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设崩塌的车祸现场,原本你认为纯度在90%以上的一朵白莲花,结果被一个突发事件翻出家底,原来一切都是镜花水月,被欺骗的感觉令人愤慨,“贵圈”的案例就不再举了。原本某个事情已经盖棺定论,但随着更多信息进一步披露,大众才发现当初的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结论被推翻,重新认定,比如李文亮被训诫事件。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一些信息渠道也有对一个公众人物不完美的报道,但是大部份人选择了无视,而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斗志昂扬地追随?
阎崇年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在百家讲坛中讲述清十二帝,不仅美化清朝帝王,而且回避了清朝种种社会弊病,在掌掴事件之前,他所避开的问题在各个渠道还是有人指出来偏颇之处的,并没有被大部分人讨论形成气候,因为毕竟当时他的角色是“学术明星”,基于螺旋理论,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只是在沉默。
这就源于在一定的舆论范围(比如单一的微博端口,网易新闻端口,或者豆瓣端口)之内,沉默的螺旋在起作用。沉默的螺旋是什么?熟悉传播学的人不会陌生。
该理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大众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振臂高呼,这类论点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而发觉某一观点遭受到大部分人反驳,即使自己内心深处是赞同的,也会保持沉默。这就导致了意见此方的沉默造成彼方意见的增势,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形成龙卷风一般的势头,完全压制了其他不同观点的表达。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理论之所以成立,是建立在人类本身害怕被孤立的群体特征之上,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
然而,大部份公关操盘手,在制定某个事件传播规划的时候,很会借助于沉默的螺旋理论,来为传播热点造势增势,但是却疏于防范沉默的螺旋反噬。
阎崇年掌掴事件之后,舆论被撕开口子,各路批评喷涌而出,楼起楼塌,沉默的螺旋疯狂反噬。
在一个公关case策划的过程中,如果在以下几点上做不到位,则极其容易导致舆论反噬,只有把这些漏洞绕开,才能避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情况发生。
首先,活动立意与用户参与的活动收益在大概率上相对等。比如活动主题立意非常高,导向生活方式的颠覆,而落到执行层面,参加活动的受众一顿操作猛如虎,只获得了一个毛绒玩具这样“史无前例”的大奖,势必在前期一轮预热推送之后,迎来口碑的倒塌。
其次,创意本身无法避免的BUG,如果有负面评价出现,可与用户真诚沟通承认错误,而不是强词夺理乱找借口。没有哪个公关创意是360度无死角的,有的逻辑上存在瑕疵,有的调性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偏差,当用户提出这些问题,简单回应即可,上杆子争论,只会将污点越争越大,甚至引发整个创意落地翻车。
除上面两种情形之外,项目本身如果有捆绑国家,色情方面的漏洞,则有多大的传播量级,后期就会有多大的反噬量级。比如国产某手机品牌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代表”了爱国,这确实减少了很多阻力,可是在后期明显产品遭受到了口碑的反噬,为了打破局面,企业领导人甚至公开自己用竞品,努力将产品定位拉回基本的商业框架中。
总之一句话,公关传播的过程中,在主流舆论正常攀升的情况下,适当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与之保持沟通,否则当被压制的一方观点撕开现有局面的口子,后果将不可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