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就越愿意用多劳动来代替多休闲。
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反映的则是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就能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的供给。
这两种效应都是工资率提高的效应。当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则会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正值。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则可能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负值。
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将会大于替代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会从向右上方倾斜转为向左上方倾斜。
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在现代税制体系中,所有税种都影响经济行为。它们在把资源从个人和企业那里转移到政府的过程中,会以某种方式改变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当然,不同的税种将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也不会相同。
我们在详细分析税收对各种经济行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理解税收影响经济行为的关键。
各种形式的税收通常产生两种经济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和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收入的变动,即人们由于纳税而使可支配的实际收入随之减少。政府变动税收政策也会改变人们的现行收入水平,典型的情况是政府增税使人们收入相对下降,而减税使人们的收入相对提高。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即人们为了减少纳税负担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
例如,政府对商品课税可能改变人们在可供替代的商品之间的选择,对企业课税可能改变人们在可供替代的投资之间的选择,如此等等。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调整必然造成经济税基的变动,导致个人收入、企业收入,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因此,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调整总是给经济社会同时带来上述两种效应。
理论上认为,所有非中性税收都属于扭曲性税收(Distorting Taxes),均导致人们在经济资源使用方面产生福利损失,或效率损失。这是因为,政府税收的加入必然改变原先经济社会处于均衡状态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只要商品之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人们就会对个人经济行为进行调整,即发生了税收的替代效应。
但是,由于此时经济社会相对价格的变动并不代表经济资源之相对稀缺程度的改变,人们的行为调整实际上就带有相当的盲目性,这不仅无助于经济社会恢复均衡状态,反而会使之进一步受到破坏,并对国民福利提高带来某种不利影响。
@ 财富3分钟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用你听得懂的方式
告诉你关于财富的秘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