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是听到了一些好消息,几个组织都开始把PO、BA正式纳入组织的HR岗位序列,为业务和IT的融合运作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有了融合机制,如何真正让业务从目标规划,到落地达成,能流畅地跑起来呢?
让我们继续以上篇提到的零售信贷域为例,并且虚拟代入其领域产品经理角色——“马小跳”,来看看怎么做。
1. 团队背景
马小跳是该组织零售信贷团队的老员工了。零售信贷业务发展历史长,算是零售条线的核心业务,包含了小微企业经营贷、按揭贷、消费贷等多种复杂业务。马小跳从最开始的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流程线上化、到消费贷业务平台、再到风控数字化等,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建设。
在业务侧,马小跳对接的主要角色包含了总行这些不同贷款产品的业务设计、营销策略、贷后及风控管理和分行客户经理等角色,日常沟通对象超过20人。在融合机制启动后,新补充了对应于营销及渠道、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风险合规相关的业务需求角色,和小跳一起来统筹数字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在IT侧,负责所有渠道、业务系统和风控平台的研发有100+人。在融合机制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团队拓扑,把原来面向系统的开发小组划分成面向数字产品的敏捷团队,以最小化团队在开发交付过程中的相互依赖,促进在研发落地时的流畅进行:
- 面客的各种渠道(手机银行、信贷APP、微信、小程序、网点客户经理PAD等)、提供客户经营与服务线线上化能力的客户经理工作平台、创新消费贷业务,各自形成融合的业务流团队,通常直接面向客户,变化多并响应快;
- 提供全渠道服务、支持各类贷款业务线上化处理中台,则属于平台团队,与业务流团队之间的协同原则为“一切皆服务”, 所有能力形成中台服务提供给各个业务流团队;相对于业务流团队,在灵活响应业务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尽量在各个不同的贷款业务中抽象出统一规则;
- 数字风控、资信数据、客户标签等团队属于复杂子系统团队,与平台团队为协作关系,与业务流团队之间则相对独立;
- 平台运营运维小组是新组建的,在整个领域的角度来落地数字化运营和运维工作,包括运营监控、运营数据分析、自动化运维服务等,属于团队拓扑中的赋能团队,为其他团队赋能。
马小跳负责整个领域数字平台的规划管理,因为PO还是人手不足,同时也兼任了客户经营与服务团队、运营增长&运维服务小组的PO。队伍成型了,怎么开干呢?
2. 当前从规划到落地中的三大断点
在当前,从业务目标制定再到平台研发,之间的流程大致像这样:通常业务部门,会在年初围绕业务目标和KPI进行务虚会,提出很多业务举措,然后提请业务部门立项,再进行方案细化,拍一个“IT工作量”,然后提前IT立项决策,决策完之后IT进行需求分析并交付上线。
马小跳发现,在当前这个过程中,运作不流畅导致业务和IT相互抱怨、响应慢质量不高、用户体验不好等,主要是因为三个断点:
1)断点一:在提请IT立项之前,平台建设需求并未被真正识别
业务部门务虚会产出的业务举措,其中一些是业务运作的策略设计、一些是新的业务类型、一些则是概念和想法。在进行项目方案细化提前IT立项之前,因为业务部门缺少对平台架构、各个IT系统的了解,往往导致数字化平台建设需求并未被真正识别。要识别出数字化平台建设需求,通常要能大致上回答诸如下面的问题:
- 背后实际上需要IT平台提供什么能力?
- 这些能力在当前的IT平台上:是完全没有、部分有还是可能已经有?
- 这些能力建设有先后依赖关系吗?
- 实现新的业务流程/策略/规则,涉及哪些IT系统?
- 是要新建一个应用,还是在某个已有应用上做扩展?
- 需要依赖哪些内部外部服务/数据?获取方式可行吗?
- 与合规条款仔细对过了吗,新的线上化逻辑和规则是否有漏洞?
- 为A业务做的改动、会影响到B和C业务吗?是否要统一、规范化处理、避免将来的数据孤岛?
- …
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是把这些业务需求直接给到了IT部门。这是第一个断点。
2)断点二:业务和IT的优先级信息不对称,IT的响应与业务的期待错配
业务部门给提请IT立项的时候,是从业务维度拆分的,并且各个子业务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提出优先级;而IT在接到业务项目时,会大致地映射出是哪些IT系统。IT在考虑优先级的时候,会先考虑对应的系统/模块是否有研发资源、从研发实现的角度是否有依赖关系、且是否有IT架构需要调整、一些基础性的IT战略举措(如上云、国产化改造、统一主数据)是否需要先满足等。但因为业务需求和IT需求这复杂的像蜘蛛网样的对应关系,导致各自的优先级信息完全不对称,相互抱怨:
业务视角:“A需求都提了多半年了,IT还没开始做!B需求倒是做了,可是是个半截袖根本用不了啊!”
IT视角:“天天996,业务的需求永远做不完,还总是变!”
3)断点三:IT急赶交付时间线,必要的需求澄清和体验设计不到位
等业务和IT终于相互妥协、勉强就优先级达成一致的时候,离业务预期的上线时间也没剩多长了——在IT立项后,研发团队“囫囵吞枣”地理解了一些业务需求、基于业务在三四个月前提供的页面原型开始了实现、顾不得深挖用户问题、顾不得提炼一致的业务模型、顾不得改造原有代码统一重复逻辑、顾不得是否存在重复建设,匆匆忙忙地赶在预期的时间上线。业务在开始使用时,会遇到各种断点、卡点,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bug,于是提更多的运维问题并吐槽。IT团队此时又手忙脚乱应付各种运维问题,导致其他业务需求更无暇顾及,形成恶性循环。
3. 四个关键动作,让规划到落地流畅起来
在业务侧工作的2年多,马小跳对三个断点深有体会。要去消除这些断点,第一,必须让IT伙伴往前站,尽早在业务规划时就参与进来;第二,这个新的流程必须尽可能轻,不能让业务和IT伙伴觉得是额外又增加了很多的工作环节和负荷;第三,要有明确、清晰的动作及责任人定义,以保证落实。
基于EDGE从业务规划到落地的轻量管理框架,马小跳制定了如下从规划到落地的端到端工作流程:
- 第一步:业务规划与之前业务自己务虚会不同,熟悉IT现状的各团队PO都会参与进来,共同围绕目标来进行规划,识别能够有效支撑业务目标达成的平台建设专题。
- 第二步:优先级决策业务和IT协同来对齐专题的目标成效、与业务目标的支撑关系,以此为依据评估其优先级和依赖关系,明确各专题的主办团队,形成业务演进路线。
- 第三步:专题方案分析细化针对近期高优先级专题方案,各主办小队PO和BA来分析用户场景和问题、设计交互原型和平台架构及技术方案,识别拆分出专题范围内的所有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制定出专题的迭代交付计划。
- 第四步:专题迭代交付各产品小队,把自己负责主办的专题迭代需求和自己负责产品的零星优化、日常运维需求统一归口,形成交付Backlog按照迭代节奏进行研发上线
- 第五步:持续运营在运营小组的协助下,业务PO和IT完成响应的营销推广、内容运营等举措,跟踪并监控平台运营成效
- 第六步:定期成效回检如每个季度回顾、分析过去季度的目标成效达成情况、各专题进展与预期成效的差距、必要时做出调整。
最关键的,当属前三步和成效回检。马小跳明确了如下四个关键动作,并在团队开始落地实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