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如何选股票技巧(我是如何挑选股票的)

目前A股共有5111只股,而事实上你能关注到的股票不足三百只。这三百只中大多数或许还是偶尔撞入你的眼中,比如逛雪中逛到的;逛股吧看到的;你的证券公司推荐的;你身边的某人炒某只股赚了钱,便入了你的眼;更多的或许是来自对基金经理等专业人士的崇拜,以及看别人的组合等等,真正你自己了解的有多少呢?

 

所以,面对股海,在下单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买它,自己对这只股真的了解吗?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很重要,只做懂的,不会不懂的统统屏蔽。

当股票市场在上升通道,进入普涨时,似乎人人都心情很好,因为大家账户上的浮盈得到了满足。可如果市场连续下跌几年,那便是骂声四起,此时最能看出谁在裸泳。

因此,入股市时,保证资金安全应是首要问题。网上资料统计,一月份空仓的跑赢90%的人,可见资金安全有多重要。

我目前持有42只股票。很多人觉得太多了,理由是管理不过来。我也觉得过于分散了点,目前打算逐渐控制在10只范围内,这个“逐渐”是指机会成熟了,有较大利可图时,把小份额的减掉,而不是亏本的“斩仓”,因为我买的每一只股都符合我的买入原则,是没有必要“斩仓”的。

股票下跌,如果买入的初心不变,那就拿着。最多是时间换空间。除非这只股已偏离了固定跑道,比如不分红了,那就“斩仓”。

下面具体谈谈我是如何挑选股票的,概括起来就几句话:

1.寻找那些“好租的房子”:持续高分红的股票。

这句话排除了所有不分红的;排除了虽分红但分红不高的(股息>5%为买入门槛);也排除了新股次新股。持续至少是连续5年以上,排除了虽高分红但分红年限不够的。

2.优先选择央企国企。

民企也有好股票, 如格力电器,但像格力电器这样的好股票真不多,自己又无判断能力,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尽可能买央企国企。

3.重点买入pb<1.5,pE<10的股票。

以上标准下,设定重点买入5大行业:银行,石油石化,煤炭,传媒,交通运输。

这些行业的股,大多年年分红,稳定安全。银行百业之母,占我资金70%,石油石化煤炭是重要能源,传媒,交通运输营收稳定。

银行我买了“农建交兴江”五只,石油石化有海油和中石化两只,传媒是凤凰传媒一只,交通运输共六只,有航运的唐山港,青岛港和中运海控,铁路的大秦铁路,公路的有宁沪高速,山东高速。

这5大行业共14只,已占资金总量的90%,并打算在“精兵简政”中将交通运输去掉三只,保留“唐大沪”即可。

我很少关注其他指标,这两个指标基本能保证我买入的不贵,至于错过其他的好股,错过就错过,有什么关系?好过做错吧?

有这三句话把关,5千多只股票中,供我选择的就不多了。

把能买的股票再做个比较,其中想买的放入自选股,然后就开始看他们表演了。

当有时间时,通常是打开自选股按跌幅排序,如果“5大行业”占据跌幅榜前列,有钱就买一点,如不跌就不理。此时若其他行业的自选股跌幅“优秀”(当日跌≥5%),就可能买入1手或5手。

我的40多只股就是如此攒下来的,除了“5大行业”占90%外,其他近30只占总量的10%,每只基本小于1%,不难管理,因为根本不管理。他们基本属于观察仓的存在,而且他们是“股臣”,是为股王银行股效力的。

说到1手或5手的买,有朋友会说佣金太贵了。其实我所有的股票几乎都是1手几手这样攒下来的,避免了“一把唆”买高了的后悔,今天1手两手,明天跌了又有得买,岂不经常有得买,这很有趣。如果买了就涨了,不会悔买少了吗?涨了就买其他没涨的呀,又不是单吊一只股票。

 

佣金问题,因为把每笔最低佣金五元的账户,换成了最低佣金一元的,即“万一免五”账户,交易是轻松愉快的,一般5元以下的一次5手,20元以下的3手,20元以上的1一3手。也就是说每次交易每股佣金最多1分钱。

自从建立“股市收租”模式后,攒股便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不焦虑,涨也喜跌也乐,不涨不跌也开心。涨多了,就轮动到另一只高股息票上,笑纳股市馈赠,跌多了就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股,何乐而不为?不涨不跌,那就相当于存银行,但每年有比银行存款高两倍的股息收入,何乐而不为?

说到不焦虑,那是名副其实的不焦虑,我把我的自选股按股息率排列做了三个组合,旨在探究“收租模式”是否能赚钱,刚开始打算1月调仓一次,主要做资金平衡,比如起点是每个行业5%,1个月后涨上来的超过5%,跌下去的低于5%,这的再把它们全调成5%。另外,个别涨的高的(至少≥50%),及个别没按预期分红的换掉。后来却忘记了,从去年国庆假后没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这三个组合是在同一天建成的,雪球上可以查到。按当时自选股中股息率高低分三个层次,走到今天,在如此惨烈的行情下,每个都保持正收益,实属难得,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股息越高越好,三个组合最高收益时分别是:

17.4%;18.4%,15.4%。

比起那些费尽心机,每天看盘盯盘查资料,然后却收获惨败的大多数股民,以及盲目听信买基金的,是不是特别的不焦虑的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