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持续经营能力包括哪些?(企业如何保持持续性经营能力)

随着外部市场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成为企业和会计界重点关注的对象。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对企业持续经营评价的相关准则渐趋丰富,但现有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评价体系在实务应用中尚需完善。

持续经营概念最早由Paton和Littleton在《会计理‘’论》中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会计四大假设之一。Boritz则认为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对于经营假设的选用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结合,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基于传统“反证”的持续经营假设认为持续经营的对立面是终止经营,但实际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状态,不是非黑即白,表现为在资产重组等企业重大经营问题下,企业在完成重组后需要一段时间证明其不会发生财务危机,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从审计角度看,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审计风险和难度的增加。

2019年《证券法》修订,将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引发人们对企业持续经营的新思考,国家在推进“注册制”的同时,强调了企业应放眼长远,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在经营中如何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保持关注可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1、持续经营建立在完好的风险控制基础上

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完好的风险控制,企业发展是不断扩张壮大的过程,在兼并重组的道路上应时刻关心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举债能力,对于可能发生的外部风险进行预见,制订好风险应对方案。重视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出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亏损严重、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无力偿还到期借款等明显特征,及时分析原因,做好风险预案。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受到质疑,通常是由于公司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企业应重视风险控制,增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2、持续经营更多聚焦核心业务

2010年开始,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主张通过企业兼并来扩大公司规模,分散单一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然而在实务中发现,一些企业在兼并的过程中盲目求大不求稳,致使企业资金捉襟见肘,甚至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引发资不抵债等问题。因此,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等必要时刻,建议企业回归并立足主业,集中资金和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剥离外部资产,适当紧缩公司规模,确保持续经营。

3、持续经营注重现金流管理

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是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基础,稳定的现金流可以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在购入资产和资产重组时,资产的变现能力也应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虑,适当购入良性资产,改善资产结构,确保企业遇到问题时可以将非经营相关资产变现来减轻资金流负担。同时企业要注重征信力,通过银行借款缓释压力,发行债券和员工集资也是较好的回流现金的方式,但采取这些方式的前提是企业须具备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4、持续经营需要协作沟通灵活应变

企业为了确保持续经营能力,也不应一味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在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加强企业向心凝聚力,在突发问题影响持续经营时,可以减少冲击和内部混乱,给企业以更多时间缓冲。在证券市场监管要求提高的当下,企业应及时根据政策风向标修改自身经营重点,灵活应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在遭遇持续经营问题时,协同合作各项人力、物力、财力,将摩擦和阻力减到最小,保证企业经营策略的有效实施。

知识提升拓展

 

资金管理国际联合认证项目(ACT & EFMAC JOINT CERTIFICATION PROGRAMME)是特许企业资金管理协会(ACT)与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EFMAC)赋能职业成长的国际合作项目,将国际上广泛认可的ACT资金管理职业能力框架与中国企业资金管理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出,共同培养和认证企业资金管理领域的业界精英。

ACT与ACCA,CIMA同属英国皇家特许的国际组织,ACT认证是全球资金管理职业能力认证的标杆,涵盖企业现金流动性管理、资金运营管理、资金风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等当今企业资金管理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