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错过今天的文章,那么也许会抱憾终身。今天主要讲的是保险公司是怎么设置各种套路的,它能忽悠的当然是看不清这些套路的人。
在保险公司,数学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要不然各个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都去哪里就业?保险就是其中之一,岗位名称——精算师。
我来举几个例子。
1、我们如何比较2个不同商业养老险的回报水平?如果仅仅是看退休后每年能拿到的钱多钱少,那么你就已经入坑了。
在这个环节中,保险公司常用的套路是在回报时长上做文章。比如有的公司设置到80周岁,也就是说,投保人活到81岁时就拿不到养老金了,因为80岁时保险合同自动终止。
大家想想,现在周围80岁的老人多不多?非常常见。
而在数学上,回报周期短的商业养老险,它当然可以给你更高的养老金待遇。如果只发到70岁,那它可以高到令所有人满意。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一定要看清问题的本质。
2、每月交,而不是一年交一次的商业养老险,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因为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么干没有太大经济负担。
但如果我们从投资回报的比例,从数学的角度去细细思考,结论就完全不同了。看起来是没有负担,但这么干的结果是:交同样的钱,未来的养老待遇大打折扣。
比如张三一年交12万,李四每个月交1万。看起来他们两个人都是每年交12万,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占用资金的时长是不一样的。这和以前讲过的贷款分期是一个道理。
李四为什么不能在第一年拿出12万的积蓄一次性缴纳呢?然后每个月攒下的1万元,到第二年再一次性缴纳。也就是说,他只要在第一年“痛苦”一下就可以了。这才应该是智者的应对之策。
除非李四没有积蓄,或者他的投资理财能力十分强,所以不愿意一次性缴纳。但事情往往是相反的,那些每月交一次商业养老险的人,通常是理财能力比较弱的,也是不太会算账的。
正在这么干的人,劝你醒醒吧。到最后交的钱一样多,但待遇会比别人低很多。
我们就拿之前提到的一款养老险为例,同样交60万元,看看分3年交和分10年交有什么区别。
3年交60万,退休后每年领77200元;
10年交60万,退休后每年领66420元。这个差异显而易见。除非这笔钱在自己手里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如果你只是存银行,那何不缩短缴费时长呢?否则捡了芝麻抖了西瓜。
这是一个极端分析方法,一年分成12个月交,道理也是一样的。
还有人错把终身寿险当作了养老险。商业养老险,其实就是年金险。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这个问题上千万别搞错了,否则等老了才发现就晚了!
两者的区别是:
一、终身寿险预定利率最高为3.5%,而年金险最高为4.025%。这都是有行业规定的,你不可能看到比这个更高的。这也是我之前讲找不到比“悦未来”回报更高的养老险的原因。
但是根据相关规定,年金险的最高预定利率今后也要降低到3.5%,与终身寿险持平。这就是我一再提醒大家“要买的赶紧买,除非这辈子都不买了”的原因,因为等这些产品下架后,后面回报率只会更低。
二、终身寿险是在投保人去世后才可以获得保险赔偿金;而年金险是人活着才给钱,去世后保险合同自动终止。
这是基本定义,在实际层面会有略微的变动。比如有些终身寿险允许在年老时取出一部分作为生活费,其实这是商业包装的说辞,实际上就是允许投保人降低投保额,把之前交的保费退回去一些。
这其实是对保险公司更为有利的,本质上是保险公司白白用了投保人的一些钱。
而年金险方面,如果去世得太早,那么保险公司会在投保人去世时一次性再补偿一笔钱。这么做的目的是保证投保人不吃亏。社保是没有这方面待遇的。
所以从数学角度,终身寿险是不可能高过年金险的,如果都活到同样的年龄;从产品角度,假如把终身寿险当养老险,那是十分十分十分危险的!
最后再讲讲保险合同的受益人一栏的“法定”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改?
法定受益人,与法定遗产继承人是类似的概念,它是指配偶、父母、子女(第一继承人);或者这几类关系人都不在世的情况下,那么就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第二继承人)。
注意:第一继承人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是同等地位的;第二继承人之间也没有先后之分,是同等地位的。法律上没有第三继承人。
这个概念以前我也讲过的。比如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当然认为自己老了之后财产就全是子女的,因此很少有人立遗嘱。其实不是的。
举个例子:杨女士45岁,离异,有一个儿子。若杨女士突然离世,那么财产并不全部属于她的儿子。同时还属于杨女士的父母。
所以如果不想日后发生矛盾,那么可以在保险合同的受益人一栏填写具体受益人。以前购买的保险,之后也是可以变更这些信息的,这是投保人的权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