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st科林走势分析(*ST科林退市已成定局)

ST科林(002499)退市已成定局。

*ST科林于近日收到深交所关于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该股票将从3月27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3年4月17日。

2017 年,*ST科林布局进入光伏发电新能源领域、开拓大气污染治理、工业 VOCs 治理等新市场,主营业务为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等。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亏损后,*ST科林转换赛道再次布局新业务。

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加速优胜劣汰,*ST科林的退市之路也给“光伏跨界者们”“上了一课”,逆风翻盘是少数人的故事,跨界投资仍需有技术打底。

 

01

 

退市边缘 花式保壳

 

*ST科林的所有上市公告中,“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提纲挈领。然而,*ST科林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与此背道而驰。

原有袋式除尘行业竞争加剧,营业收入逐年下滑,2017年*ST科林决定转行跨界光伏。然而,*ST科林并未逆袭成功,由于光伏电站建设前期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近几年受光伏政策及资金流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连续两年亏损。

*ST科林公告显示,因2018年财务报表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股票交易自2019年4月2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因2019年财务报表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股票交易自2020年4月29日起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因2020年财务报表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股票交易自2021年4月29日起被继续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科林开始了“花式保壳”之路。

据媒体统计,针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22年5月5日对其2021年报的问询函,*ST科林已经延期回复超过8个月,累计延期17次之多。2022年4月,*ST科林在披露2021年年报的同时,披露了关于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但未获深交所通过。

 

02

 

虚增业绩 审计“反水”

 

真正让*ST科林退市板上钉钉的是其虚增业绩。

*ST科林于2022年8月25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和《调查通知书》。根据2022年12月29日披露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调查认定,*ST科林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6719.35万元,虚增营业成本6719.35万元,分别占公司2021年报披露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39.52%、52.24%。

同时,证监会对科林环保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罚款。对董事长杜简丞、代理董事会秘书李根旺给予警告,分别处以150万元罚款。对总经理张曼奚给予警告,并处以六十万元罚款。

由此,*ST科林2021年度营业收入在原来1.45亿元的基础上要扣除被认定为虚增的6719.35万元和被认定为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调整后低于1亿元,进而导致触及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退市红线”。

今年1月,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退市信披新规。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加强退市风险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强化退市风险揭示,适度增加退市风险揭示的披露频次,重点关注规避退市相关事项,督促退市风险公司董监高和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履职尽责。

今年2月,深交所作出关于不予撤销*ST科林退市风险警示的决定后,永拓会计师事务所对*ST科林2021年财务报表从“标准无保留意见”修订为“无法表示意见”。

审计机构最后一刻“反水”, *ST科林退市成定局。值得一提的是,*ST科林管理层接连发生离职。2月10日,*ST科林杜简丞、李根旺均以个人原因,递交书面辞职报告。2月17日,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李小慧也因个人原因递交辞职信。

 

03

 

跨界光伏 并非易事

 

据光伏产业网统计,2022以来,已经有近70家企业跨界到光伏行业,跨界投资光伏市场资金超3078亿元。相比同属工业赛道的*ST科林,拖鞋大王、汽车巨头、纺织大户、水牛奶之王跨界光伏体现了光伏行业高景气度。

跨界玩家中,亏损的不止*ST科林一家。四川房企蓝光发展去年8月公告跨界光伏消息,新成立的光伏公司尚没有实缴注册资金,相关资源及技术人员尚未配备,后续存在着不确定性。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业绩预告中,蓝光发展预计2022年亏损219.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8.34亿元继续扩大。三五互联、奶企皇氏集团和珠宝商明牌珠宝,引来了最多的“蹭热点”和“炒作”争议甚至是监管关注。

业内人士指出,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加速优胜劣汰,跨界光伏并非来者有份。“光伏产业不仅是资本密集行业,也是技术密集行业。若没有积累足够的光伏人才队伍、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一味的资本投入很难持续,更难以在光伏发电行业站稳脚跟。”

*ST科林的跨界之路并不顺遂,也向“搅局者”警示,通过光伏增利减亏并非易事。

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跨界存在较高的整合风险。以并购重组类跨界为例,若被并购企业如果从事与上市公司完全不相关的业务,公司协同性将受到巨大考验。行业洗牌加速,技术创新是制胜法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