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经济学理论有哪些(经济学思维供给三大理论)

之前,主要围绕需求,

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时间偏好也不同,

今天,聊聊供给,

供给有三个印象非常深刻的理论,今天分享给你。

 

1、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是在经济学里面两三个最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是大卫·李嘉图,在《关于政治经济和税收的原理》里面提出来的。

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是说:在一个社会里面,不论个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也就是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

特别要注意的是,比较优势不是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生产一种产品,自己从事一种活动,所放弃的其他机会。我们拿这种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找一个放弃的机会最小的那种。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为是自己跟自己比,不是自己跟别人比。自己跟别人比,从绝对优势来讲,你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没有绝对优势。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会有比较优势。

一个李嘉图原书的例子:

假定英国人用100小时能做一件衣服,用120小时能酿一瓶酒,所以英国人如果有220小时,就分别能够生产一件衣服和酿一瓶酒。

而葡萄牙人用90个小时能做一件衣服,用80个小时能酿一瓶酒,所以葡萄牙人有170小时,也分别能够生产一件衣服和一瓶酒。

显然,无论是做衣服还是酿酒,葡萄牙人用的时间都比英国人少,在这两件工作上,葡萄牙人都具有绝对优势。照这么看,葡萄牙人似乎应该亲力亲为,既做衣服又酿酒。如果是这样,英国人也只好亲力亲为,既做衣服又酿酒。这是分工和交易前的情况。

这时候,英国人有220小时,葡萄牙人有170小时,就能够生产社会总财富两件衣服、两瓶酒。

 

然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计算一下,英国人酿酒的成本是多少,葡萄牙人酿酒的成本又是多少。根据上面给出的条件,我们能够算出来:英国人每酿一瓶酒,就得放弃1.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每酿一瓶酒,他们放弃0.89件衣服。

葡萄牙人每酿一瓶酒所放弃的衣服数量,比英国人每酿一瓶酒所放弃的衣服数量要低,所以葡萄牙人酿酒具有比较优势。

 

这时候如果英国人和葡萄牙人分工,葡萄牙人全力以赴酿酒,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酿酒,而英国人全力以赴做衣服。这样,英国人在他们原有的220小时里面,就可以生产2.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在他们原有的170小时里面,就可以酿2.125瓶酒。

这时候,社会财富总量就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能够生产2.2件衣服和2.125瓶酒,比原来的两件衣服和两瓶酒都增加了。

 

社会的饼做大了,无论是英国人还是葡萄牙人,用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再跟对方进行交换,双方的处境都改善了。

 

我们不跟别人比,只是自己跟自己比,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生产优势,就集中生产哪种商品。

即使两个人各自的优势一模一样,分工协作也能提高效率,亚当·斯密补充了三个原因:1)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2)分工促进“熟能生巧”;3)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总之,自己跟自己比,总有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生产项目,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分工合作,整个社会的财富能够得到增加,而个人的财富也能够得到增加。

反对自由贸易是错的,结果只能让消费者倒退回到过去的时空,让他们享受小范围内合作分工的好处,而不是大范围内合作分工的好处。比如只吃本地生产的食物,只用本地制造的铅笔,品质一定不是最好的。

开发合作永远是对的,不要企图阻止竞争,那样只会丧失自己进步的机会,不断自我迭代才是应对竞争的对好策略,而不是固步自封。

 

2、供需定律

价格由需求量与供应量共同决定。

价格是由那一条我们都已经熟悉的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和另外一条倾斜向上的供应曲线共同决定的。

 

向上的供应曲线,跟向下的需求曲线相交的那个点,就是供求平衡的那个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源的重新调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时候那条向右移动了的倾斜向上的供应曲线,就跟原来不变的需求曲线在一个新的点上相交,这个点的纵坐标要低一点,也就是成交价要低一点,而它的成交量、需求量要大一点。

一切以需求为起点,同一条需求曲线,需求不变,变化的是价格、需求量、供给量,供给量不足,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供给量因生产力提升,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供给量的对少并不能事先准确预测。

无论企业经营者掌握的数据有多丰富,他都是片面的,他都不可能在完全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做出预测。他的任何决策,都带有猜测的成分。这时候,只要他有信心,他就让项目上马。项目一旦上马,到底能赚钱,还是要赤字经营,还是得关门,这得由市场说了算。

生产的规模要到多大才有效应,这得不断地摸索才能知道,没有人能够在事前知道。只有坚持到最后,胜利了才知道这是能胜利的。

 

产业集群是供应的基本趋势。好处之一,是能够让需求者、购买者很方便地做出比较。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互相协同、互相帮助,互相抵消由于生产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第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供应者和供应者聚在一块的时候,能够形成一个生态。高度的分工本身,能够带来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带来创新。

因为真正的生产活动、供应的真相,其实是在不确定当中摸索出来的,要进行这种摸索,我们必须依靠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人人都不看好的时候,满怀希望往前冲的精神。

供给者存在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关键看准入门槛,不在于数量多少,门槛越低越激烈。厂商永远要追求跟别的厂商有所不同,他们要创新,要与众不同,要制造差异化,要满足顾客新的需求,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3、价格歧视策略

卖家所要追求的,是倾斜向下需求曲线下面那个矩形的面积最大化。

 

在现实生活中,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是怎么样的,没有人会给厂商把这条线画出来。

所以到底定价是多少才合适呢?如果价格再涨一点,消费者就会少买多少?价格降一点,消费者又会多买多少?这个度不容易掌握。卖家必须不断地摸索才能知道。

也就是说,怎么定价、怎么定产量,才能使得销售的总收入达到最大这得摸索。这个最优点不是显而易见的,是必须摸索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卖家称为“觅价者”,找价格的人。

 

我们见到的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属于觅价者。比较明显的,我们用的不同品牌的手机,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大,小米、锤子、苹果,它们的品质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事实上,哪怕是你家小区那个小卖部,也是属于觅价者,而不是受价者。表面上,他卖的水跟别家卖的水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他提供的服务是独特的。他卖的不仅仅是一瓶矿泉水,他还在那个具体的位置给你卖水,所以你买到的这瓶水、得到的服务——综合服务,是跟你在别处买一瓶水不一样的。

 

价格歧视是最好的策略,能够帮助生产者尽量地生产、尽量地销售,同时帮助消费者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价格歧视策略,就是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不同的购买量、不同的购买时间,收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能够促进生产的,它不仅帮助生产者提高了在竞争当中存活的机会,它也帮助了那些愿意付高价的需求者,让他们尽快得到满足。而更重要的是,他也帮助了那些需求比较低的消费者,让他们可以消费他们本来支付不起的消费。

价格歧视通常分三种:第一种叫完美的价格歧视,也就是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更常见的是所谓的“ 二级价格歧视 ”,也就是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就便宜一点,多买多送。第三种更加粗糙的价格歧视办法,叫“ 三级价格歧视 ”,就是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地域,收取不同的价格。

很多产品有学生版、有家庭版、有专业版、有终极版,它们针对的就是不同的人群。也有很多产品,它们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销售策略、有不同的定价。

 

要成功地实施价格歧视——就是对不同的顾客、对不同的销量、对不同的地区收取不同的价格——要做成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消费者之间对同样的产品进行转售。

越是难以阻止消费者转售的产品,你就越难实施价格歧视。比方说瓶装的可口可乐,就很难实施价格歧视。你卖给学生一个低价,卖给教授一个高价,教授就会让学生去代自己购买,价格歧视策略就会失败。

对于那些不能转售的商品或者服务,商人就会大量进行价格歧视,比方说在餐厅里面喝的水、饮料,它们的价格差距就非常大,还有机票、学费、门票等。

 

最后的话,

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找到自己跟自己相比的最大优势,然后与他人分工合作,彼此都会带来最大收益;

供需定律,告诉我们价格是由供给量和需求量共同决定的,供应量是摸索出来的,充分竞争是有益的,应对竞争,厂商的最好策略是不断迭代自己,提升生产力,集群合作;

价格歧视策略,告诉我们细分需求才能最大化促进生产,让厂商存活的机会更大,让愿意付高价的需求者尽快得到满足,让需求比较低的消费者可以消费他们本来支付不起的消费。

希望你也能借助三大理论,完善自己的决策模型,

更好的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定价。

 

(完)


​持续探索并分享哲学、自然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科学、法学、管理学八元思维模型,欢迎一路同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