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它是指在经济环境中,由于特定信息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是有差异性的。
因此,拥有信息越全面的交易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凭借着信息竞争优势而取得超额收益。
众所周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假定整个市场中的参与者具有完全同质的信息,市场价格机制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达到均衡。
而在现实情况下,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活动的双方在信息市场上存在明显差异;
就会使得拥有优势信息的一方面临“道德风险”的问题,信息劣势的一方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
同时,信息不对称会严重危害经济活动中交易者的利益,不利于营造市场交易者共赢的蓝图,并且对市场环境的公平和正义带来挑战。
信息不对称作为市场经济的弊端,仅靠市场自身调节机制很难达到最优配置效率,这就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强有力作用。
对金融市场信息来说,上市公司作为卖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作为买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买方了解卖方的主要信息渠道。
除了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外,上市公司拥有着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主导权,可以凭借着双方的信息差异而获益。
而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由于对上市公司财务和发展等状况的信息掌握不充分甚至是不准确,这就不利于双方交易的进行,金融市场也就很难达到出清状态。
因此,为了避免由于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双方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或市场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方面要严格把控上市企业信息披露情况,针对各种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并制止;
另一方面,由于新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
因此,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数据要素供给,让市场上金融信息的接受者能够获得便捷有效的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
因此,如何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金融科技化为金融市场的两翼,它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促进融资机会均等化。
而且转变了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方式,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
金融科技的发展缓解了金融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失衡的现象,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家庭金融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中,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被认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全面且无成本的获得和处理的信息,并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由于金融市场中信息的获取并不意味着是充分的。
同时,对信息的理解和预期也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理性行为,市场最优状态往往很难达到。
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普遍存在,期望理论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期望理论日益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为降低投资风险和研究投资者的个人特征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由于现实环境下不同投资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存在差异性。
而行为金融学将这一因素引入到经济模型中,能够有效地处理因金融市场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带来的系统性偏差。
家庭金融理论作为行为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考虑到家庭投资决策人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家庭投资决策人的行为特征上。
尤其在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一方面,由于投资人缺乏必要的金融素质和金融监管上的不完善,股市中频发“羊群效应”;
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增长率与家庭收入增长率不成正比,“有限参与”之谜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从家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出发,研究如何降低投资人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提高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率,是家庭金融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金融科技
关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学术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金融科技一词最早由汉诺威信托公司时任副总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他指出金融科技是银行业的专业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金融稳定理事会在二〇一六年的金融科技峰会上指出,一切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金融创新。
通过提供新的业态、产品、场景、应用并对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服务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和变革效应的,都可称为金融科技。
由于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国金融科技多变性的现实状况,且被跨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组织采纳,成为目前学术界最具权威和广泛的观点。
有关金融科技对地区上市公司金融市场信息披露质量的文献相对匮乏,现有文献主要围绕金融科技对企业发展行为、银行经营行为和金融投资行为开展研究工作。
金融科技对企业发展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企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融资约束、企业金融风险和企业经营等方面。
金融科技发展促进了企业创新。
宋敏等指出金融科技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与上市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了企业融资机会均等化,提高了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和TFP。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金融科技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研究主要有:银行信贷结构、数字化转型、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
提高信贷决策的质量金融科技对家庭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理财、金融歧视等方面。
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信息的传播方式,投资者可以高便捷、低成本的获得海量数据。
还有部分文献研究金融科技与城市全要素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等。
唐松等发现,金融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周边区域的TFP。
金融科技或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在完全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进行资产配置。
在考虑现实环境人的行为决策时,他提出经济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决策人既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还考虑市场中存在其他影响信息的因素。
如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和滞后性、信息的披露质量、收入的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等对最优的投资组合和资产定价的影响。
黄羿等研究了历史信息和预测信息对最优投资的影响。
上述分析均表明在现实环境下,实际决策人因为受到信息不确定和有限理性的影响,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注意力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上。
这种情况对资产配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