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如何对幼儿解释杠杆(引导孩子的法宝解读)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杠杆原理,我们只有找准支点,才可以让孩子跟我们走。在亲子关系中,一般有三种状态:交流状态、被动状态和主动状态。

 

交流状态下,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双方通过交流和互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利益诉求是同一个方向。

被动状态下,通常是家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家长只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支点太靠近自己。

要想让孩子跟我们走,就需要我们移动支点,撬动孩子,了解孩子的合理需求,孩子自然会跟我们走,此时便处于主动状态中。

 

人的一生是阶段性的调整,家庭教育也是如此,通常来说,第一个十年,就是孩子从出生到10岁,孩子的生活需要家长全程监护,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呵护,此时的孩子对家长多是无条件服从。

第二个十年,就是孩子从11岁到20岁,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若即若离,适当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教育此时的孩子如放风筝,需要一定限度的活动自由。

第三个十年,就是20岁到30岁,家长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成长。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在“第二个十年”这个阶段,依然采用第一个十年的管理方法还教育孩子,亲子关系自然会出现问题。

要想让孩子独立完整作业,撬动孩子的主动性,家长要准确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这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根据他长期的观察和实验,把人的需求分为高级和低级,作为家长需要仔细分析孩子处于那个需求层面,对症下药,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让孩子更你走的方法就是要移动支点,多关注孩子的诉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