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22年年报披露进入最后阶段,截至4月25日,多数医疗板块上市公司已披露2022年业绩,部分公司2023年一季报也已发布。
以中证医疗指数50只成份股为例,目前共42只成份股发布了2022年年报,从整体口径统计,42家整体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71.9亿元,同比增长21.23%,营业收入2569.49亿元,同比增长34.01%,整体业绩呈现较高韧性。
具体来看,已披露业绩的42只成份股中,41只实现盈利,23只实现净利双位数增长,更有5股净利翻倍,最高增速近400%!
【CXO概念整体业绩亮眼,行业龙头营收、净利双增逾70%!】
CXO概念股整体业绩强劲,凯莱英、博腾股份营收、净利均大幅增长,其中净利同比增幅均超200%!昭衍新药净利亦接近翻倍增长!巨头药明康德2022年营收、净利同比增幅均超70%。泰格医药、康龙化成营收同比增幅均超30%。
4月24日晚间,药明康德披露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营业收入89.64亿元,同比增长5.77%;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1.97%。4月25日晚间,美迪西、泰格医药先后披露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1.58%、9.65%。
针对药明康德一季度收入增速呈现放缓,华西证券分析认为,主要受全球投融资环境影响,以及22Q1高基数以及疫情管控放开等业务执行端的影响。考虑到公司维持2023年全年业绩指引,维持前期对公司非新冠业务维持高速增长的判断。此外,中泰证券、德邦证券、浙商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研报均认为药明康德全年有望维持稳健增长。
展望CXO板块后市,医疗ETF(512170)基金经理胡洁女士表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药临床实验数量实现了15%左右的正增长,随着美国加息周期告一段落,我们预计新药研发的投入将重新回归到正向周期,为CXO板块未来几年的增长提供支持。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淡化短期投融资波动,看好CXO长期发展。需求端,国内创新药仍将持续发展,同时国内CRO也可以服务全球,获得更多全球份额;供给端,国内毕业生数量庞大,持续为CRO企业输送人才,临床前实验动物基因编辑小鼠丰富,头部企业对试验猴亦有较好控制,有利于临床前CRO发展;国内人口基数大,患者群体人数众多,亦为临床CRO提供便利。我们建议把握布局时机,看好CRO各个方向头部企业的发展。
此外,医疗服务板块核心权重股、2000亿市值眼科巨擘爱尔眼科业绩也值得重点关注。4月25日晚间,爱尔眼科披露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度报。报告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收161.09亿元,同比增长7.39%;净利润25.24亿元,同比增长8.65%。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0.2亿元,同比增长20.44%;净利润7.81亿元,同比增长27.92%。
2022年疫情压制下,爱尔眼科仍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随着疫情政策放宽,2023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增长显著,营收、净利均实现20%以上增长。东吴证券表示,疫后需求回补,看好消费医疗二季度继续修复,看好优质医疗服务公司再回稳健快速增长轨道。
【医美板块逆势增长,龙头爱美客一季度业绩继续高增!】
2022年疫情影响下,医美板块业绩逆势增长!龙头爱美客营收、净利同比增幅均实现30%以上增长;华熙生物营收、净利同比增幅均超20%。
4月25日盘后,爱美客发布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46.30%;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51.17%。营收、净利增速均领先2022年全年增速。
中银证券最新研报指出,随着疫情结束后消费者信心的不断恢复,2023年3月消费品市场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10.6%至37855亿元。3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93亿元,同比上升9.6%。未来随线下零售环境回暖以及天气回暖,期待化妆品相关消费进一步恢复增长。
政策面,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中提出支持医美企业发展壮大,规范发展“互联网+医疗美容”。在互联网进一步赋能下,医美企业渠道、产品等方面运营效率有望得到提升,从而利好行业长期发展。
中银证券表示,整体来看,国内医美头部企业竞争优势突出,在经济复苏、消费者信心逐渐恢复背景下有望获得较好增长。随平台流量受限及行业整体增速放缓,马太效应愈加凸显,头部品牌有望持续高效向上增长。
【抗议题材股业绩暴增,多股净利翻倍增长,最高增近4倍!】
2022年新冠疫情影响下,新冠肺炎检测概念股业绩暴增,亚辉龙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0%,三诺生物净利增300%!万孚生物、惠泰医疗、达安基因营收、净利均实现大幅增长。
近期新冠“二阳”关注度升温,中泰证券最新行业周报认为,随着第二轮新冠感染高峰可能到来的预期不断加强,建议从检测、预防、治疗等角度切入布局新冠产业链机会。
疫苗龙头万泰生物2022年业绩同样高靓,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高增速,其中净利同比增长134%。根据公司年报,业绩高增主要因2价HPV疫苗产销两旺,及新冠检测相关原料与检测试剂收入及利润增长所致。
日前万泰生物披露2023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收28.87亿元,同比增长-8.98%,归母净利润12.45亿元,同比增长-6.46%。信达证券指出,公司一季度业绩波动主要系基数、疫情及行业竞争因素影响,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HPV疫苗销售大幅增长带动下,公司毛利率达到91.61%创历史新高。
【医疗近期再陷调整,资金逢跌入场,基金经理提示板块左侧机遇】
行情方面,近期医疗板块接连调整。4月25日,在一季报发布后次日,CXO巨头药明康德放量跌停,CXO板块全线受挫。截至当日收盘,中证医疗指数连跌8日,收盘点位创近6个月新低。
但从资金面上看,“逢跌入场”仍是主旋律。根据沪深交易所数据统计,医疗板块接连下跌的8个交易日,医疗ETF(512170)连续获得资金净申购,资金净流入合计近17亿元。
截至4月25日,医疗ETF(512170)基金份额年内新增109.6亿份至452亿份新高!最新基金规模208.77亿元,为全市场29只医药医疗类ETF中唯一规模超200亿元的ETF。
基金经理胡洁女士就板块最新观点表示:当前为财务报表披露期,医疗板块在2022年的数据表现亮眼。同时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淡出,国内医疗需求全面复苏,目前从一季度医疗各板块的业绩恢复情况来看,CXO行业、民营医院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医美等板块的业绩恢复都非常明显。
今年一系列行业政策的出台也为医疗的高景气奠定了基础,如3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于增强基层医疗服务发出了明确信号,再叠加一季度出台的关于设备配置证的新政策,预计会对医疗器械板块和民营医疗板块带来新的催化。
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医疗是一个长坡厚雪赛道品种,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加速、14亿人口的医疗健康刚需,是驱动医疗行业长期高景气度的坚实底层逻辑。当前医疗板块在历史估值底部区域,中证医疗指数位于逾8年以来的0.34%估值分位数左右,且相关政策或出现向好趋势,因此可以在左侧积极布局,并保有耐心,长期配置享受医疗行业长期发展的红利。
上海证券认为,进入2023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对医疗服务行业阶段性不利影响逐渐消除,受压制的医疗服务刚需及消费医疗需求陆续释放,预计医疗服务机构一季度业绩有望逐步兑现。
国联证券表示,核心资产中医疗健康板块配置价值凸显。当前医药生物处在低估低配状态,且此前集采的负面冲击有所缓解,行业有望重回景气区间,建议关注年报季报业绩表现较好的医疗器械板块机会。
安信证券认为,基于4月时点,综合预期景气、外围因素与市场定价情况,医疗板块目前兼具低PEG与2023年相对景气特质,Q2催化密集下或存有一定回升空间。其中,预期景气层面,一方面基于盈利预测视角,医疗2023年增速有望较2022年迎来较大回暖;另一方面以ASCO为代表,二季度有多个重大学术会议将披露最新临床数据。同时今年疫情影响相对趋弱,院内放量有望带来景气的相对回升。市场定价层面,当前医疗板块整体估值盈利性价比相对较优。
资料显示,医疗ETF(512170)成份股全面覆盖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细分龙头,其中医疗器械直接受益于后疫情时代医疗新基建,权重近4成;同时覆盖8只CXO龙头概念股。医疗服务概念则直接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升级和医美等时代大趋势,具备长期国民级需求增长和高成长双重特性。
附:医疗ETF(512170)成份股已披露的2022年业绩
注:文中提及个股均为医疗ETF标的指数成份股,仅作客观展示,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仓信息和交易动向。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医疗ETF被动跟踪中证医疗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04.12.31,发布于2014.10.31。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本基金由华宝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评估的本基金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销售机构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并以其匹配结果为准,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