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流通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汪旭晖著的《平台型电商的声誉分享、声誉破坏与责任追索》近期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声誉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平台型电商的声誉分享、声誉破坏与责任追索》与作者汪旭晖
平台型电商作为平台经济最典型的组织方式,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资源集聚、效率提升、价值共创等发展理念,有效提高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强化了产业间融合创新能力、提升了全行业公共服务水平,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平台型电商发挥着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但平台卖家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买卖双方交易纠纷、平台型电商企业不作为等乱象普遍存在,既突显出电商行业监管漏洞,也反映出平台企业治理失位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规范管理,使得平台型电商的经营和平台型网络市场的治理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为了维护平台经济秩序,“网络店铺实名”“网购平台担责”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但是,面对平台经济瞬息万变的发展速度以及平台企业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政府规制难以做到对平台交易问题的有效覆盖。因此,在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平台企业除了配合落实相关政策的实施外,也必须充分调动其自身能力,构建创新的平台生态治理体系。在政府规制无法适时触及的范围内,声誉则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平台型电商声誉在快速形成平台竞争优势、持续吸引双边用户、稳健规制平台电商市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是打造平台生态治理体系的关键构件。
伴随着平台型电商蓬勃发展,平台企业的声誉治理模式也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但由于平台规模、用户、主营业务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类型的平台声誉治理模式大量涌现且迥然相异,进而导致政府常态化监管难以开展实施,因此,亟需建立一套能够适配于各类平台的统一的声誉治理逻辑。东北财经大学汪旭晖教授多年来深耕声誉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对平台声誉治理领域贡献显著。凭借丰厚的学术积累,汪旭晖教授推出了声誉管理领域的创新著作《平台型电商的声誉分享、声誉破坏与责任追索》。该书兼具实践指导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书中提出“平台型电商是一个平等、开放、协同、共享的互联网松散联盟,平台企业与平台卖家的互动形成了平台型电商声誉的双元结构,并决定了平台型电商声誉同时具有‘个体声誉’和‘集体声誉’特征”,这一突破性构念从本质上统一了平台型电商声誉的治理逻辑,为平台型电商声誉治理提供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理论和方法。
全书共8章,主要聚焦于平台型电商的声誉分享机制、声誉破坏机制、责任追索策略及声誉管理模式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平台声誉构成这一关键问题的把握上,本书能有的放矢,准确切中“平台声誉的双元结构”这一要点,揭示平台型电商声誉兼具平台型电商企业的“个体声誉”和平台型电商市场的“集体声誉”的双重内涵,让读者对平台声誉构成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从而明确了平台型电商企业和平台型电商卖家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关系,确定了平台型电商声誉治理的逻辑起点。
总体而言,这部著作主要在两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一是观点创新。该书对声誉管理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创新探索,发现了平台型电商声誉兼具“企业声誉—市场声誉”双元结构与“个体声誉—集体声誉”耦合特征,丰富了传统的声誉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二是方法先进。全书各章节根据研究内容匹配不同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举,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案例研究、仿真分析等多种方法,充分彰显出声誉管理理论兼具多学科交叉特性的研究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