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风投公司如何投资(怎样做风投)

 怎样做风投?如何投资项目?


风投是一项伴随着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事业。知名的风险投资人有很多,比如沈南鹏、徐新、张磊、熊晓鸽、朱啸虎、李开复、周全、符绩勋等等。同样的,风投失败的案例也有很多。那作为一名风险投资人,应该怎样选择项目呢?

本文的主人公是分享了作为风险投资人的经历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当我们在讨论投资方法论的时候,一般是从两个角度讨论问题:一是产业变化的逻辑,哪一个产业有合适的投资机会;二是资本运行的逻辑。

我今天主要想从后者出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从相对量化的角度,思考早期投资的每一步。

风险投资者的困境

 

 

在从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大家肯定会有很多的困惑。市场在不断的变化,每个投资者的方法论又不尽相同,因此大家接受的信息,经常是自相矛盾的,你很难总结一致性的结论。比如大家经常会面临下面的困境:

一、多投还是少投?狙击还是广泛播种?这其中往往隐含着下面几个小问题:

1.投赛道还是选手?

 

很多人觉得,当然是投赛道,大势最重要,只要能参与到大的时代洪流里,总有很多机会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投赛道也没戏,因为一级市场不是公开市场,公司是没有流动性,公司价值变化非常快。普遍来看,一个赛道10个公司里可能9个都不是能大成的公司。如果没有找到那一个成功者,所有的付出都不会有回报。

2.多投还是少投?

每个项目都投一点,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你会发现,这种方式的投资回报效率太低。好不容易有个项目赚了10倍,但绝对金额很小,还是不足以覆盖整个基金,而且精力消耗非常大。每个项目都投重仓,谁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子弹。每个人手里只有那么几发子弹,你先开几枪,开完你可能就没有子弹了。等到真的机会来了,你也没有火力了。每个人都想做狙击手,一枪打中一个独角兽,但实践中非常难做到。

3.投资的估值是否重要?

一般大家都会说,只要投对的公司,比如你投了京东、阿里、唯品会.....都可以有超额回报,因此价钱是不重要的。这是事后诸葛亮的逻辑。投资的价格对应着金额、潜在回报,而且对后续的融资影响也很大。

随着市场情况不一样,投资人心态在时时变化。有时候觉得要聚焦,有时候觉得是不是要撒网试一试,这样的挣扎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我们所能做的,可能只是建立一个框架让思考变得相对有迹可循。

二、投的项目要不要管?投后怎么做?

很多投资人有一个困惑是:投资的项目要不要去管?你可能听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觉得一定要管,管了可能才会有附加价值;有的觉得管不管差不多,附加价值其实很虚,投资人又不一定懂业务。每个投资者都希望做增值而不是去添乱,但其中的边界在哪里。

三、量化思考在早期投资中是否有意义?

我们在早期投资的时候,是否需要一个相对量化的思维方式?

以上这些,都是每个在做投资、看项目的人经常会遇到的疑惑。

我个人的经验的是,如果我们结合退出的角度来看投资的全流程,很多问题可能会有相对清楚的思考框架。

 

 

早期投资项目选择的量化考虑

对于一个2-5亿美元规模的基金,考虑到投资的成功率,一般来说单个项目净回报1亿美金是非常好的,5000万也是不错的项目。要实现这样的规模的回报,在IPO和并购的这两条路上,IPO还是相对更有效的路径。

并购作为一种退出方式,在今天事实上还是挑战性非常大的。

首先,在公司达到一定体量之前,并购的机会很少。有一种说法是「不管这个公司业务是否有大发展,只要一年有几千万收入,最终总能找到一个并购的机会。公司是安全的,投资者也是安全的。」,但这个想法在事实上很难实现,因为小规模的公司是没有流动性的,在体量达标之前,退出的机会微乎其微。

其次,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并购退出通道在TMT领域少且小。百度买91这样的案例非常罕见,大部分收购都是在2千万到1亿美金的阶段,且主要都集中在2-3千万美金的规模。

第三,以出售给上市公司为目标的退出思路,不是一个坏的思路,但可能很难带来超额回报。上市公司做收购会给投资人预留收益,但不会是超高的收益,能做出5000万美金的回报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考虑IPO退出的话,首先要考虑一个及格线。

比如说,在典型的美国市场,集资7500万到1亿美元是一个基准线,这就意味着公司价值底线大约是在融资前4亿美金,这是IPO退出的下限。公司需要做到什么样的业务和收入规模才能实现这个估值的下限?不同行业千差万别。可以采用的一个简单的算法是,取不同行业里可比公司几年内各种估值指标的均值为衡量,结合对目标市场规模和财务预测的分析,来考虑公司的业务能否跨过及格线。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同样的公司在同一阶段,一般而言私募市场的价格相对公开市场是容易被高估的。这是由不同的竞价方式决定的,私募市场是出价高者定价,公开市场是集合竞价。因此,私募市场的估值容易偏高。另一个问题是,对于市场上第一名的公司,大家会觉得有垄断效应,会有一个很高的估值溢价。如果第二名的业务是第一名的80%,那它的估值达不到第一名的80%,可能也就50%不到。

投资项目的管理思路

投资人是否需要参与投后管理?

 

我们的经验是应该多参与。多出力不一定有用,不关注则一般都会有问题。

没错。作为一个投资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时间是价值投资者的朋友。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时间窗口期可能就是4、5年。创业就像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越滚越快,一旦势头起来的时候,社会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都向它倾斜,它才会越来越大,它的业务和收入才会迅速实质化,有可能从一个松散的小雪团变成一个坚硬的大雪球,一旦慢了就会散开。你想再融资,也不行了。你再找社会资源,别人也不理你了。成长缓慢的公司哪怕稳定赚钱都很危险,因为行业变化非常快,而且团队的稳定性也很难保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的时间段,外部市场对公司的预期也有明确的差别。

通俗来讲,有好的团队和愿景,但没有明确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估值的上限一般就在3000-5000万美元。当估值达到1.5-2亿美元的时候,收入的迅速实质化就是市场的明确预期。当公司估值达到3-4亿美元的时候,除了收入继续快速、规模化成长之外,还需要逐步展现盈利能力。早期公司的估值一般不会停留在一个阶段很久,会根据是否达标快速上升或迅速下降。

如果我们把一个公司的突破放在一个4-5年的时间框架里,创业就由一个看起来像完全自选动作的比赛变成了一个自选动作+规定动作的比赛。你要把这些工作4-5年做完,每一年的动作都非常具体,每个公司会迈过几个槛,早期搭好产品和服务框架,中期收入指标可期,成熟期利润也要有一个实质化的过程。

创业者往往是比较乐观的,传递的消息一般也都比较正面。有时候会导致我们陷入一个状态:大家觉得这个公司在成长,但是逐渐这个架子就散了。它做了很多业务,每个业务都没有突破,所以成长速度就变得很慢,失去快速向前的势能,再要找回来就非常困难,这时就很危险。所以说,创业不仅是一个艺术探险,在某些时段,创业是时间、资本、团队、大环境等综合背景下的一个规定动作+自选动作比赛,投资人要考虑在这个规定的时间框架内,及早提醒创业者完成好规定动作。

投资者退出的考虑

假定投资企业发展顺利,4-5年内完成了几次蜕变。投资者就会开始考虑和退出相关的问题了。比如:公司是继续私募融资,还是上市?投资者是不是一直持有?如果是一个独角兽我们怎么看待?我们怎么为自己创造退出的机会?

首先说独角兽。市场上有好几种独角兽:

 

一种是真正安全的独角兽,公司收入的实质化已经完成了还势头不减;利润实质化没有完成但它通向盈利的路径理论上已经比较清楚,行业的地位在加强或者没有变化。这种是安全的独角兽,如果有机会拿到这样的独角兽要持续的持有。

还有一类独角兽,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天时地利的因素。它占在产业变化的前沿位置,但收入实质化的速度非常慢,融了很多钱,流血不多,这样的公司不会死。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考虑部分退出,也要时刻帮助公司坚持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三种是流血非常快的独角兽,且看不到止血的路径,整体和单体的经济模型一段时间一直算不过来,这种是最危险的,因为公司有可能会崩溃。对于早期投资者来说,要特别注意。

什么样的公司有可能有IPO的机会,除了首先达到上面讨论的规模及格线之外。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可以用5年为一个刻度来看。首先这公司至少有2-3年业务清晰、稳定上涨的时间,而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在4-5年里应该公司的大方向是向好的。这样的公司才容易有一个明确的退出的机会。公司只赚钱不行,一定要看未来的产业预期。如果你看不到,就很危险,市场预期可能会停止,如果市场预期停止,公司就可能被卡住。

总的来说,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需要每一步都谨慎思考,具有全局观念,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风险投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