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价格效应如何推导(阶梯产品和阶梯价格策略分析)

绝大部分消费者是非理性的。基于消费者的一些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定价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一个最优数字,促进销售。

从以下五个心理学定律,我们来找找定价的灵感:

一、韦伯定律(Weber Fechner Law)

相对于价格的绝对值,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更敏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家隔壁的小卖部一袋米100块,5公里外的超市一袋米50块,你大概率愿意吭哧吭哧多跑5公里去买的。

但是如果你家隔壁的家具店一台电视机5000块,5公里外的店同一台电视5050块,你可能就不愿意跑多跑这5公里了。

同样是5公里,同样节省50块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决定呢?

这就是Weber Fechner Law:消费者对于价格百分比的变动更敏感,而不是绝对价格。

二、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时,他对这个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高。

也就是说,“拥有感“可以增加价格预期。

定价策略的课堂上经常会做这样的试验:同学们分成两组同样的两组,分别给一个物品比如马克杯。A组告诉他们,这个马克杯价值50元,现在归你了,你想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B组告诉他们:这个马克杯50元,你想以什么价格卖出去?差别在于是否告诉他们杯子送给他们。A组的预期出售价格结果往往比B组高。

如何将这个心理学现象应用在营销中呢?比如汽车试乘试驾时,不同于以往销售员坐在车上指导解说,把车完全交给顾客开。(反正你扣了人家驾照,签了试驾合同,人家总归会回来的)

当客户自己开着车没有外人的时候,他有了更强的“拥有感”,对于车子的价格预期变高,也更容易达成购买。

三、参考价格效应

这个很容易理解,消费者心理会有一个参考对比的价格。可能是替代品的价格,也可能是同一件商品打折前后的价格。

这一效应的应用很常见,比如商店里常常会有一个零售价和会员价的对比,或者原价和折后价的对比。让人产生价格划算的感觉。

四、情境效应

心理学上的情境效应,是已有经验对当前知觉的影响。

应用在定价中最常见到的就是,阶梯产品和阶梯价格策略

我们来看这样两种情境:

A:超市里有两种水壶,价格分别是169元和239元

B:超市里有三种水壶,价格分别是169元、239元和469元

根据市场人员的研究,在B情境下,中间价格即239元款的销售量相对情境A大幅提升。

这也是在销售中常见的价格策略:三种梯度 —— “好,更好,最好“策略。

比如在汽车定价中,顶配的价格一般是销量最少的,但是顶配价格的存在,一方面拉大了整个产品的价格区间,让产品显得更“贵”,另一方面其实是隐形地增加了中间配置的销量,提升收入。

五、价格以“9”结尾带来的影响

首先看一组数据,这是一个关于价格敏感性的测试。黄油的价格从0.83下降31%到0.63,单位销量增长了194%,下降到0.59,销量增长了406%。0.04美元的差价,销量的百分比差距在212%。

数据来源:沃顿商学院

 
 
 

上面的数据也有可能是价格降低带来的营销,来看一个更有意思的:

裙子的价格,39美元的时候销量最高,而价格下降到34美元,更低的价格,销量不升反降

数据来源:沃顿商学院

 
 
 

这样看,“9”简直是个魔力数字。如今,“9.9包邮” “只要9.9”在购物中随处可见,我们也对这样的价格策略更习以为常,效果可能也有所减弱。

关于以“9”结尾的价格,心理学原因有很多解释,比如“9”听起来比较吉利,9.9和10比起来只差一毛钱,却差了一个位数,给人感觉上比9.8和9.9的差别多出很多。我觉得还有一个现实的支持力的在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凑整”不再成为必要,便宜一分是一分。

以上五个心理学定律,可以在我们为产品定价时,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进行参考。消费者是不理性的,用这种心理上的效应,一些小的调整,可以带来大的收获。

更多关于定价策略的及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案例分享和分析,欢迎关注“一米姐姐”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