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台,在中国白酒行业,李兴发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这个人物的标本意义显而易见,即:成功地划分了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酱香、醇甜和窖底,并将茅台酒命名为酱香型。
作为在国营茅台酒厂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大师级酿酒师,李兴发的成就显然是和那个时代茅台酒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茅台酒本身工艺复杂,生产全凭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觉,而每位酒师的经验和感觉又各有不同。这就意味着,生产出来的茅台酒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格,质量也会出现忽高忽低。这引起了那些对茅台酒怀有特殊情感的开国元勋们的极大关注。
寻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茅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解题的人就是李兴发。
据李兴发的徒弟——如今茅台集团副总经理吕云怀回忆:有几年,李兴发几乎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此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管是谁,只要遇到了李兴发,准会被叫住,尝上三四杯调好的酒,如果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就休想走掉。
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很多次,他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后来的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邹开良回忆说,有一次,李兴发甚至在品酒的过程中吐血。
李兴发的女婿赵汝强说,为了保持勾酒时的灵敏味觉,岳父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不近人情,作为贵州人,生活中却不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通常吃蔬菜蘸点酱油。
1964年,在保持这种几近痴迷的状态4年以后,一个寒夜,李兴发从家里带了三种酒,兴匆匆地赶到驻厂工作组宿舍。当他把三种酒让三位专家品尝时,三位专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三种酒的口味不一样。
于是,他分别为它们取名。酱香味好,口感优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
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香型的确定,为茅台酒实现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经验丰富的李兴发由于缺乏文化知识,苦于无法科学系统地表述他的科研成果。那时的茅台酒厂,绝大部分职工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无人能解李兴发的苦恼。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茅台职工的学历结构才得以显著提升。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茅台酒厂分来了一对大学生情侣,他们是茅台酒厂的第一批发酵专业大学生,男的名叫季克良,多年以后成为茅台集团董事长。
大学生的到来,让李兴发的问题迎刃而解。
1965年,在四川泸州市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李兴发科研小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的高度重视。
1965年下半年,轻工部在山西召开的茅台酒试点论证会上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
有资料显示:茅台酒的分型,是白酒界一场革命性的巨大变革,并成为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雏形。后经周恒刚等酒界泰斗的悉心研究,在1979年全国白酒评酒会上明确了中国白酒划分为五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其他香。之后,这场中国白酒业掀起的技术革新热潮继续深入发展,香型更加丰富。
如今,享誉海内外的茅台酒是酱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因其酱香突出,香气幽雅细腻,口味醇厚丰满,余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而作罢平凡。广大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揭示这一独特香型的秘密,研究发现茅台酒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963种,不挥发或难挥发性成分450~500种,其总成分种类在1400种以上。其酱香是“前香”和“后香”的复合香,“前香”以酯类为主, 呈香作用较大;“后香”以酸性物质为主, 是“空杯香”的特征成分, 对酱香的呈味作用较大。
三种典型体主成分:
(一)酱香酒体:多含有羰基化合物, 如:3–羟丁酮、2,3丁二酮、双乙酰、糠醛等,还较多含有酚类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如: 4-乙基愈创木酚、香草醛、阿魏酸、丁香酸、噻吩、吡喃、吡啶、吡嗪类等。
(二)醇甜酒体:以多元醇含量较多, 如:2,3丁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环己六醇等。
(三)窖底酒体:多含醛类、挥发性的低沸点乙酯类化合物,如:乙醛、乙缩醛、异戊醛、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己酸等。
这其中,后来成为茅台酒厂终生厂长的李兴发功不可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