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一期来分享一下这份本来想要私藏的表格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量词是“份”而不是“张”,主要是因为这份表格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大到当时整合在一张表格里面能把人看得晕头转向,所以后来改进了一下拆成了两张表格来更清楚的展示。
废话不多说了,先上表格一:
很明显这个表格一是每月估值分位表的进阶版,如果说每月估值分位表是给了定投一个大方针的话,那么这个表格相当于是具体的行动纲领。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表格给出的都是用来定投的对标相应指数的具体基金标的,我按照分类大致给出了估值分位表里面的所有指数所对应的基金,分成四大类,包括:1)场内ETF,2)场外被动型指数基金,3)场外增强型指数基金以及,4)主动型基金(这里包括了主题型基金)。
如果不是一直以来都看我文章的人可能都不一定能明白我这个自创分类的隐含意思,事实上,我一直想通过某种更广义的分类把市场上所有的基金都包含在里面作为投资选择,最好既能统一场内和场外的平行世界,又能调和被动和主动的强弱之争,这个表格就是一种尝试。
先简单过一下这四大分类:
第一类的场内ETF可以说是跟踪指数最紧密的基金了,理论上来说几乎可以做到和指数无缝对接,实际运作上即便场内ETF还是有跟踪误差那也是所有指数基金中误差最小的一类。
场内ETF的选择很多,特别是主流指数,一般跟踪的ETF会有很多只,在跟踪误差基本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流动性是最首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我选择的基本上都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那些指数ETF。
从定投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认为场内ETF是最合适的定投标的,一方面是场内ETF一般没法像场外设置自动定投那么方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场内因为交易手续费低并且买卖方便,对于定投来说反而更不容易拿住。
关于场内ETF更多更深入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ETF投资指南》。
第二类的场外基本款基金主要是指场外被动型指数基金。
按照不同的投资方式和目的又可以分为主要投资场内ETF的场外联接基金,场外直接投资指数成份股的被动指数基金,以及指数型分级基金的母基金。
从实际的定投选择顺序来看,同一个指数先选有ETF场外联接基金的,没有联接基金再选场外指数基金,没有指数基金再去看有没有指数型分级母基金。
第三类是场外增强型指数基金。
这个我讲的比较多,这里就不赘述了,一般来说,主流的宽基指数都有不少增强型指数基金可以选择,并且业绩都明显好于一般被动型指数基金。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除了常规的量化增强型指数基金之外,SmartBeta基金也被我归在这一类里面,比如对标上证50的基本面50,对标沪深300的沪深300价值,对标中证500的中证500低波动,等等。
第四类是主动型基金(包括主题型基金)。
貌似投资基金的经常会分为指数派和主动基派,两派泾渭分明经常互道SB,不过我一直认为这两派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从主动基的业绩比较基准入手,就完全可以把主动基统一到相应的指数上去。
所谓主动基,不就是为了取得高于指数的相对收益么。
这也是我为什么花了很多篇幅写了一个叫做超越比较基准的系列文章,就是为了给两者统一做铺垫。
不管怎么说,从A股之前的历史来看,主动基长期跑赢指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这是我们投资主动基的先决条件(更多具体实证可参考《主动型基金能跑赢指数么》一文)。
事实上,我个人对主动基的定位是增强指数基金的增强版,不仅只是跑赢指数,还要争取跑赢可以跑赢指数的增强型指数基金。
主动基的弱点很明显,就是主动部分太多,因此比较容易受提供主动部分的基金经理影响。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对不同市场和不同投资品种的驾驭能力等都会成为决定主动基业绩的变量,从这个方面来讲,被我归入此类的主动型主题基金会相对可控一些,这也是我为什么选了很多行业主题基金来作为相关行业指数的超级增强版的原因。
当然,主动基的最大命门莫过于基金经理离职,这点主题基金也没辙,基本都是一击必杀。
这也是我一般不太推荐大家定投用主动基的原因:业绩再好,人一旦走了,谁买谁尴尬。
如果非要总结一下的话,那么以上所有四大类基金定投标的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对于大多数小伙伴来说,特别是初次接触基金定投的小伙伴,我会更建议选择第二大类的场外基本款或者第三大类的场外增强版,或者更确切一点来说有增强的选指数增强基金,没增强的选场外被动指数基金。
对于有股票投资经验并能管住手的小伙伴,场内ETF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样是定投指数,场内低廉的交易费率以及交易的便利性将会给存量定投提供多种多样的降低成本手段,比如网格,波段,做T等等。
对主动基有一定研究的小伙伴也完全可以将主动基引入指数定投的范畴,取得更好的定投收益也并非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前提之一就是通过分析做好backup工作,构建基金池来提前化解基金经理离职,基金业绩不达目标等问题。
表格一差不多就讲到这里。
下面上表格二。
如果表格一只是行动纲领的话,那么这个表格二大概就是具体的实施细则了。
我也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表格所包含的信息。
首先第二列的参考定投期数是指基于趋势线来选择每个指数的定投起始点(以指数低于趋势线开始定投,每月第一个交易投一次),截止到2019年2月28日这个指数应该累计定投的期数。趋势线很好看,不过之前一直没有整合在实际的投资中,我觉得这个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应用。
第三列表示累计定投这么多期之后截止到2019年2月28日定投这个指数的成本点位,第四列表示累计定投这么多期之后截止到2019年2月28日定投这个指数的绝对收益率。
后面的列分别给了两类具体的基金定投标的以及具体的定投的情况说明,紧凑期间我没像表格一那么分那么细那么多列,你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就是标的1是基本款,标的2是增强版(沪深300和中证500基本款就是增强版,那么增强版就是增强的增强版)。
以基金标的1为例,前两列分别是标的名字和基金代码,后两列分别代表定投了第二列的期数之后,截止到2019年2月28日,定投这个基金标的1的定投成本价格以及绝对收益率。
怎么看怎么拗口,我还是给个具体的例子好了。
比如还是以中证500指数为例,根据趋势线选的定投起始点,截止到2019年2月28日,我们应该定投这个指数总共13期,定投指数的成本点位在5033.61点,定投指数的收益率为-0.17%;如果定投的是建信中证500指数增强(同样是定投了13期),其定投成本为1.9392,定投收益率为-0.99%;如果定投的是对标中证500指数的中欧时代先锋的话(还是定投13期),其定投成本为1.1416,定投收益率为11.37%。
我觉得解释到这里看懂表格二应该不是问题了,有问题的可能是怎么用这两个表格。
这个用处就大了,我随便挑几个来说好了。
首先,这份表格的各种基金标的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定投参考,这些基金都是精选出来的,不是最好也是最好的几个之一。所以你要定投某个指数的时候完全可以对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对收益率的预期,以及自己的能力圈的情况来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具体基金。
其次,表格二的最重大参考意义在于定投参考期数这一列,这个应用就广了。
比如对于刚开始定投的小伙伴,如果当前指数点位依然处于定投成本点位之下的,完全可以一把补足缺少的定投期数,补足的期数=参考定投期数-之前已经投了的期数,这样整体的定投成本甚至比之前一直定投的小伙伴还要低。
再比如之前《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卖出之后,后面要补回多少期同样也可以参考这个表格,包括要买回基金的成本等等,因为这里卖出的目的不是为了空仓而是为了以更低价格买入(从而增加份额),所以只要买回的价格低于参考的定投成本,甚至低于之前卖出的价格就算操作成功。——这是我做这个表格的最初动机,不过后面发现表格的用处似乎可以更多。
同理那些具体基金的定投成本价格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别的用处你们自己慢慢发掘吧,我相信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一些说明以及一些可能的改进
1、理论上来说这个表格实时更新会更好,不过因为涉及的基金太多,所以处理数据的时间几乎是每月估值分位表的2-3倍,所以这个表格每月更新一次都不一定能保证,这也是我更愿意把这个非常规的参考放在知识星球作为一种福利的原因,毕竟要花费的时间真的很多。
2、表格显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各种指数的标的肯定不止一个,像增强型指数我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给过很多个;对于主动型的那些标的来说,更是需要有备选基金作为补充长期放在那;更不要说表格还有很多空在那里的格子需要继续填充了。
3、不仅如此,在球员们的问答和探讨之后,我还打算把绝对估值,相对估值分位,基金风格之类的慢慢补充到这份表格里面。
4、还有一个更加终极的梦想型目标,就是给出各个基金的合理配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