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持续的吸引更多长期资金的流入是观察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所有股市是否健康、是否有希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A股市场上,特别是当股市长期低迷或者突然连续大跌的时候,人们总是盼着能够有大的机构资金入场以鼓舞士气。在相关资金流向、流量监测软件显示哪怕是很少的机构资金流入时不少人都像望梅止渴似的欢欣鼓舞。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就在人们欢欣鼓舞有机构资金流入的时候往往很快又发现机构资金又在流出了。这时感觉机构资金的流入流出就像天上的流星转瞬即逝,好像机构资金先前的流入是来戏弄人们而不是来投资股市似的。
也确实,在A股市场上,如果不是想取得控制权的机构资金进入某只股票时很难长期驻守。而且即使为了取得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进入某只股票的资金也不见得就会一直坚守岗位的在那只股票里守候。道理很简单,他们有很多的变通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守候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守候的效果。
比如某机构想取得某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又想资金的利用率非常高。那么他不需要直接一步的拿出足以取得该上市公司控制权股份所需的资金一下买入。他可以先买入该上市公司股份的2%甚至1%,然后再将这些股份通过转融通或者股票出借的方式把这2%或者1%的股份融出,既收回了这部分前期投入的资金又能获得不错的利息。而他的账户上仍然保留着这2%或者1%的股份没动。当这部分被融出的股份被拿到二级市场抛售而将股价砸落后他又可以用先前融出股票收回的资金买入而不需要另行动用他其它更多的资金。
如此反复的循环融出收回资金取得利息收益的同时而又再次低价买入。当他账户的总股本达到举牌该上市公司所需的5%的份额时他其实只动用了2%,甚至1%甚至更低的资金。这个时候他一方面可以宣布达到了举牌所需的5%可以向公司提名董高监人选了,一方面可以继续反复这样的操作直至达到控股该上市公司所需的股权比例。假如控股该上市公司需要20%的股权,他实际上只动用了2%甚至1%甚至更低的资金。
与此同时,他在实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过程中是从二级市场买入的非限售股。即使达到控制该上市公司所需的20%股份而取得了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后他承诺锁定持股半年或者一年不卖出。但他所承诺的不卖出仅仅是指不从他自己的账户上卖出而让他的账户里名义上保留着控制该上市公司所需的20%的股份。而实际上他通过反复的转融通或者股票出借融出手里已经只有最后一次买入的这部分股票了。而且即使最后买入的这一部分,他仍然可以再通过转融通或者股票出借融出。这样他实际上手里一点该上市公司的股票都没有却照样控制着该上市公司,而且还能拿到该上市公司20%股份融出的利息收入。
如果类似的模式可以被反复复制。即使为了取得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进入的机构大资金都不需要真金白银的真的动用那么多资金,而且甚至还可以空手套白狼极端的情况下最终一点钱都不花既能取得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又能取得该上市公司控制权股份数融出的利息收入,那么不是为了取得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进入的机构资金也就更难指望他们真金白金的实际入住、长期坚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出一些基金的管理人吃基民的饭的同时却又砸基民的锅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些基金管理人从基民那里取得买入基金的资金并赚取基金管理费。然后用基民买入基金的资金买入某只股票。然后基金管理人再将持有的这些股票通过转融通或者股票出借的方式融出再取得一份不菲的又不计入基金收益无需分给基民的融出股票的利息收入。而至于这些股票被融出后被拿到二级市场抛售把股票砸跌使基金的净值下降基民亏损,却与基金管理人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照样一方面赚取基民的基金管理费收益,另一方面又赚取股票融出的利息收入。
如果那些想控制上市公司的机构以及在股民心目中以投资股市赚钱为目的、拥有高超的股票投资经验与技术又有资金实力的基金都很难做到真心实意的买入某只股票后长期持有,那么普通股民就更难做到了。这就像洪水泛滥时拦洪水的水坝破了你却让水坚守高位而不流落,那可能吗?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如何解决才能有效的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A股市场并长期驻守呢?
用中国古语讲叫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运用到股市上也就是不管是想取得某上市公司控制权为目的的机构大资金,还是以为基民管理财富、宣传通过他们的股票投资经验、股票研究实力、股票分析技术再配以聚沙成塔的将基民的零散资金聚集成的实力基金投资股市能够帮基民获得多少多少收益的基金,还是各自奋战的普通股民,来股市并能够长期坚守的必要条件都是要有盈利。用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就是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回报。
在股市里如何获得盈利呢?
常规的获利渠道有通过上市公司的分红及股票上涨获得差价。其中上市公司的分红是基本可以预期的指标。不过要想在A股市场中靠上市公司的分红而收回成本并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恐怕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更难。这样的预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这也就决定了不管是以取得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为目的而买入某只股票的大机构资金,还是从基民手里聚沙成塔的各类基金,或者是普通股民,从进入股市的第一天起就压根没有把靠上市公司的分红而取得收益当做自己的目标。
在既不能靠上市公司的分红而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又想在股市里取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的情况下,他们会如何做?靠股价的上涨?
是的,另一个在股市获利的渠道就是靠股价上涨。不过在A股市场,通过股价的上涨而获得长期、稳定而又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既是万众期待的目标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唇楼。因为纵观A股三大指数及绝大多数个股的长期走势不难发现,除非能够精准的在某个大波段的底部入场并在接下来的大的波段的顶部出场能够赚到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但从多年的平均交易额所对应的长期平均涨幅来看,其平均收益也是很难达到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水平的。
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人通过股价的长期趋势性上涨其收益也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水平的。甚至不少股票都是要赔钱的。即使大盘指数从上一个大波段的不说高点五千多点买入,即使在中间2600点附近买入而一直持有到现在,其年均收益也是连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都达不到的,更别说社会资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了。
一方面是总体上不可能达到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都是奔着远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来到A股市场的,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是玩零和游戏。看谁的本事大,手段高明,谁就能赚取别人赔的钱而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
怎么样显本事、使手段通过赚取别人赔的钱来获取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呢?那就是割韭菜呗。谁割谁的韭菜呢?当然是机构、大户、牛散割普通股民的韭菜了。于是本来应该是长期资金的机构、大户、牛散资金也变成了短期资金成了割韭菜的屠刀。当然,普通股民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愿意被割的。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一些机构、大户、牛散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资金优势、研究优势以及宣传鼓动优势进行各种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养杀猪盘骗股民上当。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A股市场呢?
归根结底还是看资金长期持有A股市场中的大多数股票能不能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如果能,同时又堵住各种靠欺骗玩弄手段割普通股民韭菜的漏洞,相信包括各类机构、大户、牛散及普通股民在内的大多数资金都是愿意买入后长期持有的。而且对于机构、大户、牛散来说,他们比普通股民追求的收益目标高。为获得高收益而可以动用的资源与手段也比普通股民多得多。如果不能靠正常的长期持有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再严厉的打击恐怕也无法完全禁止他们追求高收益的欲望而不会冒险玩弄手段割普通股民的韭菜。
与此同时,普通股民通过长期持有某只股票无法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也就很容易被各类机构、大户、牛散所制造的假象给迷惑而上套。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且再退一步说,如果通过各种严打真的使各类机构、大户、牛散不敢玩弄手段欺骗散户上当而获取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了。同时他们又无法通过长期持有某只股票来获取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他们会怎么办?恐怕不可避免的会撤出股市而到其它领域去寻求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那样股市不可避免的又要大跌。
对于普通股民来说,不说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水平,就是让他们通过长期持有大多数股票能够获得哪怕略高于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都有利于大大的增强他们在股市的定力而避免被各类机构、大户、牛散所忽悠。如果能让他们通过长期持有大多数股票能够获得高于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无疑将更有利于增强广大股民长期持有大多数股票的信心。这样又有利于反过来促使各路资金、各种资金形成买入后长期持有某只股票的良性循环。
在那样的情况下,各类机构、大户、牛散凭借他们的资金实力和研究实力及信息优势等等超越普通股民的优势选择潜力大的股票及参与定增等方式也可以获得高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收益。而普通股民通过买入后踏踏实实的长期持有某只普通的股票也能获得高于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或者是高于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这样各种本来打算做短期资金的也就慢慢的变成了长期资金了。
举报
评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