账通过发货币稀释掉了,通货膨胀如果过于严重就会出现社会震荡,导致剧烈的经济危机,造成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良性的去杠杆
就是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还是健康地向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趋好,既降低了宏观经济的高杠杆,又避免了国民经济萧条,保持了经济平稳,没有出现严重的危机。
对于以上三种情况,黄教授也有举例说明:
第一种以日本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都在去杠杆,因为80年代的时候日元汇率上升产生了日本收购美国资产这样的高速扩张,80年代经济崩盘,出现整个国民经济停滞了近二十年,即“失去的二十年”。
第二种例子太多了,世界上太多国家在繁荣期疯狂举债,遇到危机时又疯狂加印货币,导致一国经济崩盘甚至政府破产。
第三种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十年里面,一方面把崩盘的金融企业坏账核掉;另一方面通过Q1、Q2、Q3宽松过程使得股市健康成长,道琼斯指数从6000点涨到28000点,整个企业债务率现在也很低(前面数据提到美国企业的债务是GDP的60%)
那对于国内的情况,如何去实现宏观经济的去杠杆呢?
黄教授提到(2018年):从宏观上看这个结构和模型,我们国家如果要把GDP 250%的国民经济宏观债务下降三五十个点,降哪一部分?我认为今后五到十年,如果居民和政府的负债还能够稳稳当当控制在50%左右,那是上上大吉,要害就是把企业的160%降40个点,降到120%。如果企业真能降到120%,政府是50%,居民50%,加起来是220%,那就非常好了。
首先要有一个宏观经济去杠杆的目标,我们决不能允许现在的杠杆率250%过五年、十年变成300%。
宏观上中央提出了去杠杆,一定要比现在的250%往下降,比如三年、五年以后降到230%、220%。十年以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杠杆率能控制在200%左右,这是一个定量定性的宏观目标,要坚定不移努力去实现。
回看我们上一篇提供的2023年我国债务杠杆结构数据:政府债务55.9%,居民债务63.5%,企业债务168.4%,确实不如黄教授预想的五年各项均衡地下降到220%,反而五年多已经上涨至287%
情况愈来愈差。
对于国内最为严重的企业债务问题,黄教授也提出了五种去杠杆方法:
1
核销破产。对企业来说相当于赖账,强制破产,把银行债务去掉。
2
收购兼并重组,资源优化配置。如2000年前后国有企业改革,债转股、债务剥离,进行了企业重组。这项改革在后来的十年形成了四大万亿元级的资产管理公司。
3
调整新增的融资结构。每年新增的融资中使股权融资不断增长到接近50%。
4
良性的通货膨胀,自主地稀释一部分债务。
5
稳定并适当降低M2的增长率。这也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重要方面。避免形成企业负债过度宽松的生态环境。
黄教授提到:对于上述五种方法里,最关键的措施是第三条,也就是我国的投融资体制的转换,这其中的核心是要搞好股市退市制度。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即使股票市值翻了两番,企业数量大体是不变的,基本上进退1∶1。美国股票市值跟GDP大体是1∶1。所以股市代表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风向标。
按照黄教授的估算,今后3—5年,企业债务总量占GDP的比重降一至两成,5—10年降三至四成。第一种破产法可以去债6万多亿元;第二种重组法可以豁免6万多亿元;第三种通过发展股权融资,可以减债30多万亿元;第四种良性通货膨胀可以稀释掉10万亿,总的来说这几种办法加起来就可能有50万亿元了。
但事与愿违。
我国现在股市有问题,基金也没搞好。公募基金大部分是债权投资,私募基金形股实债,缺少真正的股权投资。
以公募基金为例,据老王所知,甚至证监会在实际指导基金公司发产品时进行了比例分配:发债券基金必须搭配股票基金。
截至目前公募基金27万亿的规模,货币基金占比47%,债券基金占比22%,股票基金占比仅有1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