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信贷业务被罚,近年频繁“踩雷”,长沙银行内控管理仍待强化
《中国科技投资》龙敏
近日,企查查显示,长沙银行(601577.SH)被罚款77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8993.55元,处罚事由包括违规提供土地储备融资且接受地方政府兜底;通过理财违规发放项目融资,且投后管理未尽职导致资金挪用于缴纳土地保证金;投资债权融资计划资金被挪用于购地;贷款资金违规用于购地等共计18项违法事实。
近年来,长沙银行资产规模逐步增长,但其资产质量仍有待提升。财报显示,2012年至2022年,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3.51亿元上升至49.37亿元,十年间翻涨了14倍。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长沙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至56.60亿元。而这背后与长沙银行近年信贷业务频繁“踩雷”密切相关。
12月12日,长沙银行再次发布诉讼公告称,公司收到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民事判决书,判决吴祖祥、胡加兰等人需对湖南金旺铋业股份有限公司欠付长沙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涉案金额为借款本金8.71亿元及利息。目前,本次诉讼尚未执行,长沙银行已将诉讼所涉贷款进行了核销处理。
因18项违法事实被罚
企查查显示,长沙银行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四条,被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罚款770万元,没收金额8993.55元。
本次处罚涉及18项违法事实,主要包含贷款业务和理财业务。具体来看,长沙银行存在违规提供土地储备融资且接受地方政府兜底;通过理财违规发放项目融资,且投后管理未尽职导致资金挪用于缴纳土地保证金;投资债权融资计划资金被挪用于购地;贷款资金违规用于购地;违规向公立医院提供融资且接受地方政府兜底;违规向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形成不良;固定资产贷款三查未尽职形成风险且五级分类不准;未严格落实房地产企业“名单制”管理;建筑公司流动资金贷款改变用途流入房企等问题。
同时还包括个人贷款违规流入房企;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贷款管理不到位导致信贷资金转为本行存款;同业拆出业务授权管控存在漏洞;表内投资承接到期风险资产掩盖风险暴露;理财投资管控不审慎;贴现资金管控不到位;向融资人转嫁押品评估费;监管数据报送存在质量问题。
如此多的违法事实,在业内比较罕见。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这反映出银行在信贷业务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18项违法事实中多数与信贷业务相关,显示出银行在信贷审批、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此次被罚也表明我国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对于违规行为,无论大小,都将受到严肃处理。”
“从违法事实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内控问题。银行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银行应全面审视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合规意识,确保业务合规、风险可控。”柏文喜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长沙银行于11月21日刚发行了一期2023年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为人民币40亿元,3年期固定利率,票面利率为2.79%。债券的募集资金将全部专项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本行小型微型企业业务稳健、健康发展。
此外,11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发布的《关于2023年上半年辖内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纳入通报的湖南辖内涉及城商行(含民营银行)的投诉数量为692件。
而长沙银行作为湖南省首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湖南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其投诉量在湖南省城商行(含民营银行)中排名第一,为315件。从具体业务投诉量来看,长沙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本/外币储蓄业务投诉量均排名第一,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排名第二。由此看出,消费者投诉较多的问题依然涉及信贷业务。
近年资产减值损失超当期利润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长沙银行资产总额10176.03亿元,较年初增加1128.70亿元,增长12.48%;吸收存款本金总额6326.87亿元,较年初增加540.39亿元,增长9.34%;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4880.73亿元,较年初增加620.35亿元,增长14.56%。
然而,其资产质量仍有待夯实。财报显示,2012年至2022年,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3.51亿元上升至49.37亿元,十年间翻涨了14倍;同时不良贷款率由2012年的0.72%上升至2022年1.16%。
从拨备覆盖率看,长沙银行2012年的拨备覆盖率为361.19%,期间处于波动性下滑状态,2014年达到最低点,为210.94%。此后亦处于波动性上升趋势,直至2022年,其拨备覆盖率上升至311.09%,但仍低于10年前的水平。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长沙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进一步增加7.23亿元至56.60亿元;不良贷款率则与上年末持平,仍为1.16%;拨备覆盖率则较上年末略微上升0.17个百分点至311.26%。
随着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加,长沙银行近年亦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20至2022年,长沙银行分别核销(集团口径)不良贷款31.04亿元、38.63亿元和41.66亿元。2023年上半年,长沙银行(母行监管报表口径)合计处置不良贷款16.33亿元,其中现金清收4.50亿元,核销不良贷款11.80亿元。
此外,受不良贷款核销规模的增长,长沙银行同时加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信用减值损失呈上升趋势。
2020-2022年,长沙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56.91亿元、66.55亿元、74.41亿元;同期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57.19亿元、67.11亿元、74.56亿元,亦处于上升趋势,且上述减值已超当年净利润规模。截至2023年9月末,长沙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63.01亿元,同比增长12.48%;资产减值损失则上升至63.02亿元。
而这背后与长沙银行近年信贷业务频繁“踩雷”密切相关。据长沙银行公告,2022年以来,多家企业涉及贷款逾期,其中湖南新华联国际石油贸易有限公司逾期2.65亿元,恒大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逾期14亿元,金旺铋业逾期9.10亿元。
今年12月12日,长沙银行再次发布诉讼公告称,公司前期就与吴祖祥、胡加兰等人的金融借款担保合同纠纷,向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近日,公司收到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民事判决书,判决吴祖祥、胡加兰等人需对湖南金旺铋业股份有限公司欠付长沙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涉案金额为借款本金8.71亿元及利息。目前,本次诉讼尚未执行,长沙银行已将诉讼所涉贷款进行了核销处理。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份发布的对长沙银行的评级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长沙银行部分中小企业客户出现资金链紧张现象,加之部分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经营现金流受产业结构调整及去杠杆的影响,对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分析道:“针对长沙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加强信贷业务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完善信贷审批机制,建立建全信贷审批程序,规范审核、放贷、催收责任制度,严格信贷审批标准,细化各类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查,抵押物审核论证,确保信贷资金投向优质项目。其次,加强对风险点的识别和预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对已发放贷款进行持续跟踪,确保资金用于实际业务,避免挪用、违规使用等情况发生。”
“再次,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控制好高风险业务,降低不良贷款余额,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加大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处理责任人,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和审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能力,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此外,需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提高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提高长沙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风险,提升资产质量。”
记者就处罚情况、资产质量、诉讼纠纷等内容致函长沙银行,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