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及面临的挑战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原有信贷管理系统于2011年7月上线,随着信贷市场的拓展,原有信贷管理系统业务的技术架构及功能已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具体体现以下方面:一是系统为管理功能为主,账务处理由核心系统完成,导致业务逻辑分散、系统耦合度过大,在结息日、年结日等特殊日期,核心系统承载了大量外围系统的压力;二是随着互联网业务发展,原有信贷管理系统难以支持新型贷款模式、风控模式。
为缓解核心综合业务系统现有压力,满足各业务部门对信贷系统综合管理化需求,完善信贷产品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三农”,省联社启动了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建设。通过该项目实施,将贷款核算从核心系统中剥离,减轻核心系统对大量贷款的账务核算压力,重新调整应用架构,加强贷款管理、控制信贷风险,提升信贷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能力。
实施时间
1、线下功能实施阶段
2015年4月开始至2016年4月22日上线,经历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数据移植演练、培训、系统切换演练、全省推广9个阶段工作,完成贷款核算、贷款管理传统线下业务全部功能上线工作。
2、线上功能实施阶段
2016年6月12日纯互联网贷款产品“微系列”上线。
2016年10月18日贷款在线申请产品“微E贷”上线。
2017年10月10日线上循环贷款产品“E贷通”上线,同步上线了手机银行还款功能。
应用技术
1.采用先进的SOA架构技术,面向服务的模式,兼具松耦合、开放性与标准性。
2.采用分层的理念设计各层,保证各层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各层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各层采用主流技术框架或模块化的方式构成,具备高度的可配置化,支持集中、分布结合的部署模式。
3.采用工作流引擎来满足流程流转、跨系统交互、监控管理的要求。个性化灵活配置工作流,并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4.采用规则引擎、影像技术等来满足相关业务需求。
5.具备高效性与高可用性,具备水平与垂直的扩展能力,系统采取主流的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两层架构,应用服务器采取集群模式,通过F5进行负载均衡。
6.数据库服务器采取HADR方式同步,将交易办理及查询统计分离。
7.业务办理交易与查询统计交易分离,保证系统性能。
系统应用架构:
系统物理架构:
实施过程
1.将贷款核算从核心剥离,搭建一套集核算与管理于一体的信贷系统。
系统建立独立的账务核算体系,从核心系统剥离信贷账务功能,包括信贷科目、分录等体系的建立,完成账务核算数据与业务管理数据的一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账务平衡检查机制,通过影子账户、日间单笔实时对账、日终批量对账、系统内总分对账、系统外流水比对等多重手段保证核心系统、信贷系统以及大总账系统的账务准确性、一致性。实现对私、对公业务(包含票据等业务)全覆盖,完成信贷业务的全流程办理及管控。
系统逻辑架构:
2.SOA架构升级,提供标准的、开放的信贷服务。
对信贷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梳理,将原本功能单一的交易通过拆分、整合成送耦合的标准服务并向各渠道开放,为互联网+打下坚实基础。建立贷款产品工厂,快速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贷款新品种,同时支持多法人架构下流程的个人性制定。
3、连接各线上渠道,打造互联网+信贷管理系统。
“微E贷”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手机微信和互联网为平台,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一种新型网络申贷模式。分为前台客户端和后台数据库。前台客户端主要由客户使用,具有业务咨询、贷款申请、信息查询、进度查询、服务监督等多项功能;后台数据库主要由信贷业务人员使用,具有数据统计、信息查询和贷后管理等功能,并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对业务人员的评价、监督、考核等激励约束。
“E贷通”是黑龙江农信推出的一款互联网贷款产品,客户可在合同金额范围内通过手机银行自主放款以及还款,共享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前端操作界面,信贷系统实现贷款的管理以及核算,具有客户验证、额度查询、账户查询、放款、还款等功能,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
“微系列”:我行部分地市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是基于采取大数据风控,实时监控预警,CFCA和ZJCA认证双授权签证,客户及贷款信息批量导入等技术手段保证的纯互联网贷款,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微兴农”“微公务”“微分期”。
“经济档案采集系统”是一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采集系统,客户经理通过定制APP上门采集客户信息并实时同步到信贷系统,系统提供相应的查询以及管理功能,客户经理通过实时定位功能绘制客户分布图并支持一键导航,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终端的实时定位对客户经理进行监控。
4、结合实情量身定做,打造有龙江特色的信贷管理系统。
(1)完善的信用体系
实现了人行征信的自动化处理以及与第三方征信的互联互通,建立先进实用的评级模型,实现多模式评级管理,通过信贷系统的农户差异化评级授信模型,准确生成农户的评级授信信息,减少人为测算的误差,改变以往人工测算的模式,同时提供各种调整参数以满足各农商行的个性需求。对不良资产进行模块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能力。
(2)影像技术的应用
信贷系统与影像平台结合实现了面谈面签功能。客户贷款时,依据贷款品种实时采集贷款人及相关人员影像视频,记录贷款人及保证人的贷款事实,确认贷款的真实性,面谈面签功能为后续法律清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有效的控制了信贷风险。
(3)个性化支持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有多级法人的特性,即要体现省联社管理意志,又要满足各法人个性化的办理方式及流程。系统从设计上支持多法人模式,以省联社各项要求为红线,在此基础上各法人单位可通过参数自行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并根据机构、贷款产品、担保方式、金额、期限,匹配等信息灵活定制流程节点及流程走向,以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
应用效果
1.新一代信贷系统以客户信息为中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线、以信贷风险防范为目标,涵盖了信贷业务的全过程,系统投产后运行稳定,至2017年2月末日均贷款发放10377笔,日峰值90584笔,践行了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宗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微信“微E贷”及贷款公开承诺的技术落地有效的解决了申贷阶段记录难、统计难等问题,为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及公开廉洁办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节约了贷户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自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系统共发放贷款300余万笔,落实贷款公开承诺后平均每个客户减少到社次数一次,按人总行统一口径农户每到社一次车费及餐费平均26元,共为客户节省支出近8千万元。
3.建立了适应我省农贷市场的先进评级授信模型以及人行征信+前海征信的自动化征信体系有效的降低贷前调查风险。
4.多法人架构下的办理流程自定义及贷款产品工厂建立后,使得各法人行社能迅速推出适应当地特色个性化的信贷品种,快速有效的占领信贷市场。
5.面谈面签、流程化审批及电子档案等多媒体功能在防范顶冒名贷款、一户多贷、相互担保以及降低贷款成本、提高审批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响应政府“互联网+金融”战略,积极开拓互联网小贷市场,突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客户体验,拓展了农信客户,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2017年10月20,“微系列”累计投放938万笔、210亿元,平均单笔额度2200元,累计回收184亿元,贷款余额26亿元,最高时点余额56亿元,互联网信贷业务始终保持“零逾期”、“零不良”,共计实现利息收入2.8亿元。
7.支持多渠道办理信贷业务,极大方便了农村贷户办理业务,尤其是获全国中小银行机构渠道建设二等奖的农户自助终端,使得农户在所在村屯便可享受信贷服务,切实的做到让信息多跑腿,让客户少走路。
8.将贷款管理与账务核算融为一体,降低系统耦合度,减少核心业务办理及批量压力,剥离后核心系统日终在原来基础上减少2小时左右。
9.系统设计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监管要求,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收集相关信息,为金融统计、1104、EAST系统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的同时,提供了各种分析报表辅助管理层进行科技决策。
新一代信贷系统在涵盖原信贷系统全部系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互联网支持、渠道支持,强化了风险管控,剥离了核心系统中的信贷核算,缓解了系统压力。实现了信贷业务管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管理,通过信贷信息的存储、汇总、收集、反映,为各层次的经营管理提供监控、分析、预警等功能,为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创新、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和管理平台。
单位介绍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联社)于2005年8月2日成立,是由省内7家市地联社、79家县级联社自愿出资入股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经省政府授权,省联社在省政府领导下履行对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信用社、农商行)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员工总数近3万人,资产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
黑龙江省联社科技信息部,是面向全省农村信用社提供科技服务的团队,服务的对象为省联社各业务部门以及全省13个地市联社、办事处、农商行及其下辖的81家县联社、农商行。负责60余个系统的运维工作以及新系统的开发工作,受理服务对象提出的项目类、程序类、数据类、机构类等各项需求。科技系统的支持情况与全省业务服务水平息息相关。
黑龙江省联社科技信息部拥有正式员工48人,大多为80后,是省联社17个部室中平均年龄最小、平均学历最高的部室,拥有博士学历的2人,硕士学历的13人,本科学历31人,专科学历2人。部室设部长1人,副部长2人,下设四个中心,各有经理1人,副经理1-2人及若干组长。员工数量情况为:开发中心15人,数据中心17人,预生产中心9人,综合行政办公室4人。另有劳务派遣10人是专职机房值班人员,归属数据中心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