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南太平洋的事情,讲讲目前的局面和未来的打法。
关于南太平洋的重要性,分析的文章已经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政治和地缘两点:
政治上,南太岛国集团在联合国掌握了十多张票,是重要的政治阵地;
地缘上,南太岛国关系到太平洋航路的稳定性,对维护亚太发展格局、连通亚洲和拉美具有关键门户和通路的作用。
我要再补充一点,南太平洋,还具有未来深耕大洋洲、前出北美和南极的远期战略意义。
因此,南太平洋是亚太博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略南太平洋就是在经营亚太的未来,相当于为下一步打提前量。
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从具体国家来看,南太平洋14个岛国,除瑙鲁、帕劳、图瓦卢和马绍尔群岛(下图蓝色)外,其余十个国家(下图黄色)均已同中国建交。
目前,我们和十个建交岛国的合作深不深呢?
我们就先不自夸了,来看看我们的“老朋友”《纽约时报》是怎么说的:
5月31日,也就是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开完第二天,《纽约时报》就出了上面这个长篇新闻评述。
主标题是《为什么中国在太平洋影响力竞赛中遥遥领先》。
然后从摘要开始,一上来就对美国政府火力全开:
“对许多观察家来说,今天的南太平洋揭示了美国衰落的样子。即使华盛顿试图加强其游戏,将演讲误认为影响力、将利益误认为支配力的它仍远远落后”。
“衰落的样子”、“将演讲误认为影响力”,要说对拜登政府的打击,这两句点评简直是直插肺管,而且很可能将来会成为对拜登这一任的最形象总结。
美国精英们对政府这种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一个比这些美国媒体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尽管美澳一再强力干扰阻挠,我们的十个建交国已全部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和我们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巴新、瓦努阿图还进一步签署了合作规划。
上周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访问期间,中国又同基里巴斯签了实施方案,相关领域大规模的建设推进很快就会按计划展开。
也就是说,现在南太平洋的主动权完全是在我们手里的。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布局南太平洋的,为什么能建立这么深入的关系,这个我们等下再讲,先说说我们布局南太平洋的方针考量。
事实上,政治和地缘意义并非我们发展和南太平洋岛国关系的第一考量,用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的话说,我们“无意同谁比拼什么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什么地缘争夺”。
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道路的真正威力并不仅仅在于强大的竞争力,更在于强大的融合力。
对我们来说,竞争力只是确保对手搞对抗一定搞不赢,而融合力则进一步保证了无论是谁、什么心态,和中国合作一定是最优解。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
对于大国而言,你要对抗也可以,但你一定打不赢,而如果你要合作,那我们也欢迎,最后你的内部会发现还是合作更有利一点。
而对于小国而言,你非要走加入阵营搞对抗的道路,那悉听尊便,但你一定会发现得不偿失,最终不管你的阵营主导国想不想,你都会只能走回合作的道路。
这样的方针,显然比搞对抗和争夺的丛林法则更容易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真正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阳谋。(请大家一定记住大佬一定脸上没杀气,只有打手才凶神恶煞。)
如果单有竞争力而没有融合力,战略布局就会刚而易折;
如果单有融合力而没有竞争力,战略布局就会弱而易夭。
只有竞争力和融合力同时具备,既能威慑也能吸引,才能实现长期战略主动。
不管是年初我们讲的西线布局,还是南太平洋和拉美的东线布局,都是沿着这个方向。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南太平洋来讲。
我们首先要大力纠正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南太平洋的岛国都是小国穷国。
这是西方根据丛林法则来划定国家地位的传统观念,它最大的问题就是:
由于这些西方国家没有帮助后发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机,且国家政策常常由于政府更替造成断裂,所以一贯只看眼前,最多再考虑上后者在地缘、军事上的价值,而对其发展潜力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就能知道这种西方观念的失误有多大:
换个角度看,南太平洋1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总和高达约2000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尚未独立的岛屿领地,面积更是达到2800万平方公里。
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亚欧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而亚欧大陆上可是满满当当挤了八九十个国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南太岛国的这些专属经济区不仅渔业资源丰沛,海底还蕴藏着巨量的石油、金属矿藏等资源,有的地方甚至富含到直接露出海床。
南太平洋海底的金属矿藏是新能源时代的宝库
所以,在海洋大开发时代,这些国家完全可以成为富裕国家,而不应该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小国穷国。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好自然禀赋,岛国们至今仍没有发展起来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主宰这片区域数百年的西方大国的轮番剥削和压迫。
一直以来,某些西方国家把太平洋当成自己的内湖,视岛国人民如自家奴仆,把双边交往视为施舍,把不合理要求当成恩赐,偶尔给点援助就更恨不得加倍收回。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美国。
二战之后,刚刚成立的联合国于1947年把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和帕劳“托管”给了美国。
托管,是让大国出面暂时维护和代为管理,而美国却用这个临时安排来做什么呢?
居然用来满足一己私利:
进行大当量核武器试验!
二战之后美国的大当量核武器试验,就是在南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做的,尤其是在我们熟知的比基尼环礁。
从1946年7月到1958年,美国在这里搞了67次热核试验,其当量相当于12年里每天引爆1.7颗广岛原子弹,对本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
最恶劣的一次是1954年3月1日,美国在事先没有周全通知和准备的情况下,在比基尼环礁上试验了当时威力最大的氢弹“布拉沃城堡”, 其当量达到1500万吨,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随后迅速沉降在2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完全笼罩住马绍尔整个国土上。
更令人气愤的是,美国并没有立刻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而是等到第三天才开始疏散岛上居民,直接导致民众集体罹患放射病,其中236个居民所遭受的辐射量达到广岛原子弹中心爆点的惊人数值。
现在马绍尔群岛女性的宫颈癌死亡率是美国本土人口的60倍,乳腺癌或肠道癌死亡率高出5倍,肺癌死亡率则是3倍。马绍尔群岛男性肺癌死亡率高达美国的4倍,口腔癌死亡率更是接近10倍。
“布拉沃城堡”试验灾难发生后,美国政府一度还想隐瞒事实,后面是因为日本的福龙五号渔船当时也在同个海域作业,23名船员被严重的放射性尘埃污染后出现急性辐射综合症,其中1人在被病痛折磨了九个月后不治身亡,引起了日本国民的强烈反弹,美国政府在一连串谎话实在圆不下去之后,才不得不承认有这场灾难。
此后,马绍尔群岛共和国规定每年的3月1日为“国难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次核试验带来的灾难。
美国政府干的事情就这些了吗?
不,这些核试验还有更令人发指的后续:
1994年的时候,随着一系列过了五十年保密期的档案解密,马绍尔人民和全世界才知道:
冷战期间美国人为了研究放射性沉降物对人体的影响,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直秘密对马绍尔群岛中两个岛屿的居民进行人体辐射试验,并在受害者的饮用水或针剂中加入了放射性示踪剂,而且既没有履行告知也没有任何医疗补偿!
而负责这个实验的纽约长岛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辐射专家们不但对此漠不关心,甚至还沾沾自喜地说:
“这些岛屿可以提供最有价值的人类居住环境辐射资料”!
这就是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眼里的南太平洋岛国人民的价值。
这就是满世界打着“人权”旗号、自我标榜为“灯塔”的美国政府上下联手做出来的事情。
能做出这种事情来的人,还有什么人类底线不能突破?
再举一个例子,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南太平洋岛国的资源掠夺。
去年六月份的时候,英国的《卫报》在“太平洋掠夺”专栏发表了对基里巴斯西部岛屿巴纳巴岛淡水危机的报道,叫《无水之岛:外国采矿业如何毁掉巴纳巴岛》。
巴纳巴岛本来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海岛,千百年来土著居民依靠岛上几个洞穴自然收集雨水来获得淡水、种植庄稼。
上个世纪,来自英澳新的开采者组成一个所谓英国磷酸盐委员会,来到这里肆意开采掠夺磷酸盐资源,使得这些洞穴被破坏殆尽,失去了储水功能。
磷酸盐资源枯竭后,这些西方国家立刻甩手走人,只留下民不聊生的烂摊子。
特别是去年,巴纳巴岛遭遇了罕见的长时间无降雨天气,直接导致淡水断供,岛上居民不得不取用受工业污染的废水作为生活用水,由此造成健康严重受损。
用《卫报》的话说,“住在那里的近 300 人情况变得危急,人们被迫饮用受污染的水、疾病爆发和对饥饿的恐惧的悲惨故事不断出现”。
【原文:But in late November the plant broke down and the situation became desperate for the nearly 300 people living there. Harrowing stories emerged of people forced to drink contaminated water, outbreaks of diseases and fears of starvation.】
当地居民比雷蒙对记者说:
“皮肤病和腹泻很普遍,尤其是孩子们,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盐水。孩子们不明白这些,他们只想要食物,却无法获得。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难过,但我们无能为力。”
【原文:“Skin disease and diarrhoea is widespread, especially in children, because we’ve had no choice but to drink contaminated water or saltwater.The [children] are not OK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y want food they can’t receive. We just feel so sad about it but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这篇报道还梳理了从190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结束的八十年时间里英国磷酸盐委员会对岛上的破坏行为:
除了损毁淡水洞穴之外,西方人还破坏了岛上90%的地表、掠走了2200万吨矿土。
为了采矿,它甚至强行逼迫岛上6000名土著居民迁移到其他岛屿。
用研究巴纳巴岛文化的蒂瓦教授的话说,“破坏绝对是他们行为的结果,他们来了,搞了派对,赚了很多钱,然后就走了”。
如今土地荒废、满目疮痍的巴纳巴岛
从1976年开始,当地人民开始向上述国家讨公道,但最终只得到英国法院一纸苍白无力的判决:
英国负有道德欠债 ,但没有法律义务。
【原文:the court ruled that while the UK had a moral debt it had no legal obligation.】
为此,英国政府象征性地补偿了1000万英镑,但条件是巴纳巴人今后不得再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这点补偿,对于修复岛上生态系统而言就是杯水车薪。
无奈之下,巴纳巴人只能向国际法院控诉这些国家的殖民掠夺行径,要求国际社会帮助他们伸张正义,走上漫长的维权道路。
去年淡水危机之后,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顾自己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屡次拒绝回应关于资助巴纳巴岛根治淡水问题的请求。
态度之冷漠,简直让人齿冷。
以上这些事情,还只是西方所谓“文明国家”对马绍尔群岛、对基里巴斯,乃至对整个南太平洋岛国敲骨吸髓、始乱终弃的历史缩影。
试问,以这样的姿态来对待南太平洋人民的所谓主导国,还有什么脸面谈“基于规则”?
而坐视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邻国人民身上的地区帮凶们,还有什么资格谈“维护秩序”?
如果这就是他们要基于的“规则”和维护的“秩序”,那这样的规则和秩序就理应被打破!
这就是南太目前的斗争本质:
我们和岛国要打破不公正、不合理的旧规则和旧秩序,建立相互尊重、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新秩序,美国及其仆从国则要千方百计延续旧秩序、阻挠新秩序。
那么,最终谁能获胜呢?
这个也不用我们自己说,看看《纽约时报》另一篇文章怎么说的:
“如今,中国不仅为基础设施、道路和桥梁建设提供贷款,还在强调其提供职业和其它类型培训的能力——美国及其主要盟友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所能提供的规模可能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原文:Instead of just offering loans for infrastructure, roads and bridges, China now emphasizes its ability to provide vocational and other kinds of training - someth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main allies,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do not offer at the same scale, if at all.】
“无法相提并论”,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无法相提并论呢?
因为我们总的方针就是主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议题,这是岛国们最迫切的需求,也是解决岛国落后局面的长远之道。
在这个议题上,美国不但无心,而且根本无力应战。
而它之所以无力应战,有两层原因:
直接原因是:
为了全面遏制中国,它的摊子已经铺得太大了!
对美国政府来说,现在其全球霸权可谓四处起火、左支右绌:
欧洲的乌克兰要持续输血,拉美和加勒比后院要重新安抚,“印太”地区要重金投入,中东的棘手矛盾要时刻紧盯,与俄罗斯的北极全面对决要加紧布局。。。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外部债台高筑、内部通胀严重的政府还有多少剩余经济动员能力,能倾斜到南太平洋?
这是直接原因,而深层原因呢?
就在于美国由于多年的逐利本性导致严重的产业空心化,使其手上已经没有多少能和南太平洋发展需求所匹配的产业链。
这就决定了美国无法开展良性的经贸发展,只能陷入要么光投钱、要么干脆掀桌子的选项困境。
坦率地讲,美国现在不要说对外经济援助的物资,就连它搞国内建设的物资,大部分也要从中国采购。
你让它拿什么来合作、来支持?
因此,想在经济合作领域围堵中国,美国是丝毫没有胜算的。
而它这次之所以这么气急败坏,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心里清楚这个结果。
但它又不肯放弃,怎么办呢?
最后想来想去,又想回老办法:
造谣。
这就是我们看到美国政府再次拼命把问题往所谓军事威胁、地缘冲突、冷战阴影等方向上引导的根本原因。
这些谣言,现在已经弱不禁风、不堪一战,根本无法动摇南太岛国和中国合作的决心。
为什么它不起作用了?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在南太平洋提出的四个合作重点领域分别是:
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继续支持岛国增强应对气变能力,包括为岛国培训人才、开展应对气变物资援助等,并发挥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优势,助力岛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二、帮助岛国推进多元化发展:中国将全力支持岛国发展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同岛国分享发展成长经验,助力岛国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切实提高岛国自主发展能力。
三、共同做好海洋这篇大文章:中国将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前提下,根据岛国意愿,帮助岛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充分释放专属经济区广阔、海洋和渔业资源丰富、蓝色经济潜力巨大的自然优势,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拓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国将为岛国发展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提供支持,助力岛国改变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局面,帮助岛国加快自身技术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创造更多就业,提高自身经济的竞争力。
这四点,第一点是解决岛国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第二点是岛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三点是岛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点是岛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
可以说完全考虑到了岛国从眼前到长远、从条件到优势、从外在到根源的发展需求。
请问,哪一点涉及军事威胁、地缘冲突、冷战阴影?
美国硬要这样污蔑栽赃,别说岛国,就是连它自己的人都骗不了。
如果说真有国家在南太平洋制造过军事威胁、地缘冲突、冷战阴影,那恰恰就是美国自己。
中国提供的这些支持,一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二不强加于人,三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四不谋求所谓“势力范围”,只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拳拳真心。
美国只需看看这些年中国为南太岛国的医疗、农业、教育、旅游、体育、文化、经济等领域做了多少实事,就应该明白自己到底失败在哪里:
- 医疗: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已向南太岛国捐赠了超过59万剂疫苗和100多吨抗疫物资,累计派出600名医务人员,收治当地患者26万人次,免费提供医疗服务100余次,召开了10多次双边或多边公共卫生专家会议,分享疾病预防、控制、治疗和诊断经验。
- 2014年、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先后赴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瓦努阿图等国开展医疗考察、捐赠药品等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2014年中国援建斐济的纳武阿医院投入使用
- 农业:2006年以来,中国与斐济、汤加、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国签署了多项动植物卫生、食品安全、产品准入等合作文件,在巴新、斐济、汤加、密克罗尼西亚、萨摩亚等国开展了多个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建设示范农场、培训示范农民、推广农作物良种、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太平洋岛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 中国通过在斐济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设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无偿为岛国提供了菌草技术援助,推动大量农业人口实现脱贫。
- 2009年以来,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论坛已召开三届,有效促进了农业政策交流和商务往来,促进了双方在农牧渔业领域的经贸合作。
- 2019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在斐济举行,发表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发展纳迪宣言》,为新时期农业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 2021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中国广州举行,形成广州共识,深化双方渔业合作。
- 教育:建交以来,中国在巴新、萨摩亚、汤加、密克罗尼西亚、瓦努阿图等国援建了数十所小学、中学和大学,并应当地高校申请在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瓦努阿图、库克群岛等国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
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是2016年孔院示范项目
- 2018年,中汤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支持建立聊城大学汤加学院,帮助汤加培养高层次应用科学人才,并在汤加开展联合海洋科学研究。
- 2021年,中国与瓦努阿图签署《瓦努阿图中小学中文教育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
- 旅游:2004年,中国加入南太平洋旅游组织,也就是后来的太平洋旅游组织,并在每年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提供免费展位,大力支持太平洋岛国在中国推广旅游资源。
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瓦努阿图代表团
- 防灾:自1998年以来,中国每年都向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提供财政援助,支持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 2006年以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开展抗震减灾合作,协助萨摩亚、瓦努阿图、斐济等国建设地震台网,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 体育:2015年,中斐签署了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2018年,中国乒乓球协会、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与巴新政府、巴新奥委会、巴新乒乓球协会共同成立了巴新中国乒乓球学院培训中心。
2023年太平洋运动会体育场项目奠基仪式
- 交通:中国通过实施巴新独立大道、瓦努阿图马拉库拉岛高速公路、汤加国道改造、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太平洋岛国互联互通。
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的中国公路
- 经济:2000年10月,中国政府出资设立中国-太平洋投资论坛合作基金,促进双方贸易投资合作。
- 2017年,中国主办了以“蓝色经济与生态岛屿”为主题的中国-小岛国涉海部长级圆桌会议,萨摩亚、斐济、瓦努阿图、纽埃以及部分印度洋国家的高级代表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通过并发表了《平潭宣言》。
以气候政策为背书,为小岛屿国家谋福利
- 1992年至2021年,中国与建交岛国的贸易总额从1.53亿美元增长到5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增长30倍以上。
- 截至2021年底,中国对与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直接投资达27.2亿美元,成为南太平洋最大的贷款及投资来源国。
事实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在南太平洋实施的援助项目已经高达100多项,无一附带政治要求。
了解了这个历程,我们就能更深了解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这句话背后的底气和深意:
这样的真心,受到岛国们的欢迎不是很自然而然吗?
这样的真心,在岛国连大使都长期配不齐的美国有吗?
如果美国没有,那有什么资格指责中国?
美国指责中国,是认为岛国们不配拥有这些更好的发展条件吗?
退一步讲,美国如果想和中国进行所谓“竞争”,最先应该做的难道不是为自己曾经对岛国们的所作所为进行忏悔和补偿吗?
既不忏悔,又不补偿,还阻挠岛国们前进,这能得人心吗?
不得人心,还想打赢,可能吗?
这些问题,美国还是一个都回答不了。
这就是它现在在全世界围堵遏制中国时面临的窘境的一个缩影。
今后,它只能更加眼睁睁看着中国所代表的和平合作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下一步,我们将动员起更多国内企业、机构和人才参与到南太平洋的经贸发展建设中,实现加强经济纽带、构建强韧关系的工作目标。
在结束今天分享之前,再讲一个我们之前没怎么宣传的事:
大家应该记得今年1月15日汤加火山爆发,来自中国的救援物资横跨万里,成为全球第一批送到汤加人民手上的国际援助。
那么问题来了:
汤加和中国远隔重洋,为什么中国的物资能那么快就完成调度并妥善送达?
答案就是去年10月份的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
去年的外长会上,中国宣布建设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三大平台,得到岛国热烈欢迎。
我们这些承诺只是说说而已吗?
当然不是,我们言出必行,开完会后只用一个多月就完成部署,于去年12月3日便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启动备用,储备库里的物资从岛国防灾防疫为主需求出发,进行充分准备、实时响应。
没想到,又过了一个来月,汤加的火山就爆发了,应急物资储备库立刻发挥出巨大作用。
中国人常讲有备无患,为朋友做准备更是不遗余力,于是才创造出这样一个现代远洋救灾奇迹。
当时这个快速响应和执行速度让岛国们对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认识又上一个台阶,对美澳更是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而之所以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南太岛国是真心相待、放在心上。
而这次第二届外长会,我们又宣布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示范中心、防灾减灾合作中心、菌草技术示范中心。
相信很快,这三个新的中心也能为岛国人民做出贡献。
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南太平洋所有岛国都将加入这个和平合作发展的大家庭,一起走向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将是属于亚太人民自己的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