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金融投资的系统解析(金融人如何系统构建投研体系)

投行老司机的实操经验分享,如何构建自己的投研体系。

准备用一年时间,每1-2周完成一家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每2-3个月完成一个行业的覆盖,并在过程中总结和完善公司的商业分析、财务分析、舞弊识别、估值建模等投研技术,形成对重点行业和个股的覆盖;从而搭建一个较为系统的投研体系;

 

(本文主要讲解灰色部分:资料工具篇)

并且将研究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研究重点不同,过程中我们会拆分成相应的运营活动来提升投研效果,并且根据运行情况不断优化内容和进程;

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且短期内没有收益的“苦活、累活”,但经过一年高强度的“集训”,对我们投研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会有极大的帮助。

目前处于准备阶段,我们计划把财务分析的逻辑、方法再系统梳理一遍,为后面的案例研究打下基础;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研究准备工作之——资料工具篇:

 

研究是“明确目的-收集资料-梳理数据-重构逻辑-交叉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研究目的不同,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同;

  • 公司内部研究侧重于为管理层筹资、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债权人更加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流动性等偿债能力指标;
  • 政府税务部门更加关注纳税情况;
  • 投资视角的公司研究,更多是为了判断公司价值,识别财务风险,判断未来发展趋势,进而为财务预测、估值建模及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也就是,投资视角的公司研究,首先要判断公司价值,其次要评估价格合理性,最后根据市场走势及自身情况制定策略,并且还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

明确研究目的之后,如何高效检索信息,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关于到后期的研究质量:

01资 料 收 集

我们按资料来源不同,将资料分为三类:

1、公司公告

公司公告,是上市公司对外信息披露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研究上市公司的第一手资料;

券商研报和媒体报道的数据来源大多都是基于公司公告;

公司公告在巨潮网、交易所网站、以及各种交易软件和财经网站上很容易获取;

公司公告分为定期公告和临时公告两类;

  • 定期公告:主要是指年报、中报、季报,内容详尽程度和重要性递减,其中年报最为重要和详细,我们后面会重点分析;另外招股书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但要注意时效性的问题;
  • 临时公告:我们将临时公告可以按内容分为经营、融资、投资三类;临时公告重在时效性,是对公司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事情,要重点关注,有重大疑问也可以打董秘电话咨询或者与业内研究员沟通;对于持续跟踪的公司,我们常采用时间轴的方式去统计重要信息;另外要特别注意交易所问询函及公司回复,这类信息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相关风险信息,很多舞弊案例都是从问询函开始被大家所发现的;

多看看公告,不要去打听所谓的“小道消息”,股吧里的各种“小道消息”几乎百分百都是骗人的;

珍爱生命,从拒绝小道消息开始!

2、券商研报

很多人诟病,券商研报都是看多报告,都是在“吹票”,近几年曝光过很多“丑闻”,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但不可否认,券商研报,仍然是我们在公开渠道能够获取的,最专业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料,没有之一;

为什么说券商研报有很多问题,但依然是最专业最有价值的资料?

我们先说一下券商研究所的运营模式:上市公司可以视为研究所的“原材料”,研究报告是“产品”,基金公司是主要“客户”;

(基金公司并不直接付咨询费给研究所或者付很少的咨询费,而是将一部分基金仓位放在券商研究所券商交易席位,研究所靠分仓佣金获得收入,也就是常说的“分仓收入”;)

了解了券商研究所的盈利模式,我们再来看行业环境;

国内上市公司只有3000多家,值得研究的只有头部的那几百家公司;研究员一般按照行业去划分,每个研究员大约覆盖100家左右上市公司,能够深度覆盖的可能也就30-50家,因此大一些的券商研究所,热门行业由几个研究员覆盖,冷门行业1-2个人;小一些的研究所一个行业可能只有1-2个研究员,冷门行业可能都没有覆盖;另外基金公司头部的就那么几家,早就“各有所属”也早就被研究所销售踏破了门槛;

可见券商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做空机制并不完善,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研究员不可能前脚做完调研,后脚就写个做空报告,如果这样那以后基本没办法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因为券商除了研究所还有投行,以后谁还敢找投行IPO、再融资、并购、发债?

即使看到负面信息,也只是和“金主爸爸-基金公司”小范围内沟通一下,不可能写成公开报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报告都是“推荐”评级的原因所在;

看研报多了,你会发现很多报告的框架和逻辑都类似,甚至看起来像“八股文”,这是因为有些报告是让实习生套用模板写出来的;但即使这样研究员的工作强度依然非常大,除了撰写深度报告、跟踪报告、周报、年度报告以外,一个突发政策解读或热点事件解读,熬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研究员的工作强度远超一般行业,这也是研究员能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另外研究员,尤其是首席还要经常参加各类活动刷存在感,定期到金主爸爸那里路演、汇报,应酬跑销售;工作强度大,时间有限,研究员往往列个框架,然后让实习生去写报告,之后最多审一下,然后走内部质控流程,对外发布;这是研究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

券商研究还存在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头部集中现象严重;进入头部的几个首席能拿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但绝大多数研究员都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甚至有的在拉社平工资的后腿;

之前,有着分析师行业“琅琊榜”之称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是拉开这种差距的主要外因,只名副其实的“分析师财富榜”;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研究员拼了命的拉票,想挤进这个榜单,但前两年因为“饭局门”事件被暂停,恢复后影响力已远不如以前;

但能够入榜的分析师研报质量是毋庸置疑的,如宏观的郭磊、姜超、任泽平;医药行业的徐佳熹、余文心、朱国广;食品饮料行业的董广阳、杨胜勇;通信行业的武超则、唐海清等;

任何行业都有佼佼者,同样也存在滥竽充数者;辩证思考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素质,拿着几百万年薪的分析师,他们的认知要远超我们绝大多数人;

应该珍惜,目前我们能够免费获得的质量比较高的研报;

研报中的一些数据整理资料,可以帮我们节省很多时间,一些观点可以帮我们捋顺思路,并且通过研报的阅读可以了解主流观点的思考逻辑;

但阅读券商研报时,一定要重逻辑,轻结论;独立思考很关键;

很多人往往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情,根本做不到客观分析,更谈不上独立思考;这种傲慢与偏见,恰恰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3、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最大的优势是时效性强,很多媒体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流量,所以质量更是良莠不齐;

我们看媒体报道时,侧重于官方媒体,尤其是一些政策的发布,重要会议的报道以及官方的发布会;

关于具体上市公司的媒体报告,辩证的看待正面宣传类信息,多关注负面信息;

当然也有很多专业素养很高的财经记者写得深度报告,还是值得一看的。如网易清流工作室等机构;

媒体报道,我看的不多,这里就不做介绍和推荐了。

另外,这几年以公众号为主的自媒体,也有很多水平很高的作者,写了很多客观的报告;但也有很多内容东拼西凑,观点哗宠取宠,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公号,遇到这样的还是果断拉黑吧!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会用到一些宏观数据、行业数据及其他特定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库软件直接提取,我们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再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解决了资料收集的问题,我们需要用一些工具,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果和数据整理效率;

02效 率 工 具

1、思维导图软件:X-mind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内容框架、梳理逻辑且展示效果较好;

在梳理逻辑时,我们常用思维导图软件;但研报写作时,我们还是用Word标题编号的形式来梳理内容结构,这样便于写作;

2、数据库终端:wind、萝卜投研

数据库软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及其他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且可以直接导出Excel,极大提高了我们处理数据的效率;

数据终端,国内做的最好的应该是wind,但收费较高;免费的数据终端,我试用过萝卜投研,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查询,界面清晰,数据可以方便的导出Excel,且能自动生成图表,比较直观,试用体验还不错;

另外东方财富的choice终端以及其他行情软件应该都有个股深度资料功能,我没有用过,就不做评价了。大家有什么好用的数据终端,欢迎在公众号:耿直研究 留言区或交流群讨论。

特别强调一点:在利用财务数据进行指标分析时,一定要建立在了解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充分理解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含义,并且一定要注意财务指标适用性的问题;否则财务分析容易沦为数字游戏,失去价值发现和风险识别的作用;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财务分析文章中会重点阐述;

3、Excel+word

Excel是投研过程中,最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除了处理从数据库中导出的数据;数据库中没有的一些经营数据,以及个性化的数据,我们一般使用Excel进行统计;在后期的财务预测和估值建模中也主要是依赖Excel,因此要熟练掌握Excel;

Word是研报写作编辑的主要工具,常用功能和我们写论文时类似,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上述常用软件,制作流程图、时间轴、股权结构的软件,也常常会用到,大家根据自己习惯选择就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