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本源。
简单说说选股看基本面的模式。
有一个不算误区之误区,即有一部分人,他总认为股票之涨跌和基本面有关,通过学习基本面,研究市场信息,就可以战胜市场,赚取利润,并且极力贬低技术的价值,鼓吹学习对于股市的意义。
在此无意否定所谓基本面对于所谓股价的影响,诚然一些大V,财经评论人,媒体十分善用所谓“基本面:估值,PE,ROE,营收比,利润增速,市占率,护城河”一类来进行讨论,也似乎收到了可以【看得见】的效果。
然,真正的情况是一支股票启动,价格拉升,盘面表现就是涨起来,如此情况,完全不需要有什么利好消息,股价该涨就会涨起来,事实上,即便没有任何利好,也总会有一部分接近公司的人士,机构调研人士,他们可以拿到第一手资料,不断买入,拉动股价的上升。
这里的资料不指并购,重组一类内幕交易,是公司运行的真正数据,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公司规划,产品动态,未来的业绩释放预期。
最简单自然是高管增持,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公司高管不能增持股票,一支股票被低估的时候,增持一定会带来供需失衡,进而拉动股价的上涨。
机构调研后的持续买入,更加会引起股价的上涨,不需要任何消息,就可以引来众多的跟风和调研,所谓基本面,只会最开始被拿来用一用,随即被抛之脑后,再往后就反身性加持,情绪亢奋,局势失控,一路买买买,直到人尽皆知,涨到人神共愤。
拉回到最开始的时候,十倍股筹码的收集一定是缓慢又缓慢,一笔大单顶上涨停板,这仅仅是游资的把戏,真正的建仓是不动声色的收集,被人发现属于极其失败的境况。
底部筹码收集远非游资买百万,千万,而后依靠利用板制度完成进出,底部筹码的收集是奔着翻倍,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的计划来进行,仅仅几个涨停板就太低估所谓:价值投资。
基本面真正有用的时候,在于计算器票,例如一个化工产品原材料翻倍,可以短时间按照市占率和产能,进行业绩释放计算,进而得出拉升空间。
并且利用板制度,快速进行筹码换手,一路顶到合理价位,这个时候即属于基本面,也是反身性,一致性原则使得股价冲破天际,例如过去原料股的的道恩的熔喷料与沈化工的手套原材料。
问题在于,一支好票,在大幅拉涨之前,无论如何拿出DCF,ROE,PE,PEG,PB这些花里胡哨的存在,股价不会有一丝丝大的波动,甚至反复横跳,区间无聊波动,让人看着毫无波动的净值没有任何想法。
之后多因素共振,进入缓步攀升,进而走出波段行情,进入大幅拉涨阶段,市场情绪逐步亢奋,就会出现大规模买盘,进一步推动价格飙升,问题,股还是这支股,公司也还是这个公司,为何几个月之前就无人问津,几个月之后就趋之若鹜,再此之前的调研,分析的作用几乎没有,如此,基本面的意义,到底是用来坚定持股信心,还是其他。
如同某消费类酒精,市场还是这个市场,公司还是这个公司,市面上这批饮品没有任何变动的情况下,无端发生大幅拉涨,问题:味道和前几年没有不同,工艺较之前几年没有发生改变,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场内却发生了大规模持续超买,完全忽视基本面的波动,何解。
在此只强调一个观念:所谓能看到的十倍,二十倍价值投资,走出来的一刻已经失去了价值投资的本质,进入到价格投机的阶段,价值投资,十倍股,一定是当下看不合理,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悲剧在于,能看到的所谓研报,市场分析,大V鼓吹,都是已经走出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大V会在低位给你推一个几块钱的十倍牛股,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价投是一场对赌,巴菲特说过,真正赚钱的好交易,仅仅会出现少有的几笔,将组合中几笔优质投资剔除后,最终投资回馈也是平平无奇,真正的超额回报,少之又少。
这是价投的悖论所导致,简单来说,如同诺基亚和苹果手机,在苹果刚刚出现,崭露头角之时,试问有何理由,去把诺基亚的全部仓位挪走,去对赌一个新出系统,认为可以挑战诺基亚的地位。
价值投资的问题也在于此,没有三年,五年,一个优质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按照十年为一个周期也不算过分。
在此期间,公司的变化,市场的选择是最大风险,优质企业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更迭,能否持续保证长期生命力,能否继续压制同时期的对手,才是投资的根源,遗憾的是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从所谓“基本面”来得出。
二级市场仅仅是缩短了企业演化周期,即利用拉抬价格,先一步兑现市场预期,然,多半的价格飙升,都发生在局势即将明朗之时,而非初始就能看出发展轨迹,并且二级市场只能“加快”周期,而非能越过周期,股价大幅拉升的根源是有对应之产品和发展前景,并非意念拉涨。
而悖论又在于,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就无法发动行情,选择大概率企业,也依旧属于押宝,有押错的情况,即便给自己安插一个价值投资的名头,亦无法避免失败的情形。
若出现投资公司其竞争对手先一步掌握新“核心科技”此类事件发生后,对于所投公司的股价打击即致命性的存在,代表市场格局之变化,这些在长期投资中亦无法避免。
所谓一些人认为:投资可以通过学习,积累,通过“分析”市场信息,择出牛股,是极其没有合理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来讲,一个完善的公司调研,最起码是需要实地调研,一个好公司,需要长期追踪,其管理层水准如何,各部门有哪些业务精英,有无业界奇才,产品如何,口碑如何。
市场反响如何,在整个产业链,整个业内处于何等位置,有没有受制于人的技术,其所谓担任公司要职的人士,人品如何,有无不良嗜好,都是考察范围。
至于个人履历,学历,这更是属于入门级别的资料,他的客户有哪些,供应商有哪些,这算是调研最基本的尊重。
试问一个公司,单凭个人去把这些资料研究明白需要多久,所谓的大V,财经人士,又有几人能说得明白他鼓吹的公司?连如此资料都拿不到,又有何颜面去说这是个“好股”。
以上,若仅仅依靠一些市场上流传的“免费消息”即完成了对公司的网络调研,进而开始所谓的价值投资,这价值未免也太低了点,这基本面的意义,实在是要打个问号。
而这,也仅仅是公司层面,和“股价”的关联还有一定差距。
以上,大部分人所信奉之基本面,反倒成了让他们死得很体面的一个东西。
当然,只说问题也不是得救之道,后续有时间会详解一下股票选股的原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