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某企业拿到了几个亿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二十个亿”这样的消息,“独角兽”企业估值十亿美元以上但又崩塌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对于企业来说,估值真的越高越好吗?企业估值过低又有哪些弊端?企业又该如何把握估值这门技术/艺术呢?
一、企业估值过高/过低的弊端
不少人认为企业的估值越高,就说明企业越值钱,越有发展前景,所以当然是估值越高越好。实际上,企业估值过高会带来不少弊端。
1、降低融资成功率和效率,重则导致融资失败:在企业投融资过程中,投融资双方会涉及“反稀释条款(反摊薄条款)”,也就是融资企业的后续融资时的每轮估值都必须高于前一轮,否则将会触发反稀释条款,通过调整前轮投资方的股权比例或者创始股东向前轮投资方支付货币补偿。该条款的目的就是防止上轮投资方的股权价值因为后续估值的降低而被稀释。因此,企业估值过高会有后续估值无法提高的风险,使得投融资双方交易对价难以谈拢,进而使公司陷入困境,增长和扩张的选择有限,降低融资成功率或丧失融资机会。
2、致使IPO失败:企业过高的估值就算前期不影响正常融资节奏安排和项目发展,后期也会因为过早进入估值天花板而可能压缩IPO前一两轮融资升值空间导致资方认为未来回报潜力有限、失去投资兴趣,甚至在遇上资本市场环境不好时导致融资失败、IPO破发——陷入“出道即巅峰,越走价越跌”的困局。
在企业估值过低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陷入“便宜没好货”的假设中,使投资方降低对项目的兴趣而导致融资难,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对于企业创始股东和员工而言,他们通常期望公司能够继续增长并产生可观的回报,当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以白菜价(过低估值)卖出时,这会严重打击企业股东和员工的士气,降低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
二、企业该如何进行估值?
在资本市场低迷、IPO阶段性收紧、高估值明星独角兽陆续垮台的情况下,企业融资估值除了要看历史数据、现在表现、未来形势以及同行标的等情况之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资本战略进行综合考虑,既要满足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要、可以保障“及时行乐”,还要考虑到IPO前几轮融资升值空间、IPO之时市值及IPO以后走势。
在企业估值过高时,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理智,仔细考虑公司的真实价值,并对其增长和成功的潜力保持客观、现实的态度。还应注意高估值的长期后果,并努力制定一个可持续和现实的商业计划,考虑到创业增长的风险和挑战。在市场给企业的估值过低且与内部自我估值差异很大时,应当先仔细检视企业自身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是否有问题、市场空间是否够大、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以及技术创新性。如都没问题,那就坚持“逆水行舟式的”艰难修行,坚持做出更好的数据,市场总会给努力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 总结点评 ——
总而言之,企业估值过高或过低,都有一定的风险。在企业估值过高时,要守得住方寸宇宙和清醒理智,方能行稳致远。在企业估值过低时,也不用妄自菲薄,努力做出更好的数据、等待更好的机缘和伙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