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沈阳机床集团分析(沈机”曾碾压德日企业世界第一)

东三省向来以一众老牌工业基地而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这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让国家工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但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当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自己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2002年,关锡友接手了沈阳机床集团,这是一家在1993年通过原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辽宁精密仪器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重组后成立的大型集团,关锡友则曾是中捷的厂长。

不过不管是原领导也好,新领导也罢,对于公司中无数的员工干部来说并无区别,因为沈机这个老国企不断面临市场挑战,早已连续亏损十几个年头,即便是重组也无法阻止它的颓势,关锡友只不过是一个过场领导罢了。

 

但就在所有人都将心态放平,想着能过一天是一天时,沈机竟在关锡友的带领下大放光芒,成功登顶行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碾压日德各大知名老牌。

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辉煌还未持续多久,2019年7月23,沈阳中院便裁定沈机集团因欠债数百亿破产重组。

从没落中走向辉煌,再从辉煌中再次跌落,沈机都经历了些什么?关锡友是沈机的王牌勇者,还是该为沈机的破产负责?

 


 

深陷窘境的沈机

关于沈阳机床,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前身:日本三菱在沈阳开办的一家矿山机械修配厂。

因为日本军队曾在抗战期间长时间控制东北地区,采用的大量机械设备在东北挖矿,工厂便积累了一大批操作熟练的机械工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支援了东北的工业建设,光是在一五时期,我国156个国家重大项目中便有24个项目落地辽宁。

 

沈阳第一机床厂也曾是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在1953至1955年的那段时间,一直得到苏联的设备、资料支援,成为了一个仅次于苏联的先进机厂,为新中国的发展带来不少活力。

但是这样的好景并未持续多久,那时候的辉煌与先进放到今天也只能用“粗糙”来形容,大部分零件生产出来以后还得手工打磨,才能实现“精准”。

就连当时的苏联也不得不在冷战的技术封锁下,悄悄向日本购买设备生产更加精密的零部件,而沈机却只能在更加严峻的技术封锁中干着急,连续亏损十几年。

 

2002年,就在沈机一片死寂的氛围中,那个被誉为“王牌厂长”的男人来了。接手沈机时,关锡友其实才38岁,共计工作14年,在一众老干部中实属年轻。

1988年从同济大学机械制造毕业后,关锡友便被分配进了中捷友谊厂,身为当时稀有的大学高材生,关锡友本应在厂中走行政路线、科研路线,未来不可限量。但是关锡友却主动要求到工厂一线去,这一干就是五年时间。

脑袋里有知识,手里头有经验,厂领导非常欣赏关锡友的心性,于是便将外派学习交流的机会给了他。

 

这次外派学习的目的地是日本企业,学习内容是大型龙门五轴加工中心机床技术,主要应用场景是国防、航天航空。身上的担子很重,这让得到机会的学习小组不敢分心。

刚到日本,让关锡友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的消费水平,光是日方提供的住宿都需要他们每人每天提供640元,直接抵了他一年的工资,更别谈什么一顿饭78元了。

而更令关锡友感到不安的是,日本的数控机床已经非常普遍,各类设备条件都非常好,而我们仍旧停留在“凭师傅手感”的阶段。

 

这番远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带给了关锡友极大的震撼,在他的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深深地刺激着他的神经。

关锡友想,中国必须迎头赶上,有朝一日在相关技术上赶超美日,不然中国永远无法强大起来,处处都要遭受外来限制。

回国以后,关锡友将自己的所见所学带了回来,和厂领导商议、改进以后,初步地提升了工厂效率,解决了中捷生产中一直存在的盲点问题。

 

工厂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关锡友在工厂中多年的优异表现,不久以后,关锡友便被任命为车间主任。

在他的领导下,车间从管理到程序设计都经历了改革,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而他也在此荣耀下成为了中捷厂长。

 

将烬星火

2002年,经历了整合后的沈机走过数年光阴仍不见好,从1993到2002年,员工数量从两万七减到一万一,领导人一个换一个后,终于等到了关锡友上台。

国家对沈机寄予厚望,希望这个老牌国企能重焕生机,在数控机床上实现突破。

上台以后,关锡友立刻对沈机内部进行了整改,重新规范了企业制度,并且还对外收购了德国希斯、云南机床,控股昆明机床等,实现了沈机跨地区、跨国际的全新布局。

 

2002年,关锡友接手沈机时,沈机的销售额为13.6亿,到2011年,沈机的销售额暴涨到180亿,猛地冲刺到世界的第一,打败了德日等工业制造强国。

但俗话说繁荣之时就是衰败之始,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2011年登顶第一以后,沈机到2012年就立刻亏损了一千多万,以至于八年后破产重组,好似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

其实在沈机日益辉煌的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2011年的销售额较前一年来说是涨了,但是它在国内市场份额中的占有比例却在逐年下降,业绩一日比一日差,辉煌的那一年,沈机只赚了一亿左右的利润。

 

这些数字可以说很直观地表明了沈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困境,关锡友讲,这段时间的成功主要归结于三点,一是沈机自身的经验与努力,二是国家政策的战略支持,三则是中国经济增长下对机床的需求。

但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人指出,沈机需要的是改革,由传统机床转向数控机床,跟上世界数字化潮流,否则它的衰败与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是沈机明白,整个世界的机床行业都知道,数字化是未来趋势,但不改革是等死,改革就是等死。沈机改革的风险可比未来潜在收益大得多,这让他们如何敢迈出这一步,让自己成为企业罪人呢。

 

但是关锡友不这么认为,国家既然想要在工业上取得突破,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工业强国,那么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控机床系统只是早晚的事。

既然早晚都要做这件事情,那么为什么不立刻执行呢?沈机在过去就是因为始终没有走出传统舒适区,转型升级不够及时,才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败阵。

早在2007年时,关锡友就和几位曾经的同学组队,在上海创建了一个研发团队,准备创造出一款新的数控系统。

 

计划之初,关锡友对这套系统的期望很高,甚至还想着它能够领先德国西门子数年时间。

然而利润率低至不到1%的情况下,沈机根本拿不出多少经费来供科研燃烧。为了能保证科研资金的稳定性,沈机向商业银行贷了款,而这也使得沈机的现金流一度陷入非常紧张的氛围中。

过去每年的利润好歹还能维持企业运转,但研发到后期,那只能说左手还钱右手借钱,负债越来越多,一度濒临破产。

 

就这样咬牙制造出来的系统虽然能够投入使用,但是市场反响却并不如意,关锡友也只能接受这样无奈的现实。

不过他从不后悔曾经全力以赴过,要是连尝试都未曾有过,那还谈什么科研,谈什么未来的成功。

后来为了缓解集团的资金压力,沈机曾开辟过一项全新的业务,通过工业园区的方式向其他企业出租机床。

 

但是这项业务的营收也不尽人意,23家倒闭了20家,盈利对沈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剩下的三家生意也不是很好。

一连串的亏损让沈机难以坚持下去,为了保持住集团上市公司的牌子,不得已靠着“债务豁免”保壳,这才勉强坚持下去。

但是到 了2018年,沈机却已经亏损了7.8个亿,到次年上半年,更是亏损了14亿元,债务惊人。

 

2019年8月,沈机接到了一笔四百万的贷款违约通知,这对于沈机的债务来说其实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当沈机想要再次拆东墙补西墙保住企业时,却发现自己早已家徒四壁,无墙可拆。

2019年,沈机各个方面的负债纷纷曝光,统计出来的总负债数量竟然达到了789.36亿元之多,而整个沈机的总资产才185.89亿!于是在这年,沈机申请了破产重组。

2021年年底时,新京报曾对沈机进行过一次回访,发现重组以后的沈机已经回归盈利状态,虽然营业额数量不是很高,但一切都在向着好的一面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