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是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后开始接触股市的,进去就经历了场地4年半的大熊市,发张古董见证一下:
估计现在很多人没见过这玩意吧,那个时候一个人只能在一家证券公司开户,而且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都只能开唯一的一个账户,开完户之后,交易所会给你一张登记结算的凭证,长下面这个样子:
(这个是深交所的)
(这个是上交所的)
然后就开始交易了。
和很多股民一样,开始各种打探小道消息,内幕消息,研究各种K线和指标。
然后,没有然后了,因为没有多少时间,钱就炒完了。
后来有两年时间离开了股市,嗯,和你一样,绝望了。
转机发生在2005年,当年在机械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资本市场称之为“徐工收购案”,徐工就是现在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5年的时候,三一重工才刚上市,且股价一直比较低迷,整体市值才几十个亿,徐工是当时重工机械行业当之无愧的一哥。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凯雷徐工、徐工机械三方签订《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和《合资协议》,凯雷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份。该消息一披露,就被舆论质疑该交易或存在国有资产“贱卖”。
质疑声最大的当属当时时任三一重工的副总经理向文波先生,向文波连发三篇博客文章呼吁抵制凯雷收购,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如果凯雷收购徐工成功,那么保不准下一个就会是三一了,可谓倾巢之下无完卵嘛,更早些年的东北大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事后看来,向文波先生确实为中国的重工机械行业尽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力量,否则的话,就没有十几年后我们的机械全世界开花了,这是后话。
这和我炒股有什么关系呢,说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只是向文波在他的文章中,其中有一段话吸引了我,大概意思是:他说我不懂炒股,但是中国有那么多的房地产公司,城市化进程这么快,国家要发展,必然需要与之对应的重工机械同步发展,而徐工作为国之重器,怎么可能几个亿就卖掉呢。
这段话完全改变了我个人的投资方式,也或者说是思维方式,按照向文波的逻辑,你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在2005年的时候,国内有几十上百家著名的家电企业,什么熊猫、长虹、海尔、TCL等等知名企业一大堆,而此时恰方房地产火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但是,与之对应的,却没有同等体量的卖家电的公司,所以我就在所有上市的股票中找卖家电的公司,最后找到了苏宁电器。
实际上,苏宁电器从2004年上市以来,股价一直处于高位,按照当时的利润看,市盈率是非常高的,资本市场也一直有说苏宁电器被严重高估的声音。但是我按照向文波的逻辑想,是没有问题的,苏宁才几十个亿,那些家电公司动辄就是上百亿,而且家电公司有几十家上市公司,苏宁只有一家。
于是我把差不多一年的工资,全部用来买苏宁了,后来又陆陆续续补了些,大概买了差不多5万块钱左右。
重点来了,需要来条分割线
2009年出来创业,我清空了所有股票,用来作为创业启动资本,当然,后面就是些忧伤的创业故事了。
清仓的时候看了下账户,大概有将近90万的样子,光苏宁电器就给我带来了近60万的收益,这还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股市大幅下跌后的收益。当然我卖苏宁的时候股价已经比08年最低点反弹了很多,账户最多的时候账面资产盈利了将近20倍,卖掉苏宁大概赚了12倍的样子。
这件事情对我的改变不仅限于赚了些钱,更重要的是,让我建立了一个关于投资的最基本的逻辑,就是需求——大机会往往是在有强力的背景需求,这些需求是真实的,爆发式增长的,而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公司,就是稀缺的标的物。
后来房地产大规模发展所带动的空调、装修、白电爆发式增长所诞生的格力、美的和细分行业的厨卫、装修装饰类上市公司,无不是相同逻辑。
当然,10年之后,由于电商的崛起,苏宁国美不再是家电销售的垄断渠道,反之刚才说的这个稀缺的前提就不存在了,这也是导致两家公司后来衰落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我买苏宁股票的大致心路历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木头不荐股,只是将20多年投资经验分享出来,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内容,顺手点个赞和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感谢您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