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2022年投资理财分析(2022 百姓投资收益情况调查)

对很多投资者来说,2022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期待早日翻篇。

过去的一年,在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叠加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下,全球权益市场跌宕起伏,而中国的投资者们也像经历了“过山车”一般,沪指全年跌去15.13%,深成指跌25.85%,创业板指跌29.37%。

不仅是股市,银行、债券、保险、外汇市场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2022年11月,债市大幅波动明显冲击了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产品的净值也快速下跌,引发了理财赎回潮。人民币汇率则在半年内“破7”又收复。海外市场方面,美欧央行收紧银根、伦镍逼空、加密货币洗牌等也备受关注。

那么,对投资者来说,2022年的投资收益如何?有哪些收获?对于2023年,又将会有哪些调整或期许?带着这些问题,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联合《金融博览·财富》杂志对全国6000位理财投资者进行了调查。

仅4成受访者对2022年的投资表示“满意”

尽管2022年的挑战很多,A股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分别于3月中旬、4月底和10月末三度探底,震荡下行,数次打响“3000点保卫战”。不过,调查数据显示,有40%的受访者对自己2022年的投资表示“满意”,也有34%的人选择了“一般”,明确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占比达到了21%。

从年龄分组来看,差异并不明显,“80后”对自己2022年的投资最为满意(46%),而“70后”则是最不满意的群体(21%)。从收入分组来看,收入越高的群体对2022年的投资越满意,其中,月收入2万元以上选择“满意”的人群高达57%,选择“不满意”的仅占18%。

另外,在投资理财的主要目标上,调查数据显示,“提高生活质量”是受访者进行投资理财的首要目标(52%),然后是“资产实现增值”(48%)、“合理安排资金”(46%)和“储蓄保值”(42%)。另外,也有30%的人认为通过投资理财可以获得满足感,18%的人依赖投资理财“活下去”。

可以看出,中国百姓进行投资理财,大多数是为了改善生活和追求一定的收益。在这种朴素而真实的目标之下,首先要对收益、风险以及持有期限进行合理匹配,特别在市场波动时期,更要坚守长期价值,才可能博取正向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受访者变化最大的投资标的

2022年,投资市场的整体表现不太理想,热门板块轮番经历深度调整,之前还捎带上了债基,可谓“股债双杀”。这也影响到了2022年开始火爆的“固收+”类产品。同时,银行理财的全面净值化和刚性兑付的打破,也令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

调查数据显示,与2019-2021年相比,有14%和38%的人表示2022年在投资理财上的变化“很大”和“比较大”,而认为“没啥变化”的受访者只占17%。投资风格变化最大的群体,分别是“80后”(41%)、“85后”(46%),以及月薪2万元以上的人群(5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部分群体在投资理财方面更有经验及灵活性,能够不断根据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开局之年,银行理财市场在两轮大规模产品净值回撤中完成了对全面净值化时代的“初体验”,上千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焦虑重重的投资者也不得不开启赎回模式。

调查数据显示,在2022年受访者参与的投资标的中,变化最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42%),然后是“支付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41%)、“基金”(39%)和“股票”(31%)(见图1)。

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低风险的“宝宝类”理财产品毫无疑问又重新得到青睐,而基金则因为大量产品净值回撤而遭遇赎回潮。

“稳健的重要性”成为人们的共识

2022年,层出不穷的负收益理财产品让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调查数据显示,与2019-2021年相比,“稳健的重要性”成为2022年受访者在投资理财上感触最深的共识(47%),然后是“赚钱挺难”(43%)和“风险、机遇并存”(40%)。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保障的重要性”(39%)、“防风险意识”(37%)和“生活不易”(32%)(见图2)。

在投入资金的占比上,即便2022年投资理财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与2019-2021年相比,66%的受访者增加了投资理财方面的资金投入。其中,“增加了30%以上”“增加20%-30%”和“增加了20%以内”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15%、21%和30%。

这从侧面说明,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一部分受访者采取了“抄底”的策略,以便能进一步增加投资收益。

“基金”成为2022年受访者亏损的主要标的

2022年,在盈利标的上,“支付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竟然成为盈利最多的标的(41%),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40%)和“基金”(33%),跃居第一(见图3)。

这也难怪在2022年“股债双杀”的市场行情下,货币基金跑赢了很多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此外,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剧烈,继3月份理财产品“破净潮”后,11月份受债市大跌的影响,理财产品又遭遇大面积“破净”,引发投资者一波又一波的赎回潮。这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投资者盈利最多的标的。

另外,“基金”成为受访者2022年亏损最多的投资标的(34%),超越了风险和波动性更高的“股票”(30%)。

实际上,对于基金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33%的受访者表示2022年基金是他们盈利最多的投资标的,也有34%的人在基金上亏损最多。究其原因,一是基金市场种类庞杂,产品收益率分化严重;二是如何选一只优秀的基金并掌握好买卖时点,需要投资者多多“修炼”。

当问及受访者“2022年,投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时,调查数据显示,“风险程度”(51%)超过了“预期收益”(42%)和“稳健性”(42%),成为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首选。

这也意味着,随着理财市场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投资者对于产品风险的认知也愈加清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细致的风险评估,以及选择与自己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才是投资的关键。

当问及受访者“2022年,投资理财遇到的主要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投资理财知识不够”(46%)和“风险太大,无法承受”(45%)排在前两位,成为困扰投资者的主要问题。另外,“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资金不够”“有想做的投资,不过没有投资渠道”也是受访者遇到的问题,占比分别为34%、30%和21%(见图4)。

房地产投资遇冷,近六成投资者“不看好”

2022年,房地产行业遭遇“停供断贷”事件,保交楼压力压顶。部分城市出现交易清淡、售价下滑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59%的受访者认为,“房住不炒、房产税可能落地的背景下,不太看好房产投资”,也有21%的受访者表示,“通胀背景下,继续看好房产投资”。

不过,在房地产相关利好政策的支持下,2023年的房地产行业或许能有一些亮点。

无论投资收益是好是坏,2022年都已结束。对于2023年,市场的分歧也更加明显。从数据来看,有36%的受访者持悲观态度,认为“低利率趋势下,较高收益将变得越来越难,可能会减少投资”,也有34%的人认为,“在风险意识逐步提升下,稳健型投资理财将越来越受欢迎,看好未来的理财市场”。另外,也有20%的人表示,“虽然有疫情的扰动,但是理财市场短期不会有大的改变,将保持现在的投资理财节奏”。

展望未来,信心堪比黄金,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十分重要。可以预期的是,在国家不断释放利好政策的背景下,相信投资理财市场也将走出不错的趋势。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2023年,在内外部不利因素逐步消退后,国内经济将再次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投资理财的收益也将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