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产量增长3.6%,而9月份的猪肉价格却下降了22%。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猪周期的下行趋势明显,这也让养猪业从产能规模转向了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的竞争。
现在,猪肉价格便宜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利好消息。然而,对于养殖端来说,却是亏损的挑战。据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监测,10月7日全省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困境中,养猪业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规模化养殖越来越成为主导,这是养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全国排名前20的养殖企业出栏生猪共1.68亿头,较2019年增加约1.1亿头。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规模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欧洲国家,规模化标准是存栏1000头以上,比重在70%以上,而在美国,这个数字高达95%。
同时,我国的养猪业也正在经历“猪周期”的变化。本轮“猪周期”自2022年4月份始,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波动的剧烈程度明显小于上轮。一方面是产能调控机制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规模化养殖更利于市场稳定。然而,本轮又呈现下降周期明显长于上行周期的特征,在市场饱和的状态下,产能相对稳定且处于高位。猪周期的长短,取决于能繁母猪产能变化的速度。当猪价下行时,不同的养殖户反应不同,下降周期一般相对更长。
在这个下行周期中,养猪业的盈利水平明显下降。事实上,一些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利润率会较低。在欧美国家,养猪业平均每头上市猪的利润仅有几美元或几欧元。长期而言,国内养猪业进入低利润时期将成趋势。猪周期的存在和稳定物价的需要使得过高的利润不会成为常态;行业又始终面临饲料和土地成本刚性上升的困扰。对此,养殖场户必须在成本管控方面寻求突破。
然而,有些养殖场户可能存在误区,以为设备越贵越好,楼房越高越好。其实并非如此。设备比贵、楼房比高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才是行业的出路。
现在,养猪业的竞争已经从产能规模转向了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的竞争。70%的生产成本来自饲料,要改良饲喂方式和饲料构成;母猪是猪场的核心,要千方百计提高其生产效率。总的来说,不能以投机心态安排生产,而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实现猪价预测和生产管理的协同。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养猪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从设备比贵到管理效率的提升、从高楼大厦到合理的成本控制、从短期投机到长期规划、从产能规模到质量效益的转变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养猪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和社会。
总的来说,“薄利时代”的到来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市场变化和行业趋势并积极寻求创新和发展路径。通过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强化管理等方式来应对行业的变革和挑战才能使养猪业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消费者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