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分析(新形势下的供应链战略和机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古人都知道,立世先立志,立业先立谋: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7月11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

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宣示了供应链金融已升格为国家战略。

文/生意汇商学院

1供应链战略是什么?

 

供应链战略是什么?

供应链战略(Supply Chain Strategy)是指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对供应链进行全局性规划。供应链战略管理不仅仅关注企业发展的现在,更关注企业发展的未来;不仅仅关注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关注企业所能创造的价值和竞争优势;综上,也即供应链战略不仅仅关注企业自身,更关注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生态,用中国一句古话来说,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中国制造为什么需要供应链战略?

 

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资源供需支配权和议价权的竞争。

没有生态思维的供应链管理是危险的,短视的,中国制造为何能被部分国家卡脖子,缺芯之痛不过是表象,核心就是人家在供应链战略部署上的先到先得和强取豪夺。中国制造在高速发展的这十几年,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深度思考和部署,一方面,很多企业规模不大,也没有深度参与过全球化;另外一方面,刚刚摆脱贫穷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大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非常有限;哪怕是中兴华为这种超大规模的企业,如果不是被美拉黑,对构建科技自立和国产替代生态化的认知也不会像今天这么的激进。

布鲁金斯学会近日发布题为《如何建立更安全、更有弹性的下一代美国供应链》的报告称,新冠疫情加速暴露美国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美国企业和政府急需采取措施打造下一代供应链,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安全性,确保美国继续保持在技术、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 首先,绘制对美国公共卫生及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供应链“地图”,加强风险监控与预警;
  • 其次,推进国家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包括“硬”基础设施(港口、公路、铁路网)和“软”基础设施(支撑物流的服务行业),重点提高海关效率、供应链可靠性与服务质量、网络安全等;
  • 第三,运用知识产权法、研发激励机制、教育培训等手段,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创意落地进程;
  • 第四,建立“一站式”政府机构,协调相关监管措施的落实,制定全面国家战略,以提升美制造业供应链的竞争性、安全性和弹性;
  • 第五,进一步投资公私伙伴关系,为产品“全周期”研发提供支持,以促进创新技术向可扩展、有竞争力和高性能的国内制造能力转变。

 

Gartner2020年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

被参考消息分享的这篇《美国如何打造下一代供应链》写的就是美国的供应链战略,美国是最早把供应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早在2012年,美国就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其目标之一是促进商品的高效和安全运输,之二是培养一个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结合这几年火爆的中美贸易战,日韩贸易战,仔细想想背后的思路,再看看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和现状,让人不能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据了解,日本电子产业的供应链战略由“四道防线”构成:

第一道:消费电子产品;

第二道:IC以及被动元器件产业;

第三道:精密设备制造产业;

第四道:材料相关的核心产业。

 

3中国制造从机会导向走向战略导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很大一部分源于“机会导向”带来的红利。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就逐渐对供应链战略有了部分认识,出海需谨慎,遍地都有坑,因为全球规则选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其中依然有一定的机会导向,毕竟中国属于伤害性不大的“第三世界”;但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中国制造基本上已经和“机会导向”时代告别,因为美国把中国列为了全球第一竞争对手,换言之,我们进入真正的全球化竞争局面,真正走向供应链战略的时代。

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25%和10%的重税。但随后豁免盟友,最终被征收高关税的可能“只有中国”。

3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两天后北京方面作出回应,中国计划对美国输华的128个税项产品加征关税,按2017年统计,涉及美对华约30亿美元出口。

以华为大疆等民营企业代表的崛起和觉醒,他们都在核心技术了做深度部署比如专利的布局,市场的布局,人才的布局,供应链战略的布局等,代表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导向转型。企业只有在高度激烈的竞争中,事关生死存亡之际,才能深刻明白差异化竞争,创新能力竞争有多重要!

 

企业对战略的需求,源自长期主义,或者说“活下去”!

 

4中国新形势下的供应链战略和机遇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新形势下的供应链战略和机遇?

 

首先,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战略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和城市为重点,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所以,供应链战略必然涉及到主体和生态,涉及到资源整合和优化,涉及到设计,采购,生产,流通(销售和物流),支付,和服务 。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制造业竞争力指数驱动因素

拿华为缺芯举例,华为的海思半导体是全球知名的芯片设计公司,但它自己不造芯,代工厂是台积电,很多人比较好奇为何台湾籍的台积电居然听美国的话?因为台积电采购的很多半导体设备是美国制造的,所以它必须听话,不然美国也可以对台积电断供设备。问题来了,美国为何要打压一个企业呢?因为华为的5G芯片和华为的发展规划已经挑战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它为了保护美国籍的企业比如高通,苹果等,最终选择了吃相难看。

 

由此可见,国家在供应链战略规划中绝对不是局外人,相反,会是主动参与者和谋局者,顺势而为的企业在其中自然是参与者和获利者,比如2020年国家大战略基金对半导体产业的各种出钱又出力。

其次,供应链全球化是主旋律。全球化规划供应链战略的国家很多,美国(始终把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中国属于后来者。中国目前倡导的“一带一路”其实也是全球供应链构想。再强大的国家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面面俱到地卡别人脖子,相反,更多的国家会发展自己的利器,会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如果不能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所以供应链全球化一定是主旋律。

这里面还有一个点特别重要:那就是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曾经都成为过世界制造中心,今天正在发生的是中国。每一次制造业大国的转移,伴随着全球供应链分工的转移。这些曾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的国家也都顺利成为了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发达的地方必然有着高频的供应链管理活动,涉及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各种碰撞,往深层次走就是各种供应链分工,投资并购,人才流动,和风险规避等。

以小米举例,小米最近被美国拉黑,很多人认为小米不过成立10年,也不造芯,居然被美国拉黑,有点奇怪。其实美国制裁小米的影响不是体现在小米手机生产端的供应链,而是小米的融资投资领域。被拉黑后,美国企业就不能直接参与投资小米了。很多人对小米的认知就是造手机的,其实小米是一家生态链高科技企业,不仅仅造硬件,还投资布局了很多高科技领域,拉开时间的长度,未来的小米值得期待。

 

第三,企业/国家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里面所有的点与面相关的环节都能影响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从供应链效率的竞争,到供应链创新能力的竞争,再到供应链创新效率的竞争。我们今天聊的制造升级,质量立国,科技自立,信息化和数字化,供应链柔性化和敏捷性等等,其实都是在做供应链价值链的增值赋能,背后追求的是全球市场份额全球效率

资料来源:Aspen Tech《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以苹果为例,苹果科技自己不制造手机,更不是第一家设计手机的企业,但它发起了一场智能手机的革命,靠的是什么?靠它做的智能手机标准,创新当然是答案,其实,苹果最厉害的是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苹果手机是全球化分工协同最好的产品案例之一,苹果的很多微创新都不是自己首创的,但将所有的微创新整合成一个强大的产品,它是首创。它绝对性的话语权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议价权和交期上,更是左右了供应链上的生态分布,比如围绕着苹果科技供应链战略展开的产业转移就是实力的证明。

 

所以,未来的中国供应链战略规划必然围绕着核心竞争力展开,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提升国产话语权和议价权才是重点。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1. “节能环保”: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2.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
  3.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4. “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将领衔;
  5. “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6.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7. “新材料”: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

第四,内循环和全球化的双冀齐飞。2020年,高层反复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以2020年的中国口罩产业为例,口罩产业原本是一个不被待见的行业,利润低,中低端制造为主,但在全球巨大的刚需下,很多从来不造口罩的企业不但快速造出了口罩,还质量刚刚的,中国制造人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让中国口罩在全球闪闪发光,这就是双循环下的一个很好案例,内外协调,合作共赢。

 

所以,脱离需求的供应链部署都是耍流氓,仅仅围绕着中低端需求做供应链战略规划则是自伤伤人。比如口罩行业的爆发,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最后被清洗出场最快的都是三无产品。拿比亚迪口罩为例,从来不造口罩的比亚迪为何快速成为全球口罩代工龙头,核心就是比亚迪有精密制造的基因和团队,这些得益于比亚迪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也得益于中国制造的供应链生态完整度高。比亚迪口罩为何又能被美国政府宠爱,也源于它的强大产品力和自身的品牌力经营。试想,未来的中国制造如何和周边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印度竞争?又如何与创新能力更强的欧美日国家PK?依靠的就是效率,管理和质量,这些要素都离不开长期主义和供应链战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要走进全球制造业强国,具备强大而又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手段是势在必行。在这一波国家大战略规划中,能够抓住机遇窗口期的企业都将有机会封神,解决的问题越大,得到的回报自然越高。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