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作为一名用户产品经理,从业的方向更多是电商、会员营销相关,对于工具型产品理念的认知和总结,更多是源自于日常观察思考、交互理论学习等。
为避免理解不一,在此对齐概念。工具型产品:以工具为核心价值,主要通过工具来完成需求满足的产品形态;包括:IM即时通讯工具、支付工具、文档工具、协作工具、播放器工具等。
以上仅是从主功能维度作为标准进行简要分类,当前互联网产品业态丰富,复合型产品形态多,很少有纯工具形态的产品,比如IM+社交(微信),支付+金融服务(支付宝),播放器+社区(网易云音乐)。
一把锤子是工具,拥有锤子的室内设计团队是服务,集合大量室内设计团队&工厂的属于产业链。工具-服务-产业链的商业演变逻辑这里不加赘述,本篇将重点阐述相对微观的:工具方面的产品理念总结。
目录概述
- 产品理念一:[战略层/需求底层]二八法则判断价值排序
- 产品理念二:[范围层]功能型与信息型相对独立
- 产品理念三:[结构层]建立符合树状认知的层级结构
- 产品理念四:[框架层]链路完备,易懂易用性第一
- 产品理念五:[表现层]简约至上,主次分明有焦点
用户体验五要素简述
相信不少朋友已经看出来了,目录结构是按照【用户体验五要素】进行归类的。这是目前我认为最合适的分类方法了。
在这里引用简书作者secondyin的一张平面图:
基于上图,简要翻译一下我对这五要素的理解,自下而上。
- 战略层: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一是用户维度的需求满足价值,二是业务维度的商业价值。比如用户需求是敲钉子,卖锤子的同时卖钉子,业务价值是营收。
- 范围层:产品的功能组合和边界,主要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不涉及哪些类型的业务。比如传呼机是用来通讯的,不能打游戏。
- 结构层:产品的业务逻辑和信息结构构成,主动线/主模块是什么,如何让用户感知;比如淘宝分为几个大结构层,主商城-内容社区-与我相关(商品流-信息流),大结构层下又分为子结构,比如主商城会有搜索、分类、业务频道、营销中心等子结构。
- 框架层:如何让用户理解产品功能和进行交互,如何通过页面、导航、链路满足各种用户故事。比如在微信里,怎么聊天怎么加好友在哪里看朋友圈怎么点赞评论等。
- 表现层:最终的视觉表现与感知体验,包括风格、视觉温度、情绪体验影响等。比如拼多多就是接地气的红彤彤的大卖场表现,视觉表现随下沉喜好,建立低价低门槛的认知。
产品理念一:[战略层/需求底层]二八法则判断价值排序
对于工具型产品而言,我认为用户的需求是满足二八法则的,即:20%的需求使用率在80%以上。比如大家用支付宝用的最多的肯定是支付,用微信最多的是聊天通讯,用WPS最多的是查看/编辑文档。这就意味着,大部分需求的是使用频次很低,要做好价值排序的选择与决策。
那么,在工具产品业务中,如何判断哪些需求是优先的且更有价值的,如何进行取舍?
我认为可以用简单的四象限法进行评估,这里有两个维度概念:出现频率、满足体量。
- 出现频率:需求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定性或定量角度的出现频次数/潜在或现有场景数量*100%;可以是一个定性分层的维度,也可以是基于数据定下的具体对比值。关联对应的是需求的刚性程度、周期性、痛点程度等。
- 满足体量: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需求在当前阶段可以被产品满足的体量值,或者在未来阶段潜在可能被产品满足的体量值。更偏向于定性,定量为辅助。关联对应的是这个需求的商业化价值(满足体量越高,商业化价值越高),潜在性(需求随时间发展可能产生的变化)。
基于此定义,我以出现频率为Y轴、满足体量为X轴,以支付宝的某些工具需求为例,展示案例如下(定性层面进行大致划分)
工具产品需求价值判断
看到这里,敏锐的朋友估计会发现,这只是一种产品可能性而已,每个人的需求都是动态变化的,工具产品也可以利用【个性化策略】实现千人千面的工具形态。比如支付宝有两大类策略,第一类是自动化的,根据用户实际的使用率将模块前置到首页;第二类是交由用户选择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想要的模块提至首页。最终,一个支付工具是因使用者而实现个性化定制的。
我想这个愿景便是,我顺手的工具是按照我的习惯来的(我用过的锤子是切合我的手型的)。
我的个性化支付工具页面
那么,接下来会加一个相对而言反面的例子,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某移动APP。
某移动营业厅APP
“用不懂”“好难用”“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查询XX”,这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尊重二八法则】。问题简述如下:
- 80%低频不需要的需求场景被业务强行前置了,整个首页满屏的icon;有多少人会每次打开都去【5G专区】升级套餐,有多少人会每次打开都去【优惠购机】专区买一个新手机?
- 信息聚类混乱、全铺排式结构、不符合阅读理解逻辑的排版等等,文章后续提到的4个理念都违背了,后续展开阐述
产品理念二:[范围层]功能型与信息型相对独立
这里复用了用户体验要素理论的【功能型】和【信息型】概念。在工具型产品里:
- 功能型:以【用】为价值,倾向主动,伴随关键动作;比如扫码、出示、查询等
- 信息型:以【获取】为价值,倾向被动,信息作为载体,离散性明显;比如转账通知消息、周边生活视频推荐、文章等
我认为,工具型产品的原则是:确保功能型的范围边界清晰,组合合理;信息型作为分支与辅助,范围要和功能型划分清晰,相对独立且不影响主线。
如果两者要进行结合,在边界的划分上要明确。比如:支付宝会把【信息型的范围】聚合到【消息盒子】和【消息中心】,而不是直接在支付工具内进行呈现。否则,会导致需要高效导向的支付工具被支付消息填充造成冗余。目前对于信息型的处理方式,基本已经是互联网APP常态,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产品理念三:[结构层]建立符合树状认知的层级结构
这里我认为用【树状认知】、【MECE原则】和【模块化】去阐述更合适。
首先是树状认知结构,源于数学的【树状图】,以父子层次结构来组织对象。也是一种思维导图的表现方式。大多数人的认知结构都是符合树状认知的,即:先大而后细化,先父级而后子级。
比如我们要去旅游,先想在地球玩还是到外太空玩,再想去国内还是国外,如果国内,要去哪个城市,确定城市,要去哪个地区哪个景点。最终,我们确定去地球中国内的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大熊猫研究基地(此处别用搜索来杠哈哈,信息检索也有树状检索&其他)
其次是MECE原则和模块化,实际上是基于树状认知结构的延展,即按照什么标准怎么进行认知结构的聚类和整合。
MECE原则是《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一种分类工具,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里我要讲的是,如何基于【大众认知】,利用MECE原则去进行分类,也就是通俗的【讲人话】。这里有个方法:运用社会常识进行关键词的提炼与还原。比如美团买菜的分类:【肉禽蛋】【粮油调味】【打边炉】,就很符合大众认知,好懂才会好用。
而【模块化】实际上是MECE原则分类后的结果,每一个分类都是一个单独的模块,而模块又会根据需求价值区分为主模块、次模块,模块要讲究【主次分明】。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微信可以通讯聊天、支付、看朋友圈、刷视频号、看公众号等等,但通讯聊天肯定是第一位的,所以微信的首页就是【聊天】而无他,这是微信的根基模块。其他业务都是基于聊天/好友进行延展的,公众号统一藏在【订阅消息】里;订阅消息通知的样式是等同于聊天窗口的“品牌与你对话”;企业微信与微信的互通,也是只用了一个简易【@企业名】作为后缀提示用户,这是企业用户。
因而,树状认知下,模块化的结构可以提升工具产品的信息获取效率,好懂则好用。
产品理念四:[框架层]链路完备,易懂易用性第一
到了框架层,已经是产品在和用户发生强交互了,对于【理解】与【易用性】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是用户case和用户路径的琢磨,另一方面是交互策略的实际运用是否充分达成产品的可用性。
【理解】和【易用性】,除了最为基础的小白傻瓜式文案和引导,还有用户直觉和认知习惯的顺应,而绝非培育习惯。这里我用前期体验过的数字人民币消费券作为用户case进行说明:
1、钱包快付链路不符合直觉:需要用户回到钱包APP主动逐个添加,在商户端付款时懵圈
- 用户Case:在淘宝app收银台支付我完全不知道怎么用数字人民币,结果去开通了支付宝的数字钱包,但消费券是招行提供的,用支付宝数字钱包支付是无法抵扣的
- 问题点:如果还原到生活场景,若这是一个实物钱包,那线上平台就是各种大型商场,到了商场才发现要回家拿钱包,每次拿钱包还得登记。这个产品链路典型是违背了常识的。
- 解决方向:
- 【可开通】的商家都直接开放,无需用户主动绑定;目前是83家商户,后面如果1000家、1W家那如何进行普及呢
- 权限可以适当开放给商户,用户能在对应的商户端APP收银台直接进行数字人民币钱包授权会方便些,当然这也是商户愿意支持的前提下。
- 在数字人民币上APP上进行合适的图文提示,比如“需先开通快付管理方可在商户端消费”引导用户先完成钱包的添加再去对应商户购物。
2、银行消费券使用指引断层:券全靠文字说明没有链路承接
- 用户Case:领到消费券后不知道怎么使用才能抵扣
- 问题点:可能没有考虑到新用户的一种用券场景:开通数字人民币-领消费券-到可用的商户端购物-使用券-钱包推送绑定使用商家-回到商家付费。
- 解决方向:在领券完成以后,合适的下一步承接链路是:领券-链接去使用-快付管理-绑定推送到可能会使用的多个商家-去具体商家平台购物-逛街。减少反复切换的频率,理解成本和使用体验会更好。
产品理念五:[表现层]简约至上,主次分明有焦点
最后,终于到表现层了,更多是交互设计策略相关的,这里我想复用《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这一本书中的四个理论:删除不必要的,组合关键核心的,隐藏不重要的,转换有价值的。主次分明要有焦点,书名在此,我就不展开阐述啦~
书中对遥控器的改造四策略案例引用如下:
- 删除——去掉所有不必要的按钮,直至减到不能再减。
- 组织——按照有意义的标准将按钮划分成不同组
- 隐藏——把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按钮安排在活动仓盖之下,避免分散用户注意力。
- 转移——只在遥控器上保留具备最基本功能的按钮,将其他控制转移到电视屏幕上的菜单里,从而将复杂性从遥控器转移到电视。
另外,在简约至上这一条,笔者曾经有过疑惑,就是微信、支付宝甚至是APPLE苹果,在工具型产品上都鲜有过多的【文案提示】,很多人都要上去百度或者问朋友,后来笔者明白,这也是【简约至上】的设计原则的应用之一,作为一个需要高效获取信息与进行快速操作的工具,任何超长的说明都是信息获取的累赘,说明书的角色需要单独剥离,甚至好的工具产品本就是一个说明书。
以上,就是我对工具产品理念的个人总结,总的来说,一是明确二八法则的工具需求;二是解决认知层,从树状认知出发;三是进行简约至上的交互设计,明确主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