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解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功能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央行在持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总基调的前提下,不断创设和运用了丰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实践中将总需求管理与结构调整有机地融合起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认为,从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践发展与演变中不难看出,十年来,它承担着以下几种不同的功能。
 
第一,调节信用总量与管理流动性。虽然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信贷资源的流向,但它仍然具有调节信用总量与流动性管理的功效。在2013年之前的10年多中,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为了“深度”冻结流动性,防止信用与货币过快扩张。2013年之后,央行将“定向降准”与“普遍降准”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央行贷款,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适应国际收支变化而保持国内充裕、合理的流动性。因此,调节信用总量和管理流动性,并没有因为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而弱化,所有政策工具的应用仍需要符合“保持币值稳定”的法定目标。只有在调节好全社会信用总量的基础上,货币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结构调整功能。
 
第二,引导信贷结构调整。结构性货币政策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引导信贷结构的调整,补齐竞争性银行体系中的信贷服务的“短板”,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信贷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让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我国的定向降准、信贷支持央行贷款和专项贷款,不仅有直接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投向“三农”、扶贫、小微和棚户区改造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功能,还有促进银行信贷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均衡投放的功能。事实上,这些立足于小微、“三农”的信贷支持政策,正是我国的普惠性结构货币政策。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等都是直接服从于新发展理念的政策工具。
 
第三,化解风险,维护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央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援助,阻止少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境恶化为系统性的危机。我国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稳定,为特定的机构或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比如,2005年为了化解证券公司风险,央行就曾向数家券商提供了大量再贷款;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下挫之际,央行又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公司发放了大量贷款;为了化解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助力债转股,央行通过定向降准而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些都是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体现。2022年的保交楼再贷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维护了社会稳定的大局。
 
第四,引导和管理利率。央行在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发挥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作为市场利率上限的作用;发挥中期利率政策的作用,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这表明,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不仅关注合意贷款规模,事实上也在逐渐关注利率期限结构,期望通过再贷款操作来引导市场短中期利率走向。此外,在支小、支农、扶贫、普惠养老保险再贷款、创新支持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央行收取的利率都远低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就是为了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对这些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
 
彭兴韵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支持和改善小微企业和涉农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流动性管理与维护金融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积极的成效,同时又保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实现了央行的法定政策目标。
 
比如,在信贷结构调整方面,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可得性。2022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了50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则达到了49.3万元。在过去几年里,两者的增幅均高于信贷的平均增长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在融资成本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减息1个百分点。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过去没有支持小微贷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就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这种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利率奇高,通常都在24%以上。随着新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实施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不断增加低成本的小微企业贷款的供给,民间融资利率随之下降。这从侧面反映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希望直接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避免信贷投放“脱实向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融资可得性上的“旱涝不均”,支农、支小、碳减排支持工具等 “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它们都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央行《202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了10.7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和42.5%。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采取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流动性支持或救助,避免了局部的风险事件演变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