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固定资产投资是什么?(固定资产投资为何要有保有控?)

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19〕26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进行完善,做到有保有控、区别对待,促进有效投资和加强风险防范有机结合。

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1996年我国建立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更好引导投资结构调整、防范投融资风险。2004年、2009年、2015年国务院对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进行了3次调整,在当时背景下,对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效果。但经过多年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项目资本金制度本身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相比以往对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的调整,此次调整有很多创新之处:

 

坚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目前我国在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总体来看,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相统一

《通知》适当下调并明确了项目资本金比例的统一要求,同时考虑到项目回报水平、收益覆盖债务融资的能力各有差异,允许对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收益可靠、风险可控的优质项目,在资本金比例上赋予一定的灵活性。

 

坚持制度规范和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

《通知》明确规定,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是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限,实际比例需要投资方、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的投资收益、贷款风险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并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应按照商业化原则,加强对项目资本金来源、比例、到位情况的审查监督,并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数量和比例。

利用金融工具筹措资本金

 

随着当前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如永续债券、可转换债券、权益型REITs以及可进行股权投资的银行理财资金、基金、信托计划等。按照现行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有些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与之相对应的募集资金存在认定为项目资本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为了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利用市场资金解决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筹措困难问题,《通知》规定“对基础设施领域和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鼓励项目法人和项目投资方通过发行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多渠道规范筹措投资项目资本金”,同时规定“通过以上方式筹措的各类资金,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以认定为投资项目资本金”。

这样规定,将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投资权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社会股权投资资金,发挥其作为资本金的撬动、放大作用,切实促进有效投资。

三是扩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和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建设。

 

既促进投资又注意风险防范

 

项目资本金制度既是投资调控的手段,又是风险防范机制。规定项目资本金的最低比例,本身就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营的需要。此次发布的《通知》,对项目资本金的管理进一步作出规定,明确项目借贷资金和不合规的股东借款、“名股实债”等不得作为项目资本金,筹措资本金不得违规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得违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关要求,不得拖欠工程款。

 

总体上来看,《通知》整体体现了有保有控,既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扩大近期和当前一段时间有效投资的需要,又是完善相关制度、严格防范风险加强管理的适时之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