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固收+”的“爱恨情仇”,规模跟着需求走
固收+的“兴起”,有其内在逻辑:一方面,债券资产收益率逐渐降低,不足以支撑投资者对“收益”的渴望;另一方面,资产配置的逻辑,让1+1>2。2016年以来“固收+”的规模自1000+亿,逐渐上升至6200+亿。当然,过去的1年,部分产品的回撤,成为“固收+”规模缩水的主因。但随着业绩的回暖,未来“固收+”规模,有望重回上升通道。
02
新发规模“撑起半边天”,填补“资产荒”的空白
“资产荒”再度回归投资者视野,“固收+”作为填补市场需求空白的存在,新发规模也在不断增长。2023年上半年,“固收+”新发规模为511亿元,公募基金也在供给端不断发力,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供给。
03
当前固收+是如何配置的?
一季度末,“固收+”着眼于底仓的稳定,与含权仓位的弹性,分别在股票、可转债、利率债,以及信用债层面进行配置。而在股票类资产的配置上,“固收+”产品,把行业分散作为一种选择。配置前五的行业为:食品饮料、计算机、电力设备、电子、以及医药生物。
04
资产配置是“固收+”的“传世之功”
“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说过:“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市场,确定好投资类别。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于成功的资产配置”。这也是“固收+”,最为纯粹的“内功”。
05
股债性价比实时变?“固收+”抓住股债双重机遇。
回顾历史,国内股债市场的跷跷板效应比较明显,在多数年份都是负相关。若能做好股债搭配,对提升“稳健”类产品收益大有帮助。而在股债同动的年份,往往“固收+”的弹性会增大。
06
低估值与票息为王之下,下半年或仍是固收+的主场
在“经济弱复苏,稳增长慢发力,全球流动性紧缩逐渐告一段落”的背景下,“固收+”面临着较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股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不能忽略中长期的机会;另一方面,经济弱复苏和地产信用尚未修复的当下,债券“票息为王”依然是较为稳妥的方向。
07
“固收+”产品怎么选?关注长期收益与回撤
“赚得稍微多一点,回撤控制稍微小一点”,这是普通投资者对“固收+”类产品最朴素的追求,但对投资经理却是极大的挑战。“固收+”不是简单的资产配置,还有精细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基金选择的维度,“固收+”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是较好的观察指标。
08
“固收+”产品怎么选?底层配置决定净值曲线
不同“固收+”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三点:1) 股票仓位的高低,2)可转债配置比重,3) 股票持仓风格。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类“固收+”产品:一类是工具类产品,含权仓位较高,但由于偏被动的管理,风险收益特征并不显著;第二类是绝对收益产品,主要配置在价值白马、信用债、可转债上,或是未来稳健型“固收+”的主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