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港股投资的技巧和策划(投资港股如何安身保命)

恒生指数从2018年年初的3.3万点一直跌到2022年10月份的1.4万点,这段时间的港股可以说是绞肉机,长长的坡,厚厚的血。港股流动性经常缺失,竞争对手基本是各类机构和明智的个人投资者,当公司出现异常状况时难有逃命机会,在这样的市场上,我们如何安身保命?

 

买的便宜是价值投资的根本出发点,便宜是最硬的道理。这句话的道理是没有错的,但投资港股时实际的感受是,港股中最致命的往往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很便宜的公司。

 

我想说的是,便宜确实是最硬的道理,但真正的核心是便宜的定义上,这里的便宜不是基于PB、PE等简单的估值指标,而是基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或者至少一个产业周期的现金流进行评估的。

 

自由现金流的逻辑是无懈可击的,是最难造假的,是便宜与否的金标准。

 

当然,对于不同形态的公司,其现金流的分布是不同的。缓慢增长型、收息型、稳定增长型,这些公司的现金流更可见,更靠前,也更容易考量;周期型的现金流则是波动性更大,更随机;快速成长型的现金流则更靠后;困境反转型,则需要更多的情景模拟。在市场喜怒无常的风暴中,自由现金流是我们可以保持理性的抓手。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投资,无论是困境反转、稳定增长、快速增长、收息、缓慢增长、快速成长、资源转换等各类投资,都要进行自由现金流的分析与思考。即使在很多类型的投资中(例如快速成长型、周期型以及困境反转型的公司),其自由现金流非常难以预测,但是,依然要用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去思考,去感知。

 

如果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看,公司确实便宜,那才是真的便宜。

 

举个我自己的教训吧,金科服务。博裕第一次是在26元/股买了1.44亿股,耗资37.34亿港币。我则是尝试在20元/股的位置建仓金科服务,后续在16元/股的位置补仓,还以为捡了大便宜。结果,自然是一系列惨痛的经历。

 

回看历史,2020年上市的金科服务,虽然在2021年取得了接近11亿元的净利润,且同比增长70%,但是其经营性现金流有多少呢?仅有4.45亿元。2020年,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的数据分别为6.33亿元和1.13亿元。为什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比利润少这么多呢,都在应收项目上,2020年与2021年两年的应收类项目分别增长8.5亿元和16.3亿元。当时,在5年10倍的牛逼加持下,直接无视了当前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风险点。挖的坑总是要还的,博裕成为大股东后,2023年3月份一把计提了超过20亿元的减值损失。把过去5年的利润全部计提完了,五年挣了个寂寞。当然,这背后有行业的大背景在,不然也不至于这么惨。无论怎样,现金流尤其是自由现金流的评估是投资港股时安身保命的第一道防线。

 

2023年3月13日,计提了大幅商誉减值的金科服务,现在已经跌到了博裕要约收购的价格(12港币/股),当前是否值得买入呢?

 

在2022年大幅减值的背景下,其经营性的现金流超4亿元,这是第一个积极信号。大幅计提后,金科服务的股价并没有下跌,这是第二个信号。最后,需要等待年报出来,看看其具体的财务数据,尤其是与永续业务(基础物业管理+业主增值服务)相关的现金流情况,如果长期自由现金流收益率不错,其自然是值得投资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