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低温银浆最新消息(一文搞懂光伏电池发展新方向)

引子:PERC见顶

作为泛半导体产业的一部分,光伏行业大体具备类似的科技迭代特征。

纵观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发展,主要由两大因素驱动:

  • 其一,晶圆由小变大,提高了单批次操作的吞吐量;
  • 其二,制程路线升级,改善了芯片产品的效率指标。

回到光伏行业,前者对应硅片尺寸的增大,后者对应转换效率的提升。

老读者可能还记得,在《光伏行业的非连续性》一文中,我曾经回顾过前两轮产业周期的主要推动技术:

  • 冷氢化技术,推动硅料价格跌去九成,成就龙头企业保利协鑫;
  • 金刚线技术,助力单晶硅片后来居上,成就龙头企业隆基股份。

实际上,在单晶取代多晶的这轮产业周期中,PERC电池技术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989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马丁·格林团队,首次提出PERC电池结构,当时的实验室效率高达 22.8%。

此前,主流的电池技术为Al-BSF(铝背场)。与之相比,PERC电池在背面进行了介质膜钝化,提高了背表面的光反射,从而提升了电池转换效率。在制造工艺上,PERC电池需要新增沉积背面钝化叠层的设备。

有趣的是,尽管实验室表现相当优秀,PERC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却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停滞不前。

2012年,由中电光伏牵头的“863”专项子课题——“效率 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正式启动,PERC电池的产业化大幕徐徐拉开。

双面P-PERC电池结构

随后,PERC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 2012年-2014年:PERC电池实现初步量产,核心设备主要由国外厂商供应;
  • 2014年-2017年:PERC电池投资吸引力凸显,国产设备崭露头角;
  • 2018年-2021年:高收益引爆PERC产能投资需求,国产设备成为行业主流。

随之而来的是,PERC电池的市占率持续提升,并在2021年达到了顶峰(91.2%)。

PERC电池市占率在2021年见顶

从转换效率来看,以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行业平均数据为例,Al-BSF电池为19.5%,PERC黑硅多晶电池为21.1%,PERC单晶电池为23.2%。

从中我们容易看出,PERC技术,不仅大幅优于Al-BSF技术,同时也让单晶电池大放异彩。

然而,PERC技术的理论极限效率是24.5%,实际的量产效率还要打些折扣,目前龙头公司大约在23.5%左右。与之对比,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是29.4%。要想继续突破,就要引入新的电池技术。

在这一篇,我们就来谈谈这些新技术,以及龙头公司各自的选择。

从P型到N型

晶硅电池以硅片为衬底,根据硅片的差异可分为P型(Positive/正电)电池和N型(Negative/负电)电池两大类。

两类电池发电原理无本质差异,都是依据PN结进行光生载流子分离,基本原理为光生伏特效应。两者的区别在于,P型硅片通过扩散磷元素形成n+/p型结构,而N型硅片通过注入硼元素形成p+/n型结构。

 

P型电池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主要代表是Al-BSF电池和PERC电池。2016年之前,Al-BSF电池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2016年之后,PERC电池接棒,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与P型相比,N型电池成本较高,但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好、载流子寿命长等优点。

现如今,代表性的N型电池技术主要有三大类:TOPCon、HJT、IBC。接下来,我们逐一做简要介绍。

TOPCon

TOPCon技术,全称为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2013年由德国Fraunhoferl SE研究所发布。

 

TOPCon技术,正面与常规N型电池相同,核心技术是背面钝化接触。在电池的背面,由一层厚度为1~2nm的超薄氧化硅与一层磷掺杂的微晶-非晶混合硅薄膜,共同形成钝化接触结构。

TOPCon电池,是在PERC电池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深化,改善的部分主要在于背面的钝化工艺。钝化的主要作用,是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开路电压是电池所能产生的最大电压,对应的负载电阻为无穷大,此时电池的输出电流为零。

短路电流是电池所能产生的最大电流,对应的负载电阻为零,此时电池的输出电压为零。

具体来说,PERC的钝化是通过降低少子复合速度来实现,而TOPCon则利用“隧穿效应”通过隧穿氧化层来实现。所谓隧穿效应,是指在量子尺度上,粒子直接穿过障碍物的现象。借助于衬底背面的超薄氧化硅层,一方面保证已产生的电流畅通,另一方面减缓了正负电荷的复合,使得电池的开路电压升高。

已披露的数据显示,在薄膜厚度达到1.2nm时,开路电压可以达到最大值730mV左右,显著高于PERC电池。TOPCon电池的理论转化效率可以高达 28.7%

如果薄膜厚度继续增大,由于隧穿效应开始显著减弱,开路电压反而快速下降。因此,能否准确沉积1.2nm的氧化硅薄膜层,成为了评价TOPCon电池工艺水平的关键。

从工艺来看,TOPCon电池,与PERC电池相比,增加了隧穿层的沉积环节,因而需要增加LPC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这也使得,TOPCon电池产线的初始投资总额,要高于PERC电池产线。

此外,在耗材方面,TOPCon的银浆消耗量,要高于PERC。根据光伏协会的数据,2022年,PERC电池,正银消耗约 65mg/片,背银消耗约 26mg/片;TOPCon电池,双面银浆平均消耗约 115mg/片。折算下来,比PERC电池多消耗 26.37%

HJT

HJT技术,全称为异质结,1974年由Waler Fuhs首先提出。1989年,日本三洋集团首次研发成功HJT电池,并申请专利,当时的转换效率为 15%。

异质结电池,同样使用N型单晶硅片作为衬底。硅片正面经过制绒清洗后,依次沉积厚度为5-10nm的本征非晶硅薄膜以及掺杂的P型非晶硅,和硅衬底形成p-n异质结。这也是其得名的由来。

硅片背面,通过依次沉积厚度为5-10nm的本征非晶硅薄膜和掺杂的N型非晶硅,形成背表面场。

双面沉积完成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沉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TCO薄膜,既可以降低收集电流时的串联电阻,又能够起到类似氮化硅那样的减少反射的作用。最后,通过丝网印刷在两侧的顶层形成金属基电极,就完成了HJT电池的制造。

 

从电池结构来看,HJT电池天然是结构对称的双面电池,其理论极限转换效率可以达到 28.7%

在制造工艺上,HJT技术的工艺流程显著减少,只需要4步:制绒清洗、非晶硅薄膜沉积、TCO导电膜沉积、丝网印刷电极。最关键的步骤是第二步非晶硅薄膜沉积,主要使用PE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第三步TCO导电膜沉积,主要使用PVD(物理气象沉积)设备,代表性方法为磁控溅射。

在技术创新上,使用氢化微晶硅替代非晶硅薄膜,正在成为HJT电池的重要技术突破方向。微晶硅材料,是由纳米晶硅(nc-Si)、非晶硅、空洞和晶粒组合而成的混合相半导体,其中纳米晶硅为直径 2-10nm的硅晶粒。

HJT电池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其较突出的发电量增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更低的温度系数,即高温下发电能力更强,原因在于较高的开路电压;
  • 双面发电能力突出,主要在于其天然对称的电池结构;
  • 弱光响应能力强, 主要系其结合了薄膜电池的特点,非晶硅材料对弱光的吸收效应强。

目前,国内设备商如迈为股份等,具备整线交付能力。虽然工序简单,然而由于设备价格高昂,导致产线初始投资总额较高。

在耗材方面,与PERC电池和TOPCon电池使用高温银浆不同,HJT电池使用低温银浆。根据光伏协会的数据,2022年,HJT电池双面银浆消耗量约为 127mg/片,比TOPCon电池多消耗 10.43%

IBC

IBC技术,全称是叉指式背接触,于1975年由Schwartz和Lammert首次提出。1985年,斯坦福大学教授Swanson教授创立SunPower公司,研发IBC电池。后于2004 年,实现商业化量产,当时最高的转换效率为 21.5%。

与PERC、TOPCon、HJT电池采用新的钝化接触结构来提高转换效率的思路不同,IBC则是将电池正面的电极栅线全部转移到背面,从而减少栅线对阳光的遮挡来提高转换效率。

IBC电池的正面无金属栅线,可以全面积无遮挡地吸收太阳光。电池的背面,正负金属电极呈叉指状方式排列,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由于对少子寿命的要求较高,IBC电池一般以N型硅片作为基底。前表面为N+前场区FSF,利用场钝化效应降低表面少子浓度,同时还可以降低串联电阻,提升电子传输能力;背表面为采用扩散方式形成的 叉指状排列的P+发射极和N++背场BSF,发射极能够与N型硅基底形成p-n结,有效分流载流子,n+背表面场区能够与n型硅形成高低结,增强载流子的分离能力,是IBC电池的核心技术。

IBC电池前后表面均采用SiO2/SiNx叠层膜作为钝化膜,抑制IBC太阳电池背表面的载流子复合;前表面常镀上减反射层,提高发电效率;金属接触部分全都在背面的正负电极接触区域,也呈叉指状排列。

技术思路的差异,使得IBC技术可以与PERC、TOPCon、HJT等多种技术叠加,因此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平台型技术。例如,与TOPCon技术的叠加被称为“TBC”电池,而与HJT技术的叠加则被称为“HBC”电池。

从SunPower官网披露的最新信息来看,其最新一代IBC电池已吸收了TOPCon电池钝化接触的技术优点。从电池结构来看,量产工艺已经简化,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平均的转换效率可以达到 25%,第七代电池有望将平均转换效率提高到 26%的水平。

此外,对于 PN 结在背面的电池,还存在一个重要优势,即衬底硅片更容易减薄,这与载流子收集率有关,目前 IBC电池使用的硅片厚度约在 130μm左右。

IBC电池正面完全无栅线遮挡,外形美观;同时,栅线都在背面的独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电池的双面性,使得IBC电池的双面率(60%)显著低于PERC(70%)、TOPCon(85%)和HJT(90%),因而无法有效吸收经过地面反射的阳光。这两个特点,使得IBC电池尤其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应用场景以及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家用场景。

IBC目前大规模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是工序多、量产难度大导致成本高。根据普乐新能源的披露,IBC电池技术的生产成本和产线投入仍然不占优势,非硅成本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良率、银浆成本和折旧成本。

企业的选择

看完了新一代电池的三大主流技术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家代表性龙头企业各自的选择。

隆基:HPBC、TOPCon、待定

在后PERC电池技术的选择上,隆基可谓最为云山雾罩。

2022年9月,隆基西咸15GW HPBC电池投产。2023年1月,进一步扩产至 29GW,预计2023年9月全面投产。与之配套,2022年11月,隆基推出面向高端分布式光伏市场、基于HPBC电池技术的组件产品Hi-MO6,标准版本量产效率突破 25.0%,叠加氢钝化技术的PRO版本效率达到 25.3%。

HPBC技术,全称为混合钝化背接触,是一种在P型硅片基础上结合PERC及IBC的电池技术。实际上,由于各种钝化技术,都可以和IBC技术做结合,后续HPBC技术的演化路径,就可能会融合PERC、TOPCon、HJT的精髓。

与此同时,2023年3月,隆基公告鄂尔多斯 30GW 电池项目,预计2023年8月开始投产。该项目将导入N型TOPCon技术,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将达 25%以上,主打光伏地面电站。

此外,2023年1月,隆基公告西咸 50GW 电池项目,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投产,2025年底达产。然而,截至目前隆基尚未确定该项目将采取的技术路线。

通威:TOPCon与HJT并行

与隆基不同,通威在2023年5月的SNEC大会上,明确宣布TOPCon与HJT两大技术路线并列同行。由此,通威也成为在电池技术战略上第一家明确表态、同时选择两条技术路线的头部企业。

通威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抓住当前TOPCon的红利期,另一方面持续投入HJT研发升级,布局下一代技术。与此同时,通威在IBC、钙钛矿以及叠层电池上均有所研发布局。

长期以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通威都是电池片的一哥。其坚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战略思路。因而,通威的电池路线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行业量产的现状。

通威自研的TOPCon技术,简称为 TNC 技术。2022年11月,通威眉山 9GW TNC 电池项目投产。目前,项目已满产,产品平均转换效率 25.5%;若叠加SE等技术,转换效率预计将提高至25.7%。

2022年底,通威还启动了彭山16GW TNC电池项目的建设工作,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届时公司TNC电池产能将达到 25GW。届时通威将跻身N型电池第一梯队。

通威自研的HJT技术,简称为 THC 技术。自2018年,通威开始布局THC技术,现已建成我国首条GW级HJT生产线,并拥有行业内首条铜互联(THL)中试线,电池效率最高达 26.18%

爱旭:主打ABC

ABC技术,全称是All Back Contact(全背接触)。在今年的SNEC展会上,我和爱旭的技术人员做了交流。在推介自家ABC产品的同时,特意强调了与隆基HPBC的区别。概括来说,隆基是P型技术、质保25年,而爱旭是N型技术、质保30年。

挺有意思的,在头部企业中,爱旭是目前唯一一家主打IBC技术路线的企业。此前,爱旭是PERC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2021年,爱旭推出ABC电池技术;公司首期珠海6.5GW ABC电池量产项目于2022年投产,预计将于2023年二季度末实现满产。

2022年,爱旭推出ABC组件,包括“黑洞”和“白洞”两大系列,主打国内高端户用场景及海外高端市场。

2023年,ABC电池量产效率 26.5+%,组件效率 24+%。在今年的SNEC展会上,ABC电池和组件的转换效率,名列前茅。此外,公司开创性地研发出ABC电池的无银化技术,推动行业进入无银化时代。

2023年6月,在德国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展会期间,爱旭与德国Memodo集团(欧洲顶级太阳能和储能分销商)正式签署1.3GW的ABC组件采购协议,斩获全球首个GW级BC组件订单。

公司近期公告多项 ABC 电池及组件扩产计划,包括义乌15GW电池及组件、珠海3.5GW电池及10GW组件项目,预计至23年底ABC技术路线达25GW电池+25GW组件产能。

就技术难度而言,ABC技术相比PERC,工序复杂程度不止两三倍。从出片时间来看,一片PERC硅片进去8-10小时就能出来电池片,而ABC则要两天才能完成所有工序。

在知识产权方面,爱旭对于ABC拥有完全的自主产权,也配备专业部门提升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因而公司的背接触平台技术较难外溢。

晶科:All-in TOPCon

在一线企业中,晶科能源是行业内最早产业化N型TOPCon技术的厂商。回顾晶科的发展历史,会知道晶科也是上一轮单晶替代多晶浪潮中率先All-in单晶的企业之一。从这一点来看,晶科管理团队的市场嗅觉是十分敏锐的。

2021年11月,晶科推出应用了N型TOPCon技术的Tiger Neo系列组件,拉开了TOPCon电池产业化的序幕。

2022年1月,合肥一期 8GW N型TOPCon电池投产;2022年2月,尖山一期 8GW N型TOPCon电池投产。两者的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超过 24.8%,平均良率与PERC持平。

2022年7月,合肥二期 8GW N型TOPCon电池投产;2023年一季度,尖山二期 11GW N型TOPCon电池满产。

2023年5月底,晶科宣布拟在山西综改区规划建设年产 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60亿元。项目计划分四期建设,建设周期两年,每期计划建设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各14GW。

其中,一期和二期项目预计分别于202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建成投产,三期、四期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据业内预测,待56GW产能完全释放后,仅一个基地,预估将占全球N型产能的20%。

时至今日,在转换效率方面,晶科TOPCon电池的量产效率已经超过 25.4%,预计2023年底达 25.8%

晶科副总裁钱晶近日透露,到2023年底晶科的N型电池产能将达到 55GW左右,而从全行业来看,届时N型TOPCon的产能预计在120GW-130GW的水平。拥有接近行业一半的TOPCon产能,这是晶科All-in TOPCon所带来的重要优势之一。

算个经济账

看了这么多电池技术的介绍,可能会有些头大。

化繁为简,用一句话来概括:电池技术的核心指标,就是转换效率。单看各种技术路线之间,转换效率的百分比差异并不算大,大家可能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此,我们做个简单的测算。

我国光照最差的III类资源区,平均年发电小时数约为 1100小时。以 100MW,使用转换效率为 23%的PERC电池的电站为例,一年发电量为 1.10亿度。按照 0.35元/度的标杆上网电价计算,折合经济效益为 3850万元/年。

假设,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 24%,即 1个百分点的差异,新增发电量为 478.26万度,新增经济效益为 167.39万元/年。

考虑到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一般为 25年,再保守假设每年 1%的发电功率衰减,累计新增效益高达 3682.58万元,差不多相当于多发了一年的电。

难怪隆基创始人李振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 20%转换效率的基础之上,经过测算,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转换效率,可以为下游电站节约 5%以上的成本。

再想一想,这只是 100MW电站,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就有 230GW之多。展望未来,全球年增装机超过 1000GW,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对于光伏电池来说,哪怕是 0.01%的转换效率提升,都有着显著的经济意义

后记:从单结到叠层

回顾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进阶之路,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是由一轮又一轮的技术进步所推动的。

第一代技术,Al-BSF将效率推至接近 20%;第二代技术,PERC将效率推至接近 24%;第三代技术,TOPCon、HJT和IBC有望将效率推至接近甚至超越 27%。

我们知道,单结晶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为 29.4%。要想再往上走,超越 30%的门槛,就要从单结走向叠层。

叠层电池的基本思路,是采用不同性质的电池技术,来分段吸收太阳光谱中的不同频段,以提升综合转换效率。理论上,叠加的层次可以多于两层。实际应用中,由于边际效益显著下降,因而从性能和经济性考虑,双结叠层电池是未来产业化的主要方向。

目前,产业界研究的主流方向是“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

2023年5月24日,隆基绿能宣布其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 31.8%的转换效率。

尽管取得了新的突破,隆基的创始人李振国在股东大会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说:

“双结电池技术的产业化需要更长时间,不是三五年可以解决的。如果前期投入过重且不能迅速回收成本,把握不好技术进步的节奏反而会给公司带来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话虽如此,隆基在更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上,坚定而持续。

2023年6月14日,隆基绿能在Intersolar Europe 2023上正式宣布,经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ESTI权威认证,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 33.5% 的转换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