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个人创业如何进行融资(给创业者们一些融资方面的建议)

本人自从事芯片投资以来,有幸与一些半导体创业者交流,他们或是技术大牛,或是销售高手,总体上都是领域里的佼佼者,我心中充满敬意,然而可能是创业者们之前对融资接触得不够多,或是对融资规则了解不够深,导致与投资方的沟通成本的增加,甚至踩一些小坑,我将个人观察到的,以及最近阅读的《创业36条军规》中关于融资的部分加以整合,写了一些建议,供创业者们参考:

1. 不要排斥资金方:有些企业比较幸运,自创业起就开始赚钱,企业一路顺风顺水,会认为不需要融资,资金方都是洪水猛兽,产生排斥心理,其实大可不必,如今做事业,资金方就像客户或者市场一样,是一类很重要的要素,合适的资金方有助于改善董事会结构,完善企业现代化治理,企业有难处的时候也有个帮手,把事情做成,远比把事情做成自己的事业更重要,老干妈,华为这样的幸运儿是个例,西贝、杨国福等都曾拒绝过融资,不过后来企业遇到困境之后都纷纷寻找了资金方,绕了弯路,反过来想,顺风顺水时更能卖个好价钱

2. 与投资人交涉时不卑不亢:融资时,若企业实力很强,有一大堆投资方追着企业投,企业方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对投资人的轻视,反之同理,若企业弱势,急需资金时,会不由自主把投资人当金主爸爸看待,好吃好喝供着,我个人认为创业者融资时要避免这种心态,谦恭但有分寸,不卑不亢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就好像做企业中层不能欺下畏上一样,投资方尽调团队来了,公事公办,就像对同事一样招待就可以,动辄千万上亿的资金,投资方不会傻到吃好喝好就投出去了,我想起西北的一个矿产项目,每次投资人去了,矿上都杀牛宰羊的招待,最后资方也没投,总之,凡是地位不对等的投资,无论投没投成,肯定有一方会暗藏不爽,为投后埋下隐患

3. 融资的过程就是让企业变强大的一部分:周鸿祎认为见每一个投资人不要看结果,要将投资人看成磨刀石。见30个投资人哪怕30个投资人一个也没给你投钱,通过他们的挑战,你能把自己的模式想得更清楚,能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用户定位想得更清楚,也是很大的收获。如果投资方最终决定不投,创业者们最好追问一下原因,虚心请教,看看自己企业到底哪方面存在问题,把每一次融资都当成一次外部咨询,不断复盘,好多创业者看资金方态度不积极就不闻不问,自然了断了,这有些不划算,没有任何一段路是白走的,及时复盘才能成长得更快

3. 记得关注下对方资金的性质:如果资金方是市场化的基金,要问问基金期限是几年,看看LP都是什么性质,因为创业者面对的所谓的资金方,其实也是打工人,为LP服务的,基金期限关系着LP对退出期的要求,到期了LP会问GP要钱,GP就会问创业者要钱,要求回购或其他方式退出。如果投资方本身就是LP,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那代表是真正的金主,即使投资不及预期,可能也不会催得那么急,愿意给时间让企业去成长,如果是CVC(例如我司),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直接并到上市公司去,给自己多一条退路

4. 警惕将战略投资当作竞争武器的资方:有一些大企业旗下的基金,会通过所谓的战略投资来控制被投公司,要求公司按照他们集团规划的方式来发展,一旦发现你的发展会影响到他们主业的利益,就会在董事会甚至股东会上层层设立障碍,阻碍你的发展,前些年互联网行业兴盛的时候,某些大厂就采取这种策略消灭竞争对手,打不过你就买了你,半导体领域这种情况,就我掌握的情况,目前还不多

5. 创业早期先找方向再找钱:创业初期的企业,最需要的是找方向而不是钱,最好是企业稍微定型一些再去融资,会比较容易,估值也不至于被压得过惨,创业初期,最需要的是想清楚做什么,把样品做出来。这一部分的钱,是你自己可以解决,也必须自己解决的,当然有一些连环创业的明星人物,只要振臂高呼一声我要创业了,不需要个人出资,就有一大堆资金围上来,这种属于个例,没有参考价值,不做探讨

6. 竭尽全力之后再融资:这一条和上一条是呼应的,你一定要把你自己能够投的钱都投完了,把目前资源下可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的资源都发挥了,甚至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借钱潜力都发挥了,投资人的钱才更可能投给你。道理很简单,投资人会想,这些资金他自己能解决吗?如果能解决他自己不愿意解决却跑到我这里来融资?为什么?有些创业者想借助资金方的力量来创业,把自己风险隔离开,这样的代价是很大的,投资方大概率会以创业者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回购条款来制衡

7. 融资要找准关键决策人:要搞清楚投资方真正的决策机制和流程,和低级别的投资经理花再多时间也解决不了决策问题,很多低级别的投资经理为了拉项目会将基金对于项目的兴趣夸大,将自己在投资方内部的权力夸大,如果创业者区分不清楚就会被他们指挥得团团转,浪费工夫,当然,低级别的投资经理是执行尽调,直接与创业者沟通的直接窗口,如果不认真对待,也会有因沟通误会而错失投资的风险,因此创业者应认真对待投资经理,但重点搞清楚真正决策人的需求,做针对性应对

8. 估值方面敢于吃亏: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因此在创业者总是倾向于报高估值,以为高估值融资了就占便宜了,其实后患无穷,比如现在半导体领域,行业下行,很多之前高估值融资的公司不愿意自降身价,挂在半空进退两难,高估值融资非常不利于下一轮融资,对于投资方来说,估值适当低一点,风险也低一些,投资的意愿也更强一些,好公司并不特别在意估值的高地,当他们特别在意估值高低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不确定公司是否能成功的时候

9. 每次融资规模小一些:不要指望有人会一次性给你足够的资金。融资要一轮一轮地融,拿到一笔钱,把计划向前推进一个里程碑,再融一笔钱去实现下一个里程碑,这样即使真的低估值融到资了,由于出让的股份比例小,也不会太吃亏,同样的,投资人金额降低,风险也降低了,有利于创业者快速融资,现在有一种说法,早期融资,随着时间推移,企业每融资一次,相比于上一轮估值就要翻一倍,很多企业都照着这个标准对外报价,我想问一下,相比上一轮,你的企业基本面有变化吗?技术或者销售方面有突破吗?有达到新的里程碑吗?如果没有,拿什么支撑翻倍的估值呢?别把投资方当傻子

10. 融资计划要前置:一般而言,一轮融资从开始找钱到钱入账,怎么也需要四五个月,不要等到弹尽粮绝再去融资,那样没有底牌了,就容易被投资方拿捏,急着用钱的时候,最容易接受各种不平等条约

11. 接受融不到资是常态:如果融不到资也可以考虑改变创业路线,从寻找投资人自己创业变为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找到几个同样有创业意向的朋友,大家把资金放到一起、把想法拿出来共同讨论,然后朝一个方向齐心努力,等公司做大了再提出自己的股份单独创业,这样不仅有了资金保障,还有了更加宝贵的创业经验

12. 不要太在意所谓增值服务:很多投资方在抢项目的时候,会告诉你可以提供给你很多的增值服务、很多的资源。你听着就行了,不要太当真,投资人帮你是情分,帮不到你是本分,帮得到你是福分。投资人能帮到你的是提供资金和介绍关系。投资人不能帮你解决业务上的问题,当然,有些资金方,有整合被投企业的实力和先例,或者谈判过程中已经或多或少帮到了,这种才有用,不然就是打嘴炮

13. 条款谈判抓大放小:不要在小概率事件条款上浪费时间,把握关键的条款,用对那些小概率事件条款的让步来换回关键条款条件的宽松,小概率事件,例如回购,优先清算等,这些条款发生时意味着公司已经失败了,这类条款不妨大方一些,作为为大概率事件条件讨价还价的筹码。大概率事件条款,例如董事会的权利、席位、一票否决权等,这些条款是经营中必然会触及的,要据理力争

14. 不要送干股:股权是长期激励,不能送给只能短期帮助公司的人,也不能通过无偿赠与的方式激励员工,员工必须要拿钱买(可以给与适当折扣),这样员工才会觉得有价值,能掏出真金白银购买,也代表了员工对公司的认可,否则起不到激励效果,只会被认为是施舍,员工也无法理直气壮行使股东的权利

附小米创始人雷军提出的团队及项目评判标准

评估团队的6条标准:(1)能洞察用户需求,对市场极其敏感。(2)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3)最好是两三个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创业。(4)一定要有技术过硬并能带队伍的技术带头人(同样适用于半导体项目)。(5)具备低成本情况下的快速扩张能力。(6)履历漂亮的人优先,比如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会加分。最难的是(1)和(5)

项目是否可做的标准: (1)做最肥的市场,选择自己能做的最大的市场。(2)选择正确的时间点。(3)专注、专注再专注。(4)业务在小规模下被验证,有机会在某个垂直市场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一件对的事,并且要做到数一数二。

最后,祝愿所有的创业者都能避开融资的坑,顺利融到资,有空可以看看《创业36条军规》,实战派的创业手册,还是有不少启发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