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风险管理三大理论(安全生产管理之风险预警预控技术)

风险预警预控技术

风险预警预控技术包括两大核心理论:

(1)“三预”基本理论。表征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的执行主体和模式。

(2)“六警”基本理论。表征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的实施及运行流程。

 

一、“三预”基本理论

“三预”基本理论是风险预警预控机制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风险预警预控的模式理论。“三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生产作业现场风险实时预测预报,安全专业部门风险适时预警预告,各级部门单位风险及时预防预控。

(1)预测预报。也称报警,是指对风险状况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风险状态的实时报告,需要全员参与,是风险预警、预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风险预测预报的主要方式有:

◆现场监控技术自动报警;

◆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报警;

◆现场作业人员人工报警;

◆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报警。

(2)预警预告。是指根据实时的风险状况预测、风险状态预报或历史报警记录统计分析,对风险状态、趋势的预先警示及警告,一般是专业人员根据上述信息做出的专业化预警。风险预警预告是风险预控的必要根据。风险预警预告的对象及方式主要有:

◆对决策层发布预警预告信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查询/查看方式;

◆对管理层发布预警预告信息,安全通知、查询/查看方式;

◆对操作层发布预警预告信息,安全指令、查询/查看方式。

(3)预防预控。是指针对预警预告信息所做出的风险预先性防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根据预控的执行主体不同,风险预控的方式主要有:

◆决策型预控: 规划、整改、治理、完善等;

◆管理型预控: 监督、检查、评估、审核等;

◆反应型预控: 操控、处理、响应、救援等。

“三预”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0-2所示,生产作业现场依据前期风险辨识的成果对风险因素状态的变化进行实时预测预报,安全专业部门针对风险预报的情况,依据前期风险评价的成果对预报的风险因素、风险状态进行适时预警预告,各级部门单位依据前期风险控制工作的成果,对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的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预防预控。整个“三预”过程的核心都基于前期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果,即为风险预警预控管理的关键技术。

“三预”基本理论框架

图10-2 “三预”基本理论框架

 

二、“六警”基本理论

“六警”基本理论是风险预警预控机制的另一核心理论,是风险预警预控的流程理论。“六警”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辨识警兆→探寻警源→报告警情→确定警级→发布警戒→排除警患。

(1)辨识警兆。指确定研究对象(即警兆)风险状况变化趋势以及实时风险状态情况。

(2)探寻警源。识别警兆产生的机制及原因,寻找警情的根源。

(3)报告警情。对出现的警兆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相应机制预警预报风险状态情况。

(4)确定警级。根据预报警情的风险等级,依据风险预警预控“匹配”理论,确定采取的风险防控警级。

(5)发布警戒。根据确定的风险防控警级,发布警戒信息,各相关部门(岗位)按照相应警级下的各自职责进行风险预警预控响应。

(6)排除警患。针对发布的警戒信息,根据相应的风险预警预控机制,采取风险预控措施,控制警情,消除警患。

“六警”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0-3所示,系统实时监测影响各个风险因素状态变化的指标体系,当有指标发生有效变化(非生产正常波动且具有可预控性)时,通过一定的方式(自动或人工)进行风险评价,当评价结果为可接受时,继续监测;当评价结果为不可接受时,启动预警程序: 识别警兆,根据警兆发生的机理探寻警源,并根据风险状态由预测预报责任部门实时预报警情,预警预告责任部门根据警情确定警级,并根据相关机制向有关部门发布警戒信息,进入风险控制程序。当风险控制不成功时,进入危机状态,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当风险控制成功时,警患消除,进入效果评估程序,至此一次预警预控流程结束。但是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并不是一次的流程管理,而是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从而达到风险预控效果的不断提升,整个风险预警预控实施流程构成PDCA循环改进过程。

“六警”基本理论框架

图10-3 “六警”基本理论框架

 

三、风险预警预控方法论

1.风险预测预报方法论

风险预测预报即风险报警,是指对风险状况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风险状态的实时报告,需要全员参与,是风险预警、预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风险预警预控“三预”理论中,生产作业现场是风险预测预报的主体,风险预测预报的实施原则即为“3R”理论。

实时(Real-time): 风险实时预测预报是风险预报的最基本要求,生产作业现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利用装置、设备、仪器仪表等实时识别风险状态并预报风险;而对于需要人工进行识别的风险状态,则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规定办法等约束及指导现场预报人员及时识别风险状态,实时预测预报风险。

正确(Right): 风险预测预报的正确性包含两方面要求: 一是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即要保证识别出状态发生有效变化的所有风险因素,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不能遗漏重大风险因素;二是预测预报信息的准确性,即预报的风险因素状态信息需要准确,比如风险发生部位、时间、等级、风险属性、状态趋势等重要信息不能有误。

分级(Ranked): 风险预测预报的分级原则是指风险预报并非面向单个预报对象,而是根据风险等级、风险属性特征、风险责任归属等采取分等级、分风险特征、分管理层次的预测预报方式。

2.风险预警预告方法论

根据前述“三预”基本理论,风险预警预告是指根据实时的风险状态预报或历史报警记录统计分析,对风险状态、趋势的预先警示警告,一般是专业人员根据上述信息做出的专业化预警预告。风险预警是风险预控的必要根据,风险预警的实施原则即为“多元”理论,所谓“多元”理论。系指风险预警的多方位、多模式、系统性以及全面性,依据不同角度,风险预警预告可有如下划分方式。

(1)按照预警预告的属性及特征

① 依据周期尺度

a.长期预警: 对于风险存在时间(风险寿命)较长的风险因素的预警,通常此类型的风险因素在较短时间内其风险状态并无明显变化。如对于危险源的固有危险性风险状态的预警。

b.短期(实时)预警: 对于风险存在时间(风险寿命)相对较短的风险因素的预警,通常此类型的风险因素在较短时间内其风险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如对于特殊工况的风险预警。当风险存在时间小于一定值时,需要对此类风险因素进行实时预警,比如对某些重要工艺参数异常变化的实时风险预警。

c.随机预警: 根据操作人员人为意愿随机进行的风险预警,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随时性。如操作人员随时登录查看风险状态,发布预警信息。

② 依据自动化情况

a.自动预警: 通过设施、设备、系统等能够实现全过程或大部分过程自动处理(全/半自动)进行的预警,如自动监测数据异常预警、系统自动提示预警等。

b.人工预警: 需要通过相关规章制度、办法、规定等的约束及指导,全过程主要由人工完成的预警方式,如需要人员识别风险状态、登录系统操作预报或发布的预警。

③ 依据管理方式

a.技术型预警: 通过设施、设备、仪器、仪表、装置、冗余设计、安全附件及装备等能够实现对风险的管理及控制,此类风险的预警称为技术型预警,如常见的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监测预警。

b.管理型警: 需要通过建立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规章、制度、办法、规定等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及控制,此类风险的预警称为管理型预警,如常见的大部分非自动监测/监控的风险因素的预警。

④ 依据状态方式

a.静态预警: 指通过对报警、预警历史记录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分析预测而进行的趋势或状态预警,如高危季度、风险多发月份预警。

b.动态预警: 指针对当时的风险状态进行的短期(实时)的风险预警,通常的非统计分析预警都是动态预警。

(2)按照预警预告的实施方式

① 依据管理对象

a.设施设备: 对来自于生产设施、设备的各种风险因素的预警,如对设施、设备故障、缺陷的预警。

b.工艺流程: 对来自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种风险因素的预警,如对工艺流程的异常、特殊工况等的预警。

c.作业岗位: 对来自于生产作业岗位的各种风险因素的预警,如对作业岗位各种作业活动中危险和危害因素的预警。

② 依据责任归属

a.各级部门预警: 风险防控的责任归属为各级部门,对于此类风险的防控管理主要由各级部门负责。

b.安全处预警: 风险防控的责任归属为安全处,对于此类风险的防控管理主要由安全处负责。

c.生产车间预警: 风险防控的责任归属为生产车间,对于此类风险的防控管理主要由生产车间负责。

(3)依据风险特征

① 风险种类预警: 查询关键字段为风险种类(显性/隐性风险、长期/短期风险、静态/动态风险、技术型/管理型风险、自动型/人工型风险等)。

② 风险等级预警: 查询关键字段为风险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等)。

③ 风险存在部位预警: 查询关键字段为风险存在部位C装置系统、子系统、设备;工艺流程、子流程;作业岗位、作业范围、作业活动等)。

④ 风险关注层面预警: 查询关键字段为风险关注层面C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岗位级等)。

3.风险预防预控方法论

基于“三预”的风险预防预控是指针对风险预警信息所做出的风险预先性防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在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中,风险预防预控的实施原则即为“匹配”理论,所谓“匹配”理论是指风险级别与防控等级的相互匹配,即寻求安全与资源的最优化匹配组合。“匹配”理论的具体参照说明对照表如表10-12所示。

如表10-12所示,当风险等级高于防控等级时,例如对于“Ⅰ级”的风险等级,当采用“中”“较低”“低”的防控级别时,显然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此时安全性不能保证,则此时的匹配结果为“不合理、不可接受”;反之,当风险等级低于防控等级时,例如对于“Ⅱ级、Ⅲ级或Ⅳ级”风险,如果采用“高”级防控,此时能够保证安全性,则匹配结果是“可接受”,但此时显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即匹配结果“不合理”。因此,只有当采取与风险等级匹配的防控级别的风险控制措施时,才能够达到安全与资源的最优配比,此时的匹配结果为“合理,可接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