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评分:75
1、业务分析:公司主营业务可以分为四大块,一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占比近34%,属于被动元器件,应用在各种电子、通信领域,如手机、汽车电子、家电等,市场容量非常广阔;第二块业务是通信部件、占比近28%,主要包括光纤陶瓷插芯、手机陶瓷后盖,光纤陶瓷插芯主要用于通信基站,公司陶瓷插芯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0%,也说明行业市场容量比较有限,且与5G基站建设周期息息相关;第三块业务是半导体封装产品、占比近19%,主要包括陶瓷封装基座、陶瓷劈刀等,应用在半导体封装领域,2021年半导体需求火热,成为公司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板块;第四块是新能源及其他,主要包括燃料电池隔膜板、压缩机部件,属于公司创新业务,品类较多。
整体来说,公司下游主要包括消费电子、通信基站、半导体,故而公司净利润也与这三个板块的行业景气度、行业周期息息相关,其他业务中,未来燃料电池隔膜板最具增长潜力,一旦产业有爆发式增长,公司也有望迎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2、行业竞争格局:目前在MLCC领域,全球产业以日本的企业为主导,占据超六成市场份额,其次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企业,国内的企业以风华高科为龙头,占领了全球超3%的市场份额,公司产能约为风华高科的40%,市场份额不到2%,属于全球第三梯队,与国际巨头不论在技术还是规模成本优势方面具有明显的差距,不过好在全球市场容量超1000亿,有足够的空间让公司发展,且公司的优势在于产品多元化;在通信部件光纤陶瓷插芯领域,公司占据了全球超六成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但是市场容量较为有限。半导体基板领域公司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未来如果氢燃料电池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公司在隔膜基板领域有望分一杯羹。
3、行业发展前景:国内MLCC产业大部分仍然需要进口,且中高端产品以日本企业供应为主,但是随着国产厂商实力和规模的不断提升,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还非常小,未来国产替代有望成为国内企业主要增长逻辑。MLCC、光纤陶瓷插芯、半导体陶瓷基板则与下游消费电子、5G通信、半导体产业行业周期相关,呈现一定的波动性。
4、公司业绩增长逻辑:(1)消费电子、半导体产业景气度回升;(2)国产替代;(3)产能扩大;(4)氢燃料电池产业逐步放量。
文中方框内文字均为正文的数据补充,可作略读
·简介:成立日期:1970年;办公所在地:广东潮州; ·业务占比:电子元件及材料33.82%(毛利率53.53%)、通信部件28.3%(毛利率49.98%)、半导体部件18.82%(毛利率37.56%)、其他及压缩机部件19.05;出口占比:19.81%; ·产品及用途: 1、电子元件及材料: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氧化锆粉体、陶瓷基片、固定电阻器等;随着5G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产替代进展的深化,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电子终端的需求带动被动元器件景气度上升。2021年,电子元件及材料销售额增长59.55%。 2、通信部件:光纤陶瓷插芯及套筒、陶瓷手机后盖、快速连接器、MT插芯与导针;随着5G商用加速普及,国内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海外光纤入户等设施加快建设,相关通信部件需求快速增长,2021年,通信部件销售额增长31.70%。 3、半导体部件:陶瓷封装基座、陶瓷劈刀、玻璃与金属封装等;受益于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半导体需求上升,国内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封测环节的发展进程加快,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2021年,半导体部件销售额增长76.23%。 4、新能源:阳极支撑SOFC单电池、SOFC电解质隔膜片(燃料电池隔膜板)、SOFC电堆等; 5、其他:电子浆料、锡膏、金属化陶瓷、陶瓷结构件、陶瓷基体、氧化铝基片、氮化铝基片等; ·上下游:上游采购钛酸钡、锆酸锶、锆钛酸钡、铜、银、镍、陶瓷粉料(如国瓷材料)等,下游应用至电子、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工业用电子设备和新能源等领域; ·主要客户:前五大客户占比15.32%;客户包括美的、康佳、格力、 TCL、创维等。 ·行业地位: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前十名,光纤陶瓷插芯全球市场份额60%,陶瓷基片全球市占率超50%、全球燃料电池隔膜板主要供应商之一。 ·竞争对手: 1、MLCC:日本村田32%、SEMCO 19%、中国台湾国巨15%、日本太阳诱电13%、风华高科3.7%、TDK 3%、AVX 3%、中国台湾华新科技、三星电机等; 2、光纤陶瓷插芯:太辰光、博莱特、衡阳中科光电等; ·行业核心竞争力:1、产品性能指标;2、规模与成本优势;3、品牌知名度与销售网络; ·行业发展趋势:1、行业需求稳定增长:随着5G技术的加速推广,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元件及材料行业将明显受益;随着智能手机升级换代、物联网设备需求爆发、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电子元件市场规模发展加快。以MLCC为例,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1.1%,至1017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1148亿元,同比增长12.9%,到2025年将达到149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9%。 2、国产化趋势: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国内厂商供应链安全意识提高,供应链开始向国内转移,国产替代将促进我国电子元件及材料行业的持续发展。中国MLCC行业需求远大于供给,导致需要大量进口MLCC 产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MLCC进口量为3.08万亿颗,出口量为1.63万亿颗,进口额为81.16亿美元,出口额为38.47亿美元,不过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MLCC进出口贸易逆差在减小。 ·影响公司利润核心要素:1、下游消费电子、5G通信、半导体封装产业景气度;2、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3、产能。 |
二、公司治理 评分:80
1、大股东及高管:大股东72岁,其他主要高管年龄在40岁上下,团队交接完成的比较好,主要高管年薪在200万左右,有1.25%直接持股,整体激励水平合理。
2、员工构成:以生产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电子元器件行业对设备、厂房和人工投入要求较高,属于资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公司人均创收超38万,人均净利润超12万元,在同行中属于较高水平,考虑到2021年公司扩张了5624人,对人均数据有所摊薄,预计后续达产后将逐步修复。
3、机构持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包含2家社保基金、1家知名私募基金、1家公募,受到主流资金的高度认可。
4、股东责任(融资与分红):上市近8年,分红金额超过30亿元,融资超过74亿元,其中2020年定增募资了26.25亿元、2021年定增募资了39亿元,均用于扩建。剔除近两年融资后公司实际分红率还是非常不错,大幅超出融资额,未来随着产能达产,公司有望重新回归现金牛企业。
·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3.67%;股权质押率:0% ·管理层年龄:38-72岁,高管及员工持股:1.25% ·员工总数:16145人(+5624):技术2956,生产11978,销售213;本科学历以上:1942; ·人均产出:2021年人均营收:38.5万元;人均净利润:12.45万元; ·融资分红:2014年上市,累计融资(3次):74.27亿,累计分红:30.61亿; |
三、财务分析 评分:80
1、资产负债表(重点科目):公司融资后账面现金超83亿元、非常充裕,应收账款和存货占营业收入比例合理。固定资产超42亿元,公司仍在高速扩产阶段,在建工程近10亿元,好在MLCC领域国产替代空间还非常广阔,有足够的空间支撑公司扩产。有息负债不到1亿元,偿债压力非常小;负债率约为11.5%,整体资产结构非常健康。
2、利润表(重点科目):2021年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益于5G技术广泛普及应用、汽车电子及消费电子的需求增长,叠加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被动元器件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景气度较好,公司主要产品电子元件及材料、半导体部件销售大幅增加。2021年公司也大幅扩招了超5000人,预计是为后续扩产储备人才,一季度受此影响,盈利能力也有所削弱,预计在2023年以后才能消化扩招带来的影响。
3、重点财务指标分析:公司近两年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17%左右,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毛利率整体稳定在49%上下,净利率超过32%,核心还是规模优势突出、费用管控良好,不过基于公司费用率较低、净利润率较高,未来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得依靠营收的增长,考虑到公司营收规模较大,未来业绩大概率以平稳增长为主,爆发式增长的概率较低。
·资产负债表(2022年Q1):货币资金45.14,交易性金融资产37.89,应收账款18.2,预付款0.45,存货21.11(+3.2),其他流动资产2.3;固定资产42.54,在建工程9.69,无形资产3,商誉2.14,其他非流动资产1.98;短期借款0.32,应付账款6.38,合同负债0.23,其他流动负债2.66;股本19.16,未分利润75.86,净资产166.8,总资产188.45,负债率11.48%;会计师审计费用:240万元; ·利润表(2022年Q1):营业收入14.02(+7.07%),营业成本7.1,销售费用0.16(+34.85%),管理费用1.09(+38.44%),研发费用1.21(+68.65%),财务费用-0.38,其他收益0.45,投资收益0.43,信用减值0.11;净利润4.98(+1.59%); ·核心指标(2019-2022年Q1):净资产收益率:11.79%、17.13%、16.92%、3.03%;每股收益:0.5、0.82、1.1、0.26;毛利率:49.06%、51.11%、48.75%、49.37%;净利润率:31.96%、36.04%、32.34%、35.5%;总资产周转率:0.32、0.38、0.4、0.07; |
四、成长性及估值分析 评分:75
1、成长性:考虑到下游整体需求稳定增长,公司在细分领域竞争优势突出、盈利能力也非常强,但是净利润率过高,未来净利润增速有明显的天花板,以稳定增长为主旋律。
2、估值水平:基于公司行业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增长速度,赋予公司25-35倍市盈率。
3、发展潜力:公司当前市值已经超过500亿,未来千亿市值仍然可期,但是可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
·预测假设:营收增长:9%、15%、20%;净利润率:33%、34%、35% ·营收假设:2022E:68;2023E:78;2024E:94; ·净利假设:2022E:22.4;2023E:26.5;2024E:32.7;(即达到条件时对应市值,须根据实际数据调整) ·市盈率假设:25-35倍 ·2024年估值假设:820-1100亿;当前估值假设:520-730亿(基于25%/年收益预期);价格区间:27-38元/股(未除权、除息); |
五、投资逻辑及风险提示
1、投资逻辑:(1)被动器件整体需求旺盛;(2)公司技术积淀深厚、核心竞争优势突出;(3)盈利能力突出。
2、核心竞争力:(1)技术优势;(2)研发优势;(3)管理与人才优势。
3、风险提示:(1)技术与研发风险;(2)竞争加剧风险;(3)管理不当风险。
·核心竞争力 1、技术优势 公司在电子陶瓷元件领域具有超过50年的研发经验,专注于各种先进陶瓷及配套技术的研发,具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同时,公司掌握了各类陶瓷材料的制备、成型、烧结技术,以及多种精密模具的设计制作技术,实现了各大主营产品的规模化量产,拥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2、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持续推进创新研发项目。公司已在多地建立研究院,并积极完善以研究院为核心,各事业部技术课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研究院配备先进测试分析仪器和试验设备,专注于新材料、新产品、模具及夹具的研究与创新,形成了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再创新的循环机制。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公司新品研发、工艺升级、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管理优势 公司进一步健全治理结构和完善内控制度,践行“能自我修正的管理机制”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落实“用制度规范公司,用机制管理人员,用文化凝聚员工”的管理机制,并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修订了多项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保驾护航。公司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线上办公系统,推进办公的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各相关部门协调性,提高办公效率。
·风险提示 1、技术研发风险 公司所处的相关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下游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要求公司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敏捷地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如果公司未来在技术研发方面不能跟上新技术、新应用的崛起速度,可能削弱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到公司业绩增长。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策略需根据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谨慎选择,如果公司的研发方向存在偏差,无法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 2、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被动元件行业处于产业转移阶段,进口替代空间大,国内市场参与者不断涌入,竞争日趋激烈,鉴于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拥有强大竞争力和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如果公司不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未来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导致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人员将同步增加,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将日趋复杂化,这对公司在机制建立、组织设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如果公司的管理能力无法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求,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和管理架构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将会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潜力。 |
六、公司总评 (总分77)
公司是国内MLCC行业次龙头,深耕行业超50年,产品以多元化发展为主基调,在部分细分领域已经取得了全球绝对领先地位。公司实控人年过70,主要管理层已经完成更替,年龄在40岁上下,很好的完成了交接且各方面激励较为充分。近几年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行业整体发展较为迅速,不过消费电子、半导体产业在2022年遇到了较大的增长压力,一旦景气度回升,公司业务也将水涨船高。2020年以来,公司两次定增融资超60亿元,用于大幅扩产,下游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主旋律,基于公司优秀的管理团队和治理文化,未来业绩稳定增长仍将是大概率事件。
评级标准:AAA≥85、AA:77-84、A:70-76;BBB:60-69,BB:55-59,B:50-54;CCC及以下≤49
郑重声明:评级及评分仅为个人观点,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证券买卖建议,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